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梭罗选择散文作为其主要的创作形式是受到西方文体传统、19世纪美国历史文化语境及其个人创作取向、精神特质等方面影响的,这恰恰反映了梭罗的审美追求及其作品的文学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梁黎 《中国民族》2014,(11):1-1
说到精神家园,我想起美国作家亨利·大卫·梭罗。他说过这样一句话:"任何人都是自己幸福的工匠。"他写的那本《瓦尔登湖》,被誉为"全人类的心灵之书"。在这本书里,他表达了对人生、社会、国家、历史、文化和自然等诸多方面的深刻感悟和梦想,被称为"寂寞、恬静、智慧"的作品,为后人提供了精神指南,也因此成为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之作。他多次被评为"对美国精神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成为一代又一代追求生活真谛的人们的文化偶像,对"美国梦"和"美国精神"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壮族伦理思想中蕴藏着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意蕴和追求,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弘扬壮族伦理思想中的和谐理念,有利于协调壮民族地区人与自然的现代冲突,为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自然基础;有利于协调壮民族地区的人际关系和利益冲突,为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和谐稳定的秩序保障;有利于增强壮民族地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持。因此,我们应充分彰显壮族伦理思想和谐意蕴的当代价值,为壮民族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4.
<正>古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当人们吃饱穿暖,自然就会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古典诗词以短小的形态、精准的表达、高度的思想性、动情的内涵回应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最近,抖音发布的《古诗词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古诗词短视频在抖音上累计播放量达178亿,同比增长168%。无独有偶,来自图书销售市场的数据显示,近几年古诗词图书销量猛增。  相似文献   

5.
树木风水是传统风水理论的具体实践,其通过树木的栽种和树种的选择来营造最佳人居环境。五排苗族将树木风水置于本民族的文化认知系统当中,赋予了更为丰富的意义,展现了他们敢于与自然力争的精神以及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相似文献   

6.
壮族对"山、树、雷、蛙"等的自然崇拜,及神话传说、民间信仰等都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其在实质上反映出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自觉形成的自然至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规范和精神追求,在当今推动"生态广西"构建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因为我觉得一个人若生活得诚恳,他一定是生活在一个遥远的地方了。 梭罗·瓦尔登湖。  相似文献   

8.
江南新石器时代纹饰对中国古代文化中效法自然,重视生生,立足天人相合与追求动态和谐等特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始原意义。由圆形、三角形、螺旋线等几何纹组成的纹样表达了先民敬畏自然伟力、欣赏自然秩序与探寻动态平衡规律的自然主义态度;太阳纹及其与各种鸟兽纹的组合展现了先民崇拜太阳的宗教感情与生态链想象;由动物、植物和环境等符号组成的情景型纹样反映了人们万物相依的存在观和对渔耕生活的热爱;巫术和神祇符号体现了先民万物交通的一体化宇宙观。  相似文献   

9.
多元、共生、和谐,处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发展的交汇点上,共同表征着文化在当下的发展形态。多元是自然、文化与个体独立生存的基础,共生是生态系统各部分成长与发展的路径,和谐是事物内部协调与外部平衡的状态。多元是实现共生与和谐的前提与保障,共生是和谐生长的内在机制,和谐是多元与共生追求的目标。在多元共生中走向和谐整生,其普适性的价值内涵,既是生态文明时代的精神主旨,也是当下知识分子乃至全人类的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追求与文化消费层次了大幅度的提升。艺术设计作为人们精神追求与艺术享受的一种主要途径,创新的设计理念与思维才可以通过视觉带给人们不同的感知与理解。下文就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创新设计理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徐治平是广西散文的重镇,其散文创作贴近自然,融汇生命,显示出一种温暖的人性温度,阔大的生命气度和儒雅的精神风度.立足现场,关注现实,生命不息,跋涉不停是其一贯的创作追求.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回顾吴泽霖的学术生涯,总结了其学术精神的内容和表现:勤奋好学、勇于实践;为人师表、自然宽和;学术践行、笔耕不辍,同时阐述了这种精神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生态文化的角度去考察侗族社会,从侗族精神如重劳动,轻商贾;重集体,轻个人;重手工生产;重精神追求,轻物质享受中指出它所蕴涵的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相思湖作家群现象”无疑是多种不同的因素处于某种特定关系中的结果,无疑是自身文化特性的自然“天成”而又灵气飞扬,无比聪慧的精神突围。进入20世纪90年代,“相思湖作家”队伍出现了断层。从表面上看,这是市场经济带来的价值体系的重构所造成的,但根本上说,这是自身的深厚历史文化传统的缺失、并且尚未确立属已的精神风范的某种必然。所幸,“大写作”品牌的提出,既是时一种急功近利的否定,更是对一种精神风范的追求。  相似文献   

