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好莱坞电影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元素,如各色各样的华人形象、中国功夫、中国的风土人情,等等。好莱坞将中国文化元素"拿来"有拼贴、移植和融合三个层次,建构的也是"美国式的中国文化形象",即"美国式的中国人物形象"和"美国式的中国国家形象"。好莱坞之所以将中国文化元素"拿来",主要基于中国崛起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占据中国庞大的电影市场以及中国有着丰富的故事题材等原因。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电影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好莱坞商业电影仍旧引领着世界文化的潮流,好莱坞商业电影在绝大多数国家都拥有着相当成熟且稳定的市场。随着好莱坞商业电影继续不断地向全世界迅猛扩张,中国影像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到了好莱坞商业大片之中,这些满载着中国元素的好莱坞影片高效地充当着传播中国文化使者。本文从研究好莱坞电影运用中国影像的成功案例出发,以期分析出适合中国电影利用本国影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中国原创交响性电影音乐的创作,在借鉴经典好莱坞电影音乐表现手法的基础上起步,在如何融入民族性内核,以民族化的音乐元素激发共同体情感认同的思考中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音乐发展之路。中国原创交响性电影音乐在“摇篮时期”表现出对经典好莱坞电影音乐在形式与技巧方面的回应。进入“十七年”时期,民族性表达的创作手法以融入民族音乐元素为特点,并发展出具有中国艺术精神的音画关系。到“新时期”,民族性表达展现出丰富的艺术个性和创新性,展示出多元化的趋势。这三个时期共同揭示了中国原创交响性电影音乐在审美取向、创作手法和音乐功能定位等艺术理念中,民族性观念的发展与实践成果。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引进的美国大片《天地大冲撞》,秉承了《泰坦尼克号》的灾难片模式,再次演绎好莱坞的科学幻想。 这部电影是一部科幻片,也是一部灾难片。正当美国好莱坞电影连续不断地让我们过足拍案惊奇的视觉冲撞(并被荣幸地一概冠以“大片”)的时候,我们遗憾地发现,中国影视丝毫看不出有过这方面的努力,中国导演似乎缺乏科幻意识。 科幻片是美国电影的一个老题材了。我们勿需去列举《星球大  相似文献   

5.
《美国队长》是美国漫威影业公司制作的好莱坞英雄电影,《英雄》是中国导演张艺谋的英雄电影代表作。两部影片虽然文化环境不同,上映在不同档期,但所描述的人物,都是在战争背景下,由凡人变成英雄。不过,由于中美导演的电影理念差异,影片所体现的文化观念重点不同:《美国队长》以科幻主题,突出美国式的个人价值与生命意义,暗含典型的美国主流文化观念;《英雄》则通过功夫场景,高扬中国的集体主义和牺牲精神,透露出中国传统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6.
《无间道》是2002年香港出品的一部警匪电影,《无间行者》是2006年好莱坞根据香港电影改编的一部电影,不仅在全球市场上票房走高,而且获得多项奥斯卡奖。为什么一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故事被翻拍后不仅在美国在全世界都能够被接受,还获得巨大成功?其成功的原因很大程度在于电影透明叙事方式的运用。透明叙事理论是美国评论家斯科特·奥尔森提出的一种电影叙事方法,目的是要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也能看的懂,引发共鸣。比较两部电影,可以发现《无间行者》在三种叙事机制方面:背景、角色、话题采用了透明叙事策略。而这种透明性是多元文化主义面具下美国文化意识的一种展现。  相似文献   

7.
继《妈妈咪呀》轰动京沪之后,又一部纯正的百老汇音乐剧即将登陆中国高大的金发女郎、30年代的车站大厅、深情款款的俊男靓女,这些情景会让熟悉好莱坞电影的观众们迅速回想起《出水芙蓉》、《罗马假日》等经典影片中的一组组镜头。《42街》,这部原汁原味的百老汇音乐剧,不但能带给你纯正的美国式欢乐,更能让你在其中重新找到对成功的渴望——经典的、振奋人心的美国梦。  相似文献   

8.
电影《苔丝》改编自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以19世纪末工业革命席卷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苔丝短暂的悲剧人生。电影中充斥着的黑色浪漫情调及死亡元素增添了电影的神秘阴郁效果,渲染了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烘托出主人公不断抗争却总以惨败告终的悲剧命运,引发观影者对人物命运感同身受的观影效果及对人物的悲剧予以深切地同情。  相似文献   

9.
《群芳亭》:从小说到电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庭院里的女人》是第一部由中国人担任独立制片人的好莱坞电影,这是继《大地》、《龙川》之后又一部根据赛珍珠的小说改编的电影。在小说《群芳亭》中,赛珍珠关注中国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并通过吴太太和安德鲁之间的心灵交流,探讨跨文化交际成功的可能性。《庭院里的女人》在精神上与原著已经大异其趣。影片模仿好莱坞影片制作,潦草地表现吴太太和安德鲁之间的爱情;同时,影片充斥着说教的声音,小说中的圣人安德鲁成了完美的救世主和舍生忘死的英雄;而且,影片充斥着说教的声音,小说中的圣人安德鲁成了完美的救世主和舍生忘死的英雄;而且,在相当的程度上,影片试图迎合大众的口味,满足某些西方人对中国文化中的糟粕的不健康的窥探欲。凡此种种,对赛珍珠的小说是一种歪曲,并构成负面听影响,也不利于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相似文献   

10.
放电剧情《面纱》是一部中国制造的好莱坞爱情电影,同时它也是好莱坞电影史上第一部全景在中国境内拍摄完成的一部影片,这部影片是改编自英国著名作家毛姆的同名小说,导演是约翰·卡兰先生。它的男主角是曾经凭借《一级恐惧》获得过金球奖最佳男配角,而且凭借精彩表演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的爱德华·诺顿。它的女主角是去年因为一部《金刚》被中国观众所熟悉的娜奥米·沃茨小姐,同时还有很多中国影星也参  相似文献   

