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大学校史研究蓬勃兴起,成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著名高校普遍设有校史研究机构或组织,着力推进校史研究工作,打造各具特色的大学文化.浙江大学于2009年底正式成立校史研究会,由党委书记张曦担任会长,党委副书记王玉芝和副校长罗卫东担任副会长,同时专门设置校史研究室作为日常办事机构,并聘请了一批特聘研究员专门从事浙江大学校史研究.这些工作的开展,对浙江大学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弘扬浙大求是精神、传承浙大文化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期间,国立浙江大学被迫西迁,马一浮应浙大校长竺可桢之请为浙江大学师生开设国学讲座,为浙大创制校歌,这段历史成为浙大校史上光辉的一页。但相关文献和档案却显示,马一浮与浙江大学的交往充满各种误会与纠结,浙大险些因此错过这位“士林宗仰”的国学大师;而走过国立浙大的马一浮亦在他唯一任教的大学里,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学生摒弃实用主义的现代工业观,回归对文化根本的关注,尽管讲学效果与其预想相距甚远。马一浮在浙大讲学并传道,结集而成的《宜山泰和会语》是马一浮一生讲阐六艺国学最集中的部分,由此完成了更为高迈、通贯的学术思想和学术人格的构建,并以一场场思想与精神的盛宴,寄予浙大很深的希望。  相似文献   

3.
校史沿革国有成均,在浙之滨。2007年5月21日,浙江大学将迎来建校110周年华诞。1897年,浙江大学前身求是书院诞生于杭州,这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最早的几所新式高等学府之一,1928年发展成为国立浙江大学。抗战时期,浙大举校西迁,办学不辍,成果丰硕,是为“文军长征”。20世纪40年代后期,浙大已崛起成为拥有7个学院,涵盖文、理、工、农、医的综台性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浙大为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特别贡献,在杭的学科分立为4所学校,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各自都有长足发展。1998年9月15日,同根同源的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  相似文献   

4.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坚持办学和保存文脉,竺可桢校长率领全校师生进行艰苦卓绝的“文军长征”和西迁办学.这是浙大历史上的一个特殊办学时期,师生筚路蓝缕,培养人才,创新科研,服务社会,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创造了“东方剑桥”的奇迹.本文以张侠魂、徐瑞云、姚文琴为考察对象,探讨当时浙大女性对浙大发展的重要影响.在浙大历史上,有一位特殊女性将永远教人们追念,她就是竺可桢校长夫人张侠魂.张侠魂是近代妇女活动家张默君的胞妹,也是“中国第一个乘飞机上天的女性”(郝巨恒《神州第一人》,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309页),自幼习武,素有大志,曾豪言“吾技成,将尽除国贼也”(国立浙江大学《竺夫人纪念册》第3页,浙江大学档案馆,档案编号:ZD-2010-ZL12-15).  相似文献   

5.
解放前,浙大学生爱国民主运动连绵不绝,具有丰富的爱国民主传统,以东南民主堡垒享誉史册。其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从求是书院到五四运动、从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从抗日战争到浙大西迁、从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钱永红、吴大信、高亮之等《浙江大学学生运动史研究》,2011年6月,浙江大学档案馆馆藏档案),在近现代中国革命史  相似文献   

6.
2009年7月13日,<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收到波兰<哥白尼索引>(IC)的通知,经过评审,<浙江大学学报(人言语社会科学版)>已被IC列为来源期刊,并自2009年第1期开始作为收录刊源,这标志着浙大社科学报在期刊"面向世界"方面迈出了新的一步.  相似文献   

7.
2016年6月1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司长在浙江期间,专程到《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进行了调研。李司长在调研中充分肯定了《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近年来的办刊业绩,尤其在期刊精品化、数字化和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等方面所做的探索,希望浙大社科学报能保持目前的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8.
马寅初(1882─1982)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经济学家。早年肄业于北洋大学,191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经济学博士学位。1949-1951年,马寅初担任新中国成立后浙江大学第一任校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马寅初是著名的学者,也是铁骨铮铮的民主人士,是浙江大学百年历史上又一位"求是"精神的典范。  相似文献   

9.
赵诚 《中华魂》2012,(16):38-40
1937年,黄万里从美国留学回国后,一个月内,先后有浙江大学、北洋大学、东北大学三所高校请他去教书。浙大校长竺可桢先生还亲自登门并宴请,邀他出任水利系主任。但黄万里志在治河,他感到自己实际经验不足,想先当一个水利工程师,做点实际工作,到学校教书和谋官均非他的志趣所在。他去了南京国民政府经济委员会,担任技正,长期在外从事测量和设计施工。  相似文献   