15.
杨志军认同自然是惟一的宗教,他对自然有着最为本真的理解和诠释。荒原是杨志军在多个文本中激情表现的自然形态,寄生荒原的所有生命都是杨志军的灵魂牵绊,在荒原生存的动植物都在他的记忆里保持了生命的骄傲和奔跑的自由。这是自然灵性的大力开放,也是人类自身的心灵救赎。杨志军有意识地选择了荒原的野性为他的自然意识注解,由此他在奔跑与寂寞、诞生与死亡的荒原版图中,完成并丰富了自然灵性的生命表达;在人对荒原的侵入和掠夺中谛听荒原的启悟,展示人类毁灭自然的灾难与困境,唤醒人类精神深处的自然情怀,最终选择在地球的最高处抵达自然的极地。  相似文献   

16.
基诺族传统信仰具有丰富深刻的生态伦理内涵,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及建立其上的敬畏自然、尊重生命、对土地和森林的可持续利用、保护环境的实践、绿色生态的生活方式等,与生态伦理的价值追求不谋而合,给予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诸多的启示,并为生态伦理的现代建构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资源.传统信仰的"解构"与基诺山生态问题的出现、以及种种生态环境保护实践的不尽如人意表明,"天人和解"有赖于传统信仰的重建.  相似文献   

17.
<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直接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和精神追求。这种追求是源于万千年的生活、生产的经验,在历史长河中逐渐认识、发展、完善、总结出来的。谈到价值,既有个人的价值,又有社会的价值。中华民族的社会价值就是稳定、和谐、生生不息、允执厥中,也就是中庸之道。个人的价值概括起来说就  相似文献   

18.
贾峰 《回族研究》2021,(4):51-56
曾杏绯是一位生于清代末年、成名于民国、成就于新中国的绘画艺术大家。她在继承"常州画派"艺术精髓的基础上,又在西北地域文化的滋养下,经过八十余年的艺术创作历程,通过个人生活实践、审美实践、创作实践,逐步形成了带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个人审美追求的艺术创作主张。文章从继承与创新的辩证视角,解读了曾杏绯绘画艺术蕴含的传统基因密码与时代精神面貌;从写生与创新的逻辑关系,探讨了曾杏绯坚持"以自然为中心"的绘画写生观;从文化审美观念的角度,提炼出曾杏绯"中和""天真""诗意""风骨"的艺术追求与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9.
罗平布依族独特的生产生活习俗及原始信仰共同构筑了布依族人民特有的传统生态文化,闪现着生态文明理念的雏形,也折射出布依族人民的传统生态价值观,即敬畏自然、融入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其中,布依族原始信仰体现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布依族创世神话与古歌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共融共生,布依族的传统生活体现出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20.
罗平布依族独特的生产生活习俗及原始信仰共同构筑了布依族人民特有的传统生态文化,闪现着生态文明理念的雏形,也折射出布依族人民的传统生态价值观,即敬畏自然、融入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其中,布依族原始信仰体现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布依族创世神话与古歌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共融共生,布依族的传统生活体现出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