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浅谈中国流行乐坛的“中国风”现象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风"在得到广大青少年的青睐和推崇的同时,对越来越多的音乐爱好者的审美情趣、个性情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自然与"中国风"的核心特征和内涵密切相关。"中国风",就是指那些流行音乐作品融入了具有中国民族化的音乐元素、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古诗词,或具有中国古典文学意蕴的歌词及中华民族古老的艺术审美和优秀的传统品格。"中国风"流行音乐之所以深入人心、激动人心,是因为这种意境内涵能够引起本民族最普遍的美学与道德的共鸣。因此,能否和如何利用当代青少年对"中国风"流行音乐喜爱的现实,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审美、塑造品格的功能,增强青少年对中国传统艺术、民族道德理想的理解和认同,对青少年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自佛教梵呗音乐传入中国后,凭借它异域的曲调和宗教的涵义征服了中国人。经过了语言、文化、地域、等诸多的变通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色彩"的梵呗艺术表现形式。本文从佛教梵呗的历史传承来探究其发展,进而从有千年历史的佛教梵呗音乐的艺术表现形式来理解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及其文化影响。从音乐美学角度和社会文化的层面来探讨梵呗音乐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天人合一"是中国音乐美学的终极目标。加强对中国传统音乐"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明晰中国哲学思想与音乐的关系。本文从"典籍"和"思想家"两个方向出发,回顾了中国传统音乐思想的重点,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传统音乐中"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笔者认为",天人合一"将主体与客体整合,是音乐与审美的合一...  相似文献   

4.
《阅读与作文》2010,(3):12-14
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的职业生涯是多面性的,这证明他在探索与听从交流的新途径,证明他渴望发展和更新艺术。无论是演奏新的协奏曲,还是重弹大提琴曲目中大家熟知的作品,还是接触年轻的听众和音乐学子们,或是探索西方古典传统以外的文化和音乐的形式,  相似文献   

5.
"空白"在中国古典艺术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古代书法、绘画、音乐及园林、雕塑等艺术都很注重"空白"的妙用。艺术空白使艺术画面具有丰富的启发性、暗示性,从而为欣赏者的想象和再创造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中国古代文论中虽未明确提出过"空白"这一概念,但诸多有关文学创作、批评的言论的确都言中了空白的无限蕴藉。本文将以宋词这种特殊的抒情诗体为例,由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中虚和实的关系入手,讨论词境中"空白"的创造与实现。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音乐创作者的个性气质、创作背景、构成音乐语言的基本要素以及展开丰富的联想等几个方面,简述了在欣赏中国民族音乐作品中获得完美的艺术享受的同时,又要有艺术赠予的丰富的精神收获。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中国原创交响性电影音乐的创作,在借鉴经典好莱坞电影音乐表现手法的基础上起步,在如何融入民族性内核,以民族化的音乐元素激发共同体情感认同的思考中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音乐发展之路。中国原创交响性电影音乐在“摇篮时期”表现出对经典好莱坞电影音乐在形式与技巧方面的回应。进入“十七年”时期,民族性表达的创作手法以融入民族音乐元素为特点,并发展出具有中国艺术精神的音画关系。到“新时期”,民族性表达展现出丰富的艺术个性和创新性,展示出多元化的趋势。这三个时期共同揭示了中国原创交响性电影音乐在审美取向、创作手法和音乐功能定位等艺术理念中,民族性观念的发展与实践成果。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强调音乐情感宣泄与人格养成相统一的教化功能,以乐教和礼教并重,使音乐成为个体和社会文化化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并以此形成以追求中和、气韵和意境之美为主要特征的音乐艺术.在对音乐美育功能的崇尚和倡导中,形成了中国音乐独特的审美精神,并以丰富的音乐美实现中国文化自由通脱、优雅平和的人格理想,因而具有深刻的人文意义.  相似文献   

9.
2011年6月20日,久负盛名的柴可夫斯基音乐大赛小提琴、大提琴、钢琴比赛第二轮参赛名单产生,中国大陆的参赛选手已经全部出局。消息传来,国内一片哗然。中国琴童怎么了?我们是否该好好反思一下?国内的音乐教育体系有没有什么弊端?中国琴童经历的教育是怎样的?为什么这两年我们培养出来的选手技术过硬但音乐却缺乏灵魂?  相似文献   

