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操“唯才是举”是乱世揽才的权宜之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汉末年,曹操曾三次发布求才令,提出“唯才是举”、“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均可举荐选拔,这与西汉长期奉行的德才兼备、以德为重的选士标准大相径庭。“唯才是举”的实质是轻德,把“不忠不孝”与“有治国用之术”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广为招揽,其目的是为了夺权而非长治久安。因而它是在乱世环境中广罗人才的一种手段,只是一种权宜之计。这从曹操实际推行的是德充才盛的用人标准和大杀不忠于己的才俊名士两个方面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相似文献   

2.
三国时期曹操以善于用人而著称,他提出的“唯才是举”政策,在历史上有着一定的影响,并得到大多数治史者的首肯。然考察曹操一生,其刚愎自用、嫉贤妒能、杀害贤士之事,也屡见于史,事实上他并没有真正做到“唯才是举”。故要客观的评价曹操的用人政策,必须同时对其用人的另一侧面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3.
曹操的散文短小精悍,内容丰富,主要表现了针对东汉以来社会政治经济弊端的革新精神,体现了曹操在统一大业中“唯才是举”的用人路线和人才观,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局面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可谓真实地记录了曹操一生的思想和言论。曹操的散文从内容到形式都突破了前代散文的某些陈旧的传统,其主要特色表现为清峻和通脱,对当时和后世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曹操文学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本文拟就曹操“唯才见举”的形成和实施的具体时间,略作述评,以求教于方家学者。 一、“唯才是举”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东汉末年,全国陷于四分五裂的混乱状态。在大大小小割据势力的一片嘶杀声中,曹操以反潮流的精神,举起了统一的旗帜,经过二、三十年的南征北战和苦心经营,他终于统一了北方,并为以后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曹操能取得上述功绩,决定于他在同儒家分裂割据势力的斗争中,推行了一条正确的统一集权的法家路线。用马列主义的观点科学地研究、总结三国时期儒法两条路线的斗争,肯定被尊儒反法反动派大肆诬蔑的法家曹操的历史功绩,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很著名的人物,向为广大读者所熟知。不过很多人只知道小說或戏剧中的經过艺术加工的曹操,而根据历史記載,曹操究竟是何等样人——对此并不怎么了然。应該承認,这两者之間是有区別的。在文学艺术領域里,曹操是奸訐的典型、是个十足的坏人。从史学的角度来研究曹操,却不能完全否定他。用馬列主义观点,正确地估价曹操的功过和他的历史作用,曾成为一种客观需要。王仲犖先生就钻了这个“客观需要”的空子,于五六年十一月出版了“曹操”一書。虽然他也为自己提出給曹操以“恰如其分的适当的評价”(見  相似文献   

7.
自今年四月份以来,广州各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部门即组织有关曹操评价的讨论,目前,讨论已逐渐深入,由对曹操的评价进一步接触到东汉社会性质和黄巾起义的作用等问题。四月间华南师范学院史政系师生举行了两次座谈会,就曹操的屯田与锄豪强的历史作用、曹操在建安文学高潮中的作用等等广泛开展了讨论,并在系刊“东风”上出版“曹操问题讨论专辑”。中山大学历史系于五月间举行了两次关于曹操评价问题的讨论会,该系教授戴裔煊应  相似文献   

8.
张作耀 《东岳论丛》2000,21(3):65-70
东汉末年,身透乱世的曹操以其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而迅速崛起。他运用以军谋政、以政制军的谋略,军政相互为用而谋取实权,逐步铲除群雄,控制东汉王朝。进而废三公,恢复丞相制度,把持朝政,封公建国,设天子旌旗而不为天子。曹操建立了自己的集权统治而为什么没有篡汉自立?其原因在于:1.他认为轻易废立,为天下大不祥之事。2.世受汉恩,使他不敢轻言废立。3.曹操以扶汉而不篡汉倡言天下,自食其言,多有不便。4.控制汉室,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使自己凌驾于刘备、孙权之上而无降低自己地位之虞,同时也否定了刘备、孙权割据政权的合法性。当然,如果条件成熟,曹操还是会篡汉自立的,只不过天不假年而已。曹操死后数月,其子曹丕逼汉献帝禅位就是明证。  相似文献   

9.
治国安邦,重在用人;继往开来,非才莫属。所以重视人才,乃匡时济世的要途;珍惜人才,实远见卓识的标志。正是这个缘故,在我国历史上,许多杰出的政治家,有抱负的改革者,以及胸怀济世的志士仁人,无不十分重视人才,对有真才实学者,关爱备至,必欲总揽英才而用之。而在我国的古典诗歌中,亦有许多关于爱惜人才方面的作品,现辑录几首,以共同鉴赏。首先说曹操。他是古代爱才用才的一个典范。他之所以能够击败群雄,统一北方,与他敢于打破家世门第的传统偏见,强调“唯才是举”,汇集了许多文武贤才是分不开的。他的  相似文献   

10.
寿亭侯     
《三国蜀志·关羽传》:记关羽随曹操破袁绍于白马,斩绍将颜良之后,曹操“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东汉时封候分县、乡、亭三级,亭侯最小。袁曹官渡之战,两军一接触,关羽就斩了袁军主将,军威大振。曹操论功,以亭侯封关羽,这和建安元年(196),因刘备拒袁术于(?)眙、淮阴有功,曹操表封刘备为宜城亭侯(事见《蜀志·先主传》),事例正同。后来蜀群臣上汉帝表进刘备为汉中王时,所列衔名就有“荡寇将军汉寿亭侯臣关羽。”汉寿是东汉荆州武陵郡属县名,在现在湖南常德市的东北,这个汉寿亭是否就在汉寿县内?或另在一地,已无可考了。  相似文献   

