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6 毫秒
1.
关于中国加入WTO对民族保险业的影响 ,业内人士更多地是强调其不利的一面。笔者认为 ,中国加入WTO为民族保险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提高综合实力的良机。按照WTO的有关规定开放保险市场是中国民族保险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我国保险业 2 0多年来取得的成就也为保险市场的开放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在开放的市场条件下 ,中资保险公司通过与外资保险公司的竞争和交流 ,将会促进民族保险业的全面繁荣。  相似文献   

2.
加入WTO后 ,开放中国保险市场是必然趋势。外来保险公司的进入 ,会对正处于发展中的重庆保险业带来巨大冲击和挑战。文章根据重庆保险业的现状和保险业发展的趋势 ,提出了重庆保险业入世后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中国政府承诺:中国加入WTO后,允许外国财产保险公司和灾害保险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五年内允许外国保险公司参与人寿保险、退休保险。外国保险公司的进入,将使我国保险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外国公司凭借其雄厚的实力和优良的服务,将对我国保险业产生重大冲击。我国保险业必须积极应对,迎接挑战。在人才培养、服务质量和投资效益等方面,争取在短期内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4.
中国保险业竞争力分析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保险市场的逐步开放 ,中国保险业将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保险业的竞争力不容乐观 ,主要表现在保险公司的资产规模、资金运用、偿付能力、险种结构、服务水平、税收待遇等方面 ,但中国保险市场也充满机遇 ,必须重视对其今后的发展对策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加入WTO与中国保险市场开放的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加入世贸组织给中国保险市场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为应对挑战,中国应尽快建立保险业发展的产业政策,明确发展目标,抓住入关前缓冲期积极进行保险公司内部经营体制改革,巩固现有的保险阵地,并扶植一批经营技术先进,管理经验丰富的民族保险业的大公司,增强对外资大型保险企业的抗衡能力。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中国加入WTO后我国年轻的产险业所受到的影响,指出外资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后将依靠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经营管理手段及丰富的保险产品使其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并对我国产险业形成冲击;同时,中资公司也有借机打入国际保险市场的机遇.面临挑战,提出了改进和完善国家对保险业的监管体系,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等措施,并进一步阐明了大力培养民族保险业的重要性和策略.  相似文献   

7.
2007年,对于中国保险业来说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年份,也是中国保险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众多外资保险商翘首期盼的外资经营地域限制被取消,中国民族保险业将会随着WTO的深入受到很大的冲击。显然,中国保险业开始"与狼共舞"。面对外资保险公司在产品开发、市场拓展以及制度等方面的优势,中国保险业应该有自己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中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中国保险市场的对外开放是不可避免。但是 ,长期以来 ,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水平较低 ,无论是企业规模、经济实力、赢利水平 ,还是经营的产品种类 ,都无法与国外保险公司相比。因此 ,我们必须加快对保险业的改革步伐 ,以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中国保险业市场集中度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保险业市场集中度过高,属于极高寡占型竞争态势,这种竞争格局不利于中国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造成我国保险业市场集中度过高的主要原因是历史沿革、必要资本量壁垒和政策性壁垒。为改变这一现状, 应加强对国有大型保险公司的重组,鼓励和扶持中小保险企业的发展,并进一步降低保险公司的进入壁垒,使保险市场有更多的保险公司参与竞争,从而达到优化市场结构、提高我国保险业综合竞争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加入WTO后 ,中国保险市场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 ,中外保险市场进行主动连接 ,中国保险企业主动参与国际竞争 ,它的发生与发展是客观必然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2003,(6)
在我国,保险业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险业取得较快发展,以年均26.65%的速度增长。到2000年底,全国各保险公司实现保费总收入1430.3亿元,人均保费收入已达110.58元。由此来看,中国的保险市场已初具规模。但是,无论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保险业发展的水平相比,还是与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内在需求相比,我国保险市场的发展总体上仍处于高速发展过程的起步阶段,主要有以下几点缺陷:一是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不分,对一些风险性较大的业务,过多地让商业保险公司承担;二是赔付率低,保险费用却很高;三是保险公司…  相似文献   