10.
电子音乐是高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它的出现就以视"声音为生命"的音乐原则打破了传统音乐做"音符"的规则.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手段开辟了音乐创作的操作平台,拓展和丰富了音乐表演组合,对音乐创作路径及样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艺术何以可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艺术社会学的通常研究试图处理"艺术是什么"的哲学命题。由于过分强调审美的时代和社会条件,常常招致"庸俗社会学"的批评。美国社会学家霍华德.贝克尔①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将问题视角转向"艺术何以可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他将艺术视为集体行动,研究多方参与者构成的不同"艺术世界",并尝试以"常规"作为中心概念来分析艺术世界里形形色色的社会互动,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1982出版的《艺术世界》。以两个核心概念为线索,本文结合包括音乐、绘画、雕塑、电影和其他艺术门类的现象评述了《艺术世界》和贝克尔的其他一些相关研究,并对他拓展一般社会学行动理论的努力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京剧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京剧风格钢琴音乐创作是当代多元化艺术生态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合力”生成的新音乐形象,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原作品的艺术魅力,赋予了京剧戏曲艺术崭新的内涵。在文化语境下思考,京剧艺术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遗产在当代进行的传承和演变的重要体裁,是中国传统戏曲在当代舞台呈现的形式变体,为西方钢琴艺术“中国化”提供了更宽阔的创作视野。同时,京剧艺术的钢琴化也表征着作曲家们转化中国传统音乐形态,致力于追求中国化“民族文化新音乐”的创作理念,使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13.
试析音乐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艺术家族中,音乐是一个最为神秘的门类,原因是凡音乐作品均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可感悟不可描摹。音乐是什么?中国作曲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罗马尼亚作曲家艾涅斯库说":音乐,是一种语言,它能准确地反映个人和人民的精神品质。……音乐,是表达内心感受的各种微妙...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音乐美学和音乐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把流行音乐放在音乐与人和音乐与社会的关系中、放在不同形式音乐的对比中,以独特的视角对其美学特质及审美意义进行较为系统的论述与分析.在这一论述过程中,涉及到中国流行音乐的音乐主张、美学品质、艺术特点及其所存在的问题,使人们对中国流行音乐有更为全面、更为本质的认识,以凸显其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促进中国流行音乐及中国音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如果说音乐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那么音乐的创造就应是音乐艺术生产力特性的体现。中国音乐的艺术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受制于时代,在发展中呈现历史的进步性,这种进步充分体现了继承和突破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老舍、钱钟书幽默讽刺艺术及成因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现代幽默讽刺文学的长河里,曾升起过两颗璀璨的"新星"。一位是"和善的长者"、"平民作家"老舍,一位是四十年代中期,光芒四射、才情横溢的学者钱钟书。老舍和钱钟书的幽默讽刺艺术,分别代表了中国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幽默讽刺艺术的最高峰。在分析老舍钱钟书文学作品中幽默讽刺艺术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剖析了其成因,在了解其幽默讽刺艺术不同风格基础上,分析了各自的优势、不足和局限,对于深化丰富幽默讽刺艺术,纠正某些不良倾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界定中国传统音乐范畴的基础上,文章对传统音乐的分期、构成进行了分析。通过和西方音乐的对比,阐述了中国传统音乐独特的文化内涵:时间型文化是传统音乐单线型旋律构成的基础;天人合一是传统音乐艺术的最高旨趣。  相似文献   

18.
"艺术终结"是当代艺术的热门话题。前人多从哲学、美学的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我们试图立足中国艺术的现状,从传播的角度来审视"艺术终结"问题。艺术终结不是艺术的消亡,而是艺术的危机,是艺术自身的调整和转换。艺术的危机主要来源于艺术的传播困境。因此,制定有效的传播策略,拓展艺术传播的渠道,成为艺术摆脱危机求得生存与发展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民族音乐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瑰宝,它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与文化背景的熏陶,深深扎根在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沃土中,使中国民间音乐的内容和基本形态具有鲜明的文化色彩.这种带有浓厚文化气息的艺术形态又以其独特的功能与精神内涵作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使传统文化的各种艺术形式更具有音乐的线条、音乐的精神与音乐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中和"是中国哲学、美学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本文试图从先秦儒家孔子、孟子以及《礼记.乐记》所论及的音乐美学的角度,通过对他们的"中和"观念在哲学与美学、道德与艺术之间关系上的交互阐释与辨析,将孔孟为代表的儒家音乐美学传统下的"中和"基本含义归结为"生命中定常之体的即体即用,道德与艺术的融通为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