11.
全国史学界对曹操问题的讨论,本刊1959年第四期曾作了一次综述。最近两三个月来各地报刊又发表了几十篇讨论曹操问题的文章,绝大多数肯定曹操是中国历史上的正面人物。争论主要是集中在黄巾农民起义的目的问题、曹操的屯田政策问题、曹操是否是民族英雄问题以及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等问题,为了便于读者对曹操问题讨论的参考,将争论中的几个主要问题,再撮要予以综述: 黄巾农民起义的目的问题在曹操与黄巾农民起义的问题上有两种意见,一是反对郭老论点,一是基本上同意郭老论点。比较多的人不同意他的“曹操虽然打了黄巾但没有违背黄巾起义的目的”以及“把黄巾进行组织化”的论点。如罗耀九指出:农民起义的目的是希望有属于  相似文献   

12.
对于人所共知的历史人物——曹操的评价问题不自今日始。鲁迅早在1927年就对曹操作了适当的评价,他说:“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志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脸的奸巨,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领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袁良义在1958年11月《光明日报》发表了“曹操论”。此后,王仲犖著有《曹操》一书,陈显远创作了《孟德献刀》。他们都一致把曹操肯定为正面人物。郭沫若在今年1月25日《光明日报》上发表“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一中文提  相似文献   

13.
东汉末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也是现实主义文学高度发展的时期。以曹操为领军人物的邺下文人集团,掀起了一个诗歌创作的新高潮。所谓的“建安风骨”正是对邺下文人集团成就的高度概括。但邺下文人集团由盛到衰的过程是短暂的,个中原因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4.
针对东汉末世的奢侈颓风,曹操励行改革,倡导“雅性节俭”,并身体励行,其生活 俭朴之状在古代统治者中非常突出、不仅如此.他对后廷嫔妃及子女也有严格的制度规定和制约, 惩处十分严厉。更重要的是,曹操在官吏选拔和考核中。严格贯彻“选用以节俭为先.“务以俭率人” 的政策,直接造成了吏治的清廉和世风的简约.这是曹操不断发展壮大.终于战胜群雄的重要因 素。曹操之倡俭,究其原因,不仅与时代环境有关,与其特殊的家世背景和文化修养也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5.
曹操(公元155—220年)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具有卓越成就的政治家、军事家,又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在东汉末年豪强纷争的动乱年代,曹操以一个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身份登上了历史舞台,后来成为北中国的实际统治者.在他一生的政治、军事生涯中,曹操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这种精神融汇到他的全部诗歌创作当中,构成了他诗歌创作的一条思想主旋律,体现了影响深远的建安风骨.一 人们论诗,大多喜欢把诗歌区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主潮.倘若以此为标准去衡量、验证曹操诗,则可以看出:他的诗歌创作可以以赤壁大战为界,表现出两种不同的风格特点.赤壁大战之前,是曹操在政治上、军事上的上升时期.在统一北中国的南征北战中,他了解民间疾苦,目睹了战乱给国家、民族带来的灾祸,给百姓造成的种种不幸.这样一些现实,无不激励着他,以致所作绝大多数是咏史诗和政治抒情诗.这些诗作反映了现实,抒发了理想,进一步发展了自《诗经)以来忧时悯乱、抒写时事的现实主义传统,对汉末建安时期的种种社会、人生矛盾加以尽情揭露和无情鞭笞,使这一时期的种种社会弊端  相似文献   

16.
曹操“唯才是举”、“重才轻德”说正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操“唯才是举”、“重才轻德”说正误裴传永清代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卷七中说:“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势。”此话颇有见地。关于三国之主如何善用人才及他们的用人标准,古往今来许多学者都曾撰文予以探讨,其中自不乏真知...  相似文献   

17.
关于曹操"唯才是举"用人策略的的积极效果,学者有较多的研究;而对曹操赤壁之败的探讨,所论亦多。然曹操的用人策略及赤壁战败之间的内在逻辑,学者似少关注。  相似文献   

18.
如果从1959年1月25日,郭沫若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提出“替曹操翻案”,重新评价曹操算起,那么,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曹操研究,到1988年底为止,正好已走完了她的第30个年头。30年来,曹操研究,始终步履蹒珊,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苦行。1989年是郭沫若发起“曹操翻案”讨论30周年,值此纪念之际,有必要对曹操研究的历史进行认真的回顾与反思,以期进一步开创曹操研究的新局面。封建时代,人们对曹操的认识,对曹操的评价,在过去各个历史阶段,并不一致。但就总的倾向而言,曹操始终  相似文献   

19.
杨修之死     
在曹操阵营里,杨修是公认的聪明人。开始,杨修是曹植的参谋长,根据他的猜测,曹操会立曹植。曹植曹丕兄弟俩虽然都和他有不浅的交情,但他心里还是偏向曹植的,曹植失势后,他曾想开溜。有一天,曹操视察刚刚修好的相国府,这是一座富丽堂皇的建筑,下面的人为了博得曹操的欢心,花足脑筋才把它建成这样。谁知,曹操在里面逛了一圈后,不置可否地拍屁股走人,还让随从在大门上写下一个“活”字。众人看着这个字,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杨修知道后,便命人将大门拆除重建。  相似文献   

20.
(一) 曹操以政治家、军事家而兼文学家,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桥玄和许劭早就看出来了,桥玄对他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三国志·魏武帝纪》)许劭就他问到他自己是个怎样的人物回答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裴松之注引孙盛《异同杂论》)曹操对桥玄是深怀知己之感的,所以他在建安七年到浚仪治理睢阳渠时,特派一个使者用太牢去祭桥玄的墓,祭文中有“吾以幼年逮升堂室,特以顽鄙之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