11.
在近期上映的《雪花秘扇》、《幸福卡片》中,观众看到不少像盖·皮尔斯、休·杰克曼等好莱坞一线明星,这背后也隐藏着中国电影投资人最精明的算盘。好莱坞大腕加盟国产片也许从侧面反映出中外合拍片的发展趋势。原因1:片酬分期拿,个税自己交人们总觉得好莱坞明星的片酬是天价,但据已参加过《寻龙夺宝》、《幸福卡片》等多部中外合拍片,横店影视集团老总刘志江透露,多数好莱坞明星的价格并不贵,至少不比国内一线明星贵,这次他邀请盖·皮尔斯加盟《幸福卡片》的片酬也远比外界想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电影工业产生了一次全新的变革。聚焦近20年来中国武侠电影的发展,数字技术的介入不仅改变了武侠电影原有的生产工艺、运作机制,影响了受众的观影习惯,还对传统武侠电影的创作理念、审美取向和本质属性提出了重新思考的要求。通过对两部不同时期的经典武侠片《少林寺》(1982)和《卧虎藏龙》(2000)的分析、比较,探讨了在数字技术语境下中国武侠电影所发生的变化、存在的困惑和面对的未来。  相似文献   

13.
《论语》是论述中国传统伦理最经典的著作。本文以《论语》中的"孝"观念为基础,论述了"孝"作为中国传统伦理的特点;在近代和现代化背景下人们孝意识的变迁;和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孝"带给我们现代社会的论理意义。  相似文献   

14.
经济全球一体化和信息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这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全球化也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在经济文化大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外国电影潮水般向中国席卷而来,特别是那些在影片中运用了中国元素的外来电影,表面上是向中国和世界观众展现中国特色、传播中国文化,实质上是在向人们传播西方思想文化价值观,让中国观众喜爱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对中国进行了文化侵略和文化殖民,而且中国观众还不自知。本文以好莱坞动漫大片《功夫熊猫》为例,分析其中的文化传播现象,以此警惕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马路天使》的新市民电影属性,决定了影片中左翼电影思想元素和国防电影(运动)背景的表现。而影片对视听语言中歌舞元素尤其是主题曲的强化运用,不仅巩固了新市民电影在1937年抗战爆发前后的主流地位、扩大了其世俗主题思想的传播和影响,更重要的是,其经典制作模式和承载的民族精神,成功地避免了战争对陷期区电影民族文化及风格的摧残,为战后中国国产电影的快速复兴奠定了思想和艺术基础。  相似文献   

16.
身份不是本体论上的存在,而是一种意指实践,且身份的建构与社会文化话语密切相关。而在以幽闭且缺乏道德支撑为主要基调的黑色电影中,既有价值观被悬置,为"蛇蝎美人"的身份建构提供了多种可能。通过对经典黑色电影《双重赔偿》与新黑色电影《本能》中的"蛇蝎美人"在人物塑造与视觉呈现方面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在前者中,"蛇蝎美人"是作为象征秩序的颠覆力量而存在,而随着后现代媒体性话语的泛滥,新黑色电影中的"蛇蝎美人"则成为"物化"的、男性凝视下的性表演者,进而被男权社会话语体系同化,失去了原有的颠覆力量。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美国电影叙事学家大卫.波德威尔最新的叙事学研究成果———故事与情节的关系为依据,以好莱坞经典类型片《关山飞渡》为文本,从人物、初始情境、因果关系、结构、结尾、时空习惯与风格、剪辑、视点等方面对该文本的叙事因素进行了全方位考察,试图以此来探索古典好莱坞电影的叙事模式,揭开好莱坞电影长盛不衰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18.
姜文的作品带有明显的"个性印记",他用"姜文化的电影语言"演绎着自己对历史的记忆,以全新、颠覆性的视角来重新讲述历史。姜文的三部作品《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都以极具个性化的电影语言,构筑起独特的个人话语空间,消解着传统的宏大历史叙事模式,直指那段在人们的记忆中无法抹去的动荡、荒谬、压抑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鲁迅小说改编电影有1956年北京电影制品厂的《祝福》、1957年香港长城电影制片厂的《阿Q正传》,1981年的《阿Q正传》《伤逝》《药》和1994年《铸剑》六部作品。这些改编电影在寻找忠实文学原著的精神内涵和契合改编的时代语境间平衡,艺术表达上暗隐当代中国文学性渐弱而视觉性渐显的趋势。改编电影从原小说中挖掘贴合电影表达的质素,强化电影的故事性,强化情节结构,增添情感元素。充分利用原小说中包含着现代性的“看”的思考和现象,在银幕上下、故事内外的各种历史文化影像中试图寻找小说和电影共通的解读编码,演绎成各类影像化模式。鲁迅小说电影改编的实践经验都显示了20世纪中国现代性文化语境中的视觉语言和文字语言影响和交融日益加强的文化现象,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字文化经历影像转化进入更为宽广的“公共领域”的努力过程。  相似文献   

20.
罗兰德·艾默里克执导的《爱国者》,是一部以美国独立战争为大背景的电影。影片中,主人公本杰明·马丁为了保护家园挺身而出,勇敢地投身到抗击英军的斗争中,客观上也为美国最终赢得独立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通过研析发现,影片中所提及的"橄榄枝请愿书"、"带发头盖皮奖赏条例"、"法印战争"、"邦克山战役"和"美法联盟"这些事件,在历史上都是确有其事。对这些背景事件的历史真实性进行剖析性解读,可以加深观众对影片《爱国者》的理解,丰富了他们的观影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