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水浒传》是类似武侠小说的古典小说名著,又是金庸的最爱,因此他初次创作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时,就在故事情节、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等方面对《水浒传》借鉴,并以此推陈出新,成就了这部现代新派武侠小说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2.
《水浒传》是一部英雄传奇小说,也可视为武侠小说的范畴,但不是一部纯粹的武侠小说。它对唐人传奇,甚至是史汉、先秦的侠的传统有所承继,本身亦有发展。首先,《水浒传》究竟是"讲史演义",还是"英雄传奇",抑或侠义(武侠)小说,值得观察。前者以历史的演绎为主体,中者以英雄的塑造为核心,后者则以虚构的江湖世界为场景。其次,《水浒传》人物,究竟是英雄好汉,或是侠客,还是盗贼?也颇值得探究。其三,《水浒传》又名《江湖豪客传》,"水泊梁山"究竟是绿林,还是江湖,抑或武林?其间有何异变,亦引人发想。其四,武侠小说中的江湖世界,虽属"虚构"的世界,仍可见一些固定场景,如酒店、客栈、庄院、寺庙、古墓、深山老林等。这些场景,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烘托小说环境,有很重要的作用。而《水浒传》中存有哪些场域?也值得观察。其五,《水浒传》在武功描写方面,有明显传承和突破。既写实,又奇幻。仔细看来,更注重写实型武术技击和武打场面的描写,同时也确立了自唐以来的"以武行侠"模式。  相似文献   

3.
金庸是港台新武侠小说的代表作家,也是五四新文化熏陶出来现代作家.他的15部武侠小说,在扣人心弦的故事后面,隐藏着作家对封建时代现实社会的尖锐而深刻的批判.这一点,在金庸的最后一部武侠小说《鹿鼎记》中尤其突出.该文认为,《鹿鼎记》表现出了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正是这一特点,使读者不再沉迷于虚幻的武侠世界中不能自拔,从而消解了武侠小说所特有的成年人童话的特色.这是金庸武侠小说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重要之处.强烈的现实关怀和现实批判精神正是金庸武侠小说雅俗共赏,受到各界人士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倪匡十分崇拜金庸,对金庸在武侠小说上的成就有近平肉麻的高度评价:“古今中外,空前绝后。” 他列了一个金庸小说人物榜,《鹿鼎记》中的双儿是他心目中不多的上上人物,这个评价不可谓不高。  相似文献   

5.
中国对侠客的抒写由来已久,侠客形象经历了一个由实录到虚构的小说化过程。《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常被认为是半历史半虚构的英雄传奇,但其实也是一部武侠小说。《水浒传》里面的人物,多具有侠客形象的特点,武松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以武侠小说为研究视角,从侠客武艺、行侠武器、侠客情怀诸方面,结合《水浒传》小说文本进行分析,解读武侠小说视域下的武松侠客形象。  相似文献   

6.
蒙汗药是《水浒传》中的一个物态因子 ,却被作者巧妙地加以运用 ,对引领故事情节的发展 ,塑造人物性格 ,解决矛盾冲突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作品中关于蒙汗药的大量描写 ,不仅开创了“朴刀”、“杆棒”类小说全新的 "江湖世界 "展现手段 ,而且为后世的武侠小说创作探索出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7.
《水浒传》中关于梁山好汉的描写,有许多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非常成功的,其故事情节的描写和展开也特别精彩。但是,《水浒传》的人物描写也有败笔,特别是梁山泊二号人物卢俊义的上山,就是《水浒传》的一大败笔。第一,卢俊义的上山非常勉强,根本没有故事发展的内在逻辑性,纯粹是事出偶然。只是因为宋江与一个和尚闲聊时,偶然想起河北大名府有个卢员外,便想把卢俊义拉上山,指望此人去攻打曾头市替晁盖报仇。在这样毫无缘由的情形下,卢俊义便在小说中匆忙登场。第二,卢俊义的第二把交椅坐得也十分勉强。卢俊义在小说中,原本是个与梁山毫无关系的局外人,是宋江硬把此人拉上山,  相似文献   