12.
中国从1959年中断保险业一直到1980年恢复保险业中间有二十年没有商业保险。从1980年恢复到现在二十年的时间,我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从1980-1985 年叫做恢复发展阶段。这个时候,基本上就是产险,中国的保险市场也只有一家,就是PICC(中国人民保险公司)。1986—1991 年,叫平稳发展阶段,标志性事件就是1986年成立了新疆建设兵团保险公司,这个事件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打破了人保独家垄断的局面,出现了多家保险公司经营的局面。1988年成立平安保险公司,1991年成立太平洋保险公司。…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族工商业的逐步发展和西方近代保险思想的传播,为中国近代民族保险业的产生、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和舆论准备。外商在华保险公司利用政治特权,垄断保险市场,攫取巨额利润,致使白银大量外流的严峻事实,唤起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民族保险业的兴起与保险立法的逐步完善,显示了资产阶级民族本位观念和行为的理性化趋向。  相似文献   

14.
西方近代保险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中国民族保险业的兴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类社会的灾害和意外事故的客观存在是保险产生的前提条件。中国古代实行各种赈济制度,但在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以储粮赈济为主要内容的传统保险不可能向近代保险转化。近代保险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产物。1840年后,中国民族工商业的适步发展和西方近代保险思想的传播,为中国民族保险业的产生、发展提供了社会经济条件和舆论准备。外商在华保险公司,利用政治特权、培植买办势力、垄断保险市场,攫取巨额利润,致使大量白银外流的严峻事实,唤醒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华商遂自办保险,维护民族利权。从1865~1912年,华商经营的保险公司已达35家,表明中国民族保险业已经兴起。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内保险市场开放的步伐加快,保险基金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对资金进行合理运用的要求也将与日俱增.近年来,保险基金的运营水平已经成为影响各国保险公司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国保险业需要更新投资理念,提高保险基金的运营水平,加快投资业务市场化的步伐,逐步实现保险公司利润来源的根本性转变,全面提高中资保险公司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从2004年年底开始,中国保险业即将迎来全面开放的时期。然而,从总体来看,中资保险公司在资金、经营服务、产品、人才技术、商誉等方面均落后于外资保险公司。在新形势下,中国保险企业应当构筑基于企业系统管理、资源整合与创新能力的全面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加入WTO以后,云南省的财产保险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保险市场的竞争格局也发生了变化.应用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的方法,对云南省16个州市的财产保险市场进行研究,将云南省的财产保险市场按其发展程度划分为五个大类,针对不同类别的财产保险市场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对各州市的财产保险市场结构进行了分析,认为云南省的财产保险市场还很不成熟,经营主体相对集中,具有三家寡头垄断经营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入世后,WTO的多边协定将对我国外资法、外资政策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从WTO多边协定中国民待遇原则的相关规定,以及中国外资法改革的成果和外商投资待遇的现状看出,超国民待遇将成为我国入世后尤为关注的问题,国民待遇是外资待遇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9.
中国保险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快速发展。从40多年的发展历程来看,保险业大致经历了恢复和准备、规范和试点、快速发展和入世承诺、完全开放4个阶段,取得了保费规模不断扩大、保险多元化主体逐渐形成、外资保险公司市场份额逐渐提升、保险产品不断多样化、保险中介市场快速发展、公司治理和行业自律逐渐完善等系列成就。在此期间,保险市场主要呈现出8组矛盾,包括保险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规模优先与利润优先的矛盾、所有者缺位与市场化运行的矛盾、市场发展与结构失衡的矛盾、强保险市场与弱资本市场的矛盾、业务国际化与行业不完全市场化的矛盾、保险人才需求旺盛与供给不足的矛盾、社会保险与商业人身保险不匹配的矛盾。未来,保险业进一步加强改革开放要适应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的最新变化。具体而言,应当注重开放模式数量化、经济基础市场化、保险意识整体化、条款费率市场化、营销渠道多元化、产业结构优质化、保险人才专业化、保险投资盈利化等12个方面。唯有深化改革、加速开放,才能促使中国从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迈进。  相似文献   

20.
中国已加入WTO并成为WTO基础电信协议的成员方之一,中国将允许外资在电信业领域持股、经营,这势必对中国电信业产生巨大的影响.文章分析了中国电信的现状、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找出对策并利用西方经济学相关原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