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运宝 《决策》2009,(11):10-13
官场小说已经构筑起一副“现代官场生态全景图”。但官场永远大于“官场小说”,文学是现实的艺术提升,不可能全部复制官场现状。  相似文献   

2.
王运宝 《决策》2009,(11):26-27
官场外的人,或者不懂得官场门径的官场新人,会觉得我的小说写得如何有“秘笈”功效。真正官场老手,并不会跟着一部小说去学。  相似文献   

3.
《领导文萃》2010,(1):12-14
<正>作家王跃文,"官场小说"的开拓者,被誉为"中国官场文学第一人",将中国的官场潜规则通过文学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作家于卓以独树一帜的鲜明特色与王跃文并称为"南王北于"。在新作《首长秘书》中,他首度以人性化视野关注官场,对官场生态的认识由平面  相似文献   

4.
正确处理乡镇党委与政府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一种被称为“现代《官场现形记》”的所谓“官场系列小说”在一些领导干部中悄然流行。这些小说着意描写一些“官场人物”投机取巧、阿谀逢迎、圆滑世故的“为官之道”,这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当前一部分人的灰暗心理,从而拥有为数不少的读者群。有的领导干部学习理论、  相似文献   

5.
文化     
《领导文萃》2011,(8):140-141
中国“官场小说”风靡 个人野心、政治阴谋以及对中国土地管理制度的详细描述融合成被称为“官场小说”的一种文学现象。王晓方在这类题材的小说中树立了王者地位,已经卖出了300万册标题引入注目的作品,其中包括《驻京办主任》。12年前,  相似文献   

6.
胡子宏 《决策》2011,(5):95-95
10多年来,林林总总的官场小说,基本分为三个阶段:“高大全”的主旋律类、细致入微的“官场原生态”、良莠不分的“揭露黑幕类”。河北著名作家贾兴安的长篇小说《县长门》,却凸显出一股久违的纯净的阅读感。  相似文献   

7.
博文集萃     
《领导科学》2012,(19):58-59
官场的场有了官,就有了官场。与球场、操场、广场不同,没人能确知官场的大小、凸凹、净脏、好坏程度,你明明知道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就是看不见它、摸不着它。它更像一个磁场,具有磁场一样的吸引力——很多人一方面鄙薄它、责难它、不待见它,另一方面又拼命靠近它、挤进它、托身于它。只是,官场不比自家后花园,想来就来,想进就进。即便进了官场,那也不是好混的。你有关系没本事,同僚看不起你;你有本事没关系,同僚不重视你。你智商高情商低,同僚挤对你;你情商高智商低,同僚  相似文献   

8.
张仃 《决策》2010,(11):101-101
这是作者张策关于新闻发言人的第二部作品。按照正规的介绍,张策是公安作家,也即他的创造领域主要是公安领域。不过这篇小说,却更像官场小说。  相似文献   

9.
外刊外报     
《领导决策信息》2012,(26):10-10
中国官场小说受到读者热捧 美国《外交政策》7-8月号(提前出版) 随着中国的中产阶级壮大,小说作家已经把重点从批评政府转移到解释政府内实际正在发生的事情。今天最畅销的官场小说不一定以揭露社会问题或政府腐败为目标,而是就怎样才能最好地攀登政府阶梯为读者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吴明华 《决策》2010,(9):34-36
从闯入官场到被逐出官场,姜宗福"潜伏"官场的经历演活了一则官场寓言。"官场潜规则涉及到方方面面。比如领导签字,横着签意思是‘可以搁着不办’,竖着签则要‘一办到底’;如果"同意"后面是一个实心句号.  相似文献   

11.
笔者有一次在与一个沉浮官场多年,给多名市委一把手当过秘书、秘书长,自己又干过多个部门一把手的某市局长闲聊时,听到他深有感触地说:如果一个人一生没有干过一把手,就永远不会真正看清官场内核里面的东西。别看一些号称写官场内幕的流行小说写得天花乱坠,其实都是些皮毛现象,因为这些人没有当一把手的经历。回顾这些  相似文献   

12.
在官场,要不要保持自我?要在多大程度上保持自我?官场和自我存在本质上的冲突吗?官场,是一条越走越失去自我的路吗? 陶渊明在官场进进出出,有12年之久。29岁谋得一个小官职,叫江州祭酒,发现无用武之地,很快就辞了。  相似文献   

13.
青丝 《决策探索》2010,(23):93-93
有一句官场名言“当官就像骑脚踏车,头要不停地点,脚要拼命地踩。”此语殊妙,可谓是将旧官场上的为官哲学进行了总体解剖。对居上位者点头,是为了阿谀取容,  相似文献   

14.
官场有句顺口溜,叫做"跟对人,办对事,说对话"。这是官场很经典的一句话,可以称得上官场潜规则之一。有人甚至认为.这三个短句的排序还说明,"跟对人"比"办对事"更重要。现实可能有些官员会发现,身边很多老实人,事儿是办对了,可是因为没有“跟对人”,总是仕途不得志,郁郁寡欢,还真应了那句,“跟对人”比“办对事”重要。究竟应当如何看待“跟对人”的官场文化呢?  相似文献   

15.
皇帝收贡品     
张宏杰 《领导文萃》2013,(12):90-93
皇帝过度收受贡品,本身就是一种严重腐败行为。官场上,送点小礼物,是人之常情。如果礼品价值过限,就是腐败。同样,按定制收受贡品,自是帝王维持正常生活的必须,但像晚年乾隆这样毫无节制地收受礼物,当然就是犯罪了。因为进贡之风的盛行,乾隆年间的官场上出现了"帮贡"一词,即有权进贡之大臣令下属帮助其"购买物件",以"孝敬皇  相似文献   

16.
周江 《决策》2009,(11):20-22
如何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是“刀尖锋口上的舞蹈”。面对危机管理的尖峰时刻,如何从力不从心变为得心应手?从夏中民、田立业、李济运等官场小说主人公的故事和身影中,可以品味良多。  相似文献   

17.
丁邦文 《决策》2012,(1):95
随着这部小说的问世,我的"秘书三部曲"也算暂告一段落了。《唇齿》、《玉石》、《人事》构成了一个系列,也相当于《中国式秘书》的"精华版"。放眼当今小说创作,官场题材可谓热闹非凡,其中当然不乏精品佳作。但不容置疑的是,很多小说令人读过之后迅速淡忘,难以留下深刻印象。究其原因,我个人认为,一是有些外行写手胡编乱写,明明不知究竟、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一次次的政治运动或政治活动.造成了极其复杂的官场人格。有时候,种种官场人格只是变化着呈现形式而已。  相似文献   

19.
鞠靖  孙甜甜  杨翘楚 《领导文萃》2014,(17):115-119
正某个晚上,一名中年男人叩开了郭振华家的门。"有个姓池的人找你。"女主人高声招呼郭振华。"是池、池厅长?"郭问。"哎呀哎呀,池厅长,您,您来看我们?"意识到来者的身份后,女主人恭敬地赔笑道。这是官场小说《沧浪之水》中的一个桥段,刻画的正是官场中人对"称呼"的娴熟运用。  相似文献   

20.
<正>腐败首先产生在官场。在清朝,由于官员俸禄偏低,官场腐败习以为常。"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就是这种现象的生动写照。收入长期偏低,容易诱发贪污受贿、不给好处不办事的腐败现象。此外,机构臃肿、人员冗杂也是产生腐败的温床。上梁不正下梁歪。官场腐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