8.
《水浒传》中开头的一个故事情节是“王教头私走延安府”,写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受权奸高俅迫害,无法生存,被迫携母离家出走,逃往延安府。接着,书中写了王进在逃亡的过程中结识九纹龙史进并且收其为徒。《水浒传》开头有关王进的故事,情节曲折,内涵丰富,非常引人入胜。但可惜的是: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之后,其人其事便杳无踪迹,全书再也没有涉及王进的故事了。读者不禁要问:《水浒传》中的王进哪里去了?这种写法,给人以断尾巴蜻蜓的感觉。王进本是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相似文献   

9.
《水浒传》描写英雄好汉上梁山的故事,有许多精彩动人的情节,读后能够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故《水浒传》一书是以故事情节的引人入胜而见长的。但是,《水浒传》在故事情节的描写方面并非尽善尽美,也有一些弊病,其中最明显的弊病就是有的时候故事情节雷同或者相似。书中比较典型的事例便是防送公人押解囚犯,途中为了贪财而害命的情节描写。例如董超、薛霸押解林冲到沧州的故事,作者先是写了高俅派心腹之人用重金收买董超和薛霸,然后董超和薛霸便在押解的途中,用滚烫的热水将林;中双脚烫伤,使林冲反抗能力下降,然后又在偏僻的树林里用欺骗的手段将林冲捆绑在树上,使其完全失去反抗能力,最后在董超、薛霸下手杀害林冲的时候,被鲁智深突然救下。这个故事情节,堪称《水浒传》中的经典情节,写得非常出彩。然而,任何出彩的故事情节在同一本书中也不应该重复出现,  相似文献   

10.
自1955年《新晚报》连载《书剑恩仇录》以来,金庸的名字就伴随了华人半个多世纪,金庸的“武侠小说”也成了华人世界家喻户晓,雅俗共赏的精品,香港的文学评论家林以亮先生甚至认为“凡是有中国人,有唐人街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小说”。也正因为金庸小说传播受众的广度及其雅俗兼得的特点,学术界也对其广为关注。  相似文献   

11.
武侠想像是对现代性焦虑作出的反应。随着现代性的发生,传统社会的解体,中国知识分子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困境和身份认同危机,一部分人通过文学之侠的想像,来回应现代性和寻找身份认同。在现代性条件下,金庸武侠小说通过对侠的现代阐释和想像,使自身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位置,呈现出并不寻常的意义:金庸武侠小说由对江湖世界的美化转向对江湖黑暗的批判,表现出现代知识分子社会认同的解构;由对民族大义的歌颂转向对民族主义的破除,表现出对现代政治认同的超越;由对武林义气的肯定转向否定,批判江湖文化,表现出对传统文化认同的超越。金庸的现代武侠小说最终完成了对传统社会认同(江湖世界)、国家(民族主义)、文化(武林义气)的超越和解构。金庸小说的侠之想像是现代性条件下中国知识分子以虚构的方式解决身份认同危机,追寻自我认同的一种文化形式,在更深的层次上,它是一种对抗“存在被遗忘”的拯救性力量,一种想像性的自救力量。  相似文献   