10.
张其昀是竺可桢在东南大学地学系培养出的第一批学生之一,在学术思想上深受竺可桢的影响,师生之间情谊深厚. 1935年,浙江大学师生强烈要求驱逐校长郭任远,蒋介石和国民政府迫于压力,最后选定竺可桢出任浙大校长.而竺可桢最终同意出任浙大校长,陈布雷、张其昀等人的游说功不可没.时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的竺可桢倾心于学术研究,无心政治,自认"不善伺候部长,委员长等,且亦不屑为之"(竺可桢<竺可桢全集>第6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以下未注明者皆出自此文献),对出任浙大校长一职不为所动.任教于当时中央大学的张其昀知悉后,竭力劝说竺可桢执掌浙大并协助解决相关事宜.  相似文献   

11.
竺可桢在主持浙江大学期间,坚持大学要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领导人才,教授是大学的灵魂,大学最大的目标是蕲求真理等办学理念;他立“求是”为浙大校训,实施通才教育,以非凡的能力潜心经营浙大,把浙大由一所地方性大学建设成具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综合性大学,获得“东方剑桥”的美誉。其大学理念对于当下中国大学坚守大学理想,重建大学精神,进行教育改革,仍具有不可多得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绍兴东关(今属上虞)人.1909年进唐山路矿学堂学习,次年赴美国入伊利诺斯大学农学院,毕业后转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攻气象学,获博士学位.1918年回国后,先后在武昌高等师范学堂、东南大学、南开大学执教.1927年应蔡元培之邀,出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1936年4月,受命担任浙江大学校长,至1949年4月卸任,历时13年之久.竺可桢在校期间,正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学校频繁搬迁,经费严重短缺.然而就在如此极端艰苦的环境中,在一般高等学校撤并、紧缩的情况下,他却百折不挠,苦心经营,使浙大在战乱之中仍得到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于1937年8月14日首次轰炸杭州.此后,整个杭城便笼罩在战争的紧张氛围之中.浙江大学是迁离杭州还是原地不动?这是一个关乎生死存亡的关键抉择.作为当时浙大校长的竺可桢必须综合校内各方意见,作出一个正确决断.  相似文献   

14.
1947年10月26日,浙江大学农学院农艺系1944级学生于子三在校外被国民党中统特务秘捕,三天后惨遭杀害。于子三牺牲后,浙大学生发起了反迫害、争自由的于子三运动,先后得到杭州、北平、天津、昆明、  相似文献   

15.
国立浙江大学史地系创立于1936年,初创时归属浙江大学文理学院。1939年8月,浙江大学文理学院分开,史地系归属文学院。该系自创设到1949年其所属的历史组停办、地理组改建为地理系,前后共存在了13年,由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教育家张其昀担任系主任。国立浙江大学史地系秉承学校"通才教育"的思想,在国内大学中率  相似文献   

16.
浙江大学中国古代书画研究中心是目前我国高校唯一对中国古代绘画开展全面系统整理、编纂和研究的学术机构。近年来,中心在学校社会科学研究院的领导下,与浙大艺术学系、中国艺术研究所、艺术史与考古研究中心、艺术与考古博物馆(筹)等机构合作,资源重组,优势互补,培养和引进了一批富有  相似文献   

17.
正1943年,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的大儿子竺津从浙大附中毕业,报考浙大史地系,总分只差5分没有达到录取标准。负责史地系招生的教授是竺可桢的学生,这位教授准备瞒着竺可桢将竺津录取。而竺可桢在最后审定录取名单时,发现了这一问题,严厉地批评了这位教授,  相似文献   

18.
“校史建设”既包括校史的挖掘与整理(即校史的编史过程),也包括校史教育(即校史的传播与承续过程).作为大学精神的重要来源和载体,校史对大学精神的凝炼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做好校史建设这一基础性工作,并在校史建设过程中凝炼大学精神、发挥大学精神重要作用,是促进学校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9.
学术信息     
本刊讯日前,教育部公布了2004年度国家精品课程入选名单,浙江大学法学院的《行政法学》(胡建淼)、人文学院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吴秀明)、外国语学院的《大学英语》(何莲珍)等10门课程入选2004年度国家精品课程。今年是教育部自2003年首次启动精品课程评选工作以来的第二次评选。各省和全国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向教育部推荐课程857门,经过资格审查、专家网上初评、会议终审和网上公示等步骤,共评选产生2004年度国家精品课程300门。浙江省共入选11门,其中浙大10门,入选课程数居全国第三。本刊讯由浙江大学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  相似文献   

20.
武汉大学百年校史的研究和考证工作前后持续了近10年时间。早在1983年武汉大学筹办校庆之时,根据海内外部分校友的建议,就开始组织专家对校史进行研究和考证,并将校史源头作为研究和考证工作的一个重点。通过查阅大量档案和史料,初步弄清了武大的校史源头不是1913年创办的武昌高等师范学校,而是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自强学堂。但为慎重起见,仍定建校时间为70周年,故在校庆7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校长报告中,对校史源头是这样讲述的:“武汉大学的前身是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于19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