12.
金庸以其武侠小说著称于世 ,对金庸作品评论的文章也不胜枚举、褒贬不一。笔者认为金庸小说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并从金庸小说的侠文化 ;金庸小说的琴棋书画 ;金庸小说的美食与美酒三个方面谈了金庸小说的审美意趣 ,同时指出在现代汉语小说作家中恐怕很少有名气能超过金庸的人 ,金庸已成为华人世界家喻户晓的人物 ,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一定有金庸的武侠小说 ,其原因就在于金庸的武侠小说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王振彦 《南都学坛》2003,23(6):75-77
《水浒传》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一方面是情节和结构着眼、服务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另一方面是一些转瞬即逝的次要人物,本身并无多大意义,但他们对主要人物的故事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些体现了人物与情节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4.
古今中外小说的情节结构,一般都呈现出由小到大,逐渐展开的方式。即故事情节最初是由某个或者某些事情作为由头,然后沿着这些故事的线索,逐渐形成故事的高潮,再从高潮走向结局。但是,《水浒传》的艺术结构却是非常独特的.打破了故事情节由小到大逐渐发展的常规模式,采用一种“两头大中间小”(即两头线索多,中间成为聚焦点)的情节结构方式:在一百零八将上梁山之前,《水浒传》的故事情节线索非常多,分别写了王进、史进、林冲、鲁智深、武松等许多英雄故事,而这些英雄故事是由一个一个在情节结构上相对独立的小故事构成的,不过这些小故事绝不是零乱和互不相关的,一个一个小故事的线索都集中向梁山发展.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是情节结构的聚焦点。在一百零八将上梁山之后,故事情节再由聚焦点向外扩展,人物的命运又分成相对独立的小故事进行,与一百零八将上梁之前的故事情节相类似。这种“两头大中间小”的情节结构,形成了《水浒传》情节结构总体上“散而不乱”、“形散神聚”的艺术特色,众多故事情节之间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其内在的逻辑性非常强。  相似文献   

15.
《水浒传》对《天龙八部》的创作有深刻的影响。忠义的主题思想,情节结构的艺术形态,是两部小说的共同之处。但在现代文明的熏染下,金庸对书中女性形象的理解,与《水浒传》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16.
《〈水浒传〉人物情商论析》一书以情商理论的全新角度,结合我国的传统美德来点评,衡量《水浒传》中人物情商的高低.作者对小说人物情商点评的新颖性和深刻性,蕴含着广泛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有利于各阶层人民加强品性道德修养,提高情商能力,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为文学评论打开了广阔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17.
金庸在十八年间用十五部武侠小说为我们诠释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武侠嘉年华",《鹿鼎记》是金庸小说创作生涯的最后一部作品,主人公韦小宝的人物塑造可以说倾注了他的毕生心血,融入了他对"侠"的全新理解。与之前的陈家洛、郭靖、萧峰、袁承志、令狐冲、胡斐、杨过、张无忌等大侠的形象有所不同,韦小宝可谓一个另类,他凭借着一股无赖痞相混迹于江湖与皇宫,如鱼得水。韦小宝独特的处世之道使他从街头地痞到官拜"鹿鼎公",成为金庸笔下最精彩、最特立独行却也最平民化的"侠义之士"。  相似文献   

18.
考察金庸武侠小说的魅力,必须重视研究读者的接受心理.对英雄传奇的叙写,是金庸武侠小说,也是所有武侠小说的重要特点,但金庸武侠小说对英雄传奇的叙写相对于其他武侠小说又有其独异之处,其对有人气的英雄群体的塑造,可以使读者在鉴赏中幻化为小说中的英雄人物进行英雄历险,获得灵魂的安慰与欲望的替代性满足.这是其征服读者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金庸的《书剑恩仇录》这部武侠小说,以“康乾盛世”鼎盛期的乾隆中前期作为时代背景而展开故事情节。小说刻画了乾隆的矛盾性格,作者对乾隆的态度则受到了乾隆矛盾性格的影响,任何作家,他的个人情感与创作理性难免有不一致之处。小说在陈家洛这个人物的塑造上是虚虚实实,以虚为主,那么在帮会的描述上则虚虚实实,以实为主。  相似文献   

20.
江湖是金庸武侠小说中一个充满道德伦理意味的虚构空间,它的泛道德化特质着重体现为侠客的行为方式、价值标准和人生理想都受制于具有浓厚传统宗法色彩的江湖秩序。金庸构筑的江湖秩序一方面给不受世俗王法约束的侠客提出了必要的规范和制约,另一方面也寄寓了作者对民间文化的吸纳、审视和反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