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新媒体的产生和运用,大众传媒进入了泛娱乐化阶段。新兴媒体的泛娱乐化对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使文化领导力面临挑战。要提升泛娱乐化时代的文化领导力,应规范媒体运作、加强公益性文化建设、注重文化干部队伍建设等。  相似文献   

2.
在研读大量研究文章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比较集中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以及如何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三个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简评,提出加强马克思主义从学术理论形态和政治意识形态转向生活形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环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大众"以及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体制机制等四个方面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理论旨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使人民群众能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接受理论维度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应该与民族文化、社会发展实际、时代文明、人民群众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具有无限性、随意性的特点,这在一种程度上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效果。在新媒体环境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当利用新媒体传 播手段,实现传播的亲民化;加强人才培养,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构建多元化的舆论传播阵地,整合有效资源,形成宣传合力;加大新媒体监管力度,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提供 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了新的挑战,研究新媒体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机遇,紧抓新媒体的优势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结合点,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客体再认识、载体创新、内容创新、机制创新等方面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出路,其目的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和满足引领舆论导向的要求,促进新时期先...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使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更为复杂多变的客观环境和教育对象。为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事业,必须认真分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内涵,全面认识新媒体的发展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带来的新机遇和新要求,并提出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7.
青年大学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群体,高校团组织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承担着重要职责。团日活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学生骨干培养、推优入党和新媒体运用等是团组织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8.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新时期党中央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战略任务。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传播已经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强大力量。全面审视当前网络传播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面临的社会生态环境,找到制约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瓶颈"。立足于现代信息技术变革的实际,从加强党对国家意识形态的领导、红色网站的建设、话语形式的创新和专业队伍的建设等四个方面探索建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社交媒体信息成为了档案资源存档的来源。重大突发事件媒体信息的存档有利于留存社会记忆,为政府应对突发事件提供决策支持。本文分别从社交媒体存档信息对象、存档主体、存档行动三个方面阐述了社交媒体信息存档面对的挑战,接着从多元化的存档对象、多样化的社交媒体信息收集和档案开发利用等三个方面提出了重大突发事件社交媒体信息存档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能否大众化关键在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方式和方法。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找准与教育对象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运用问题导向教学法使整个课堂教学始终由问题贯穿,师生之间通过问题激发思考、展开交流,教师始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达到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解、认同和接纳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效果。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环境给舆论表达提供了一个开放空间,承担着舆论引导责任的主流媒体,如何对网络舆论进行有效引导是其当下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新媒体环境下要想发挥好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传统主流媒体要充分发挥深度报道、新闻评论的传统优势;新兴主流媒体不仅要占领好、利用好网络这一阵地,而且要培养意见领袖,打造专业微博群;加强传统主流媒体和新兴主流媒体议程设置的互动呼应机制;从现实角度和新媒体技术研发以及网络自身的制衡来优化网络舆论引导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进入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的出现使社会的信息的传播方式正以快速,多面,信息量大的方向发展。与传统媒体相比,有明显不同的特点。本文从新媒体时代下媒体与政府的关系入手,阐述了政府应对危机时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是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它在拓宽传播途径、提升传播效率、增强传播实效等方面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我国许多高校在借助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也存在理论“大众化”程度不高、多元化信息动摇大学生理想信念、新媒体管理制度相对滞后、理论传播者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各高校务必要探索在更深层次、更大程度上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以培养更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需要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等方面进一步拓展和创新,根据马克思大众化传播过程中各要素的不同属性,可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模式分为三种类型。运用统计学和传播学的相关理论构建合理的评价模型,对不同模式下的传播实效进行科学的量化比较,对于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体系,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宏伟工程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的出现,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传播载体转向了“数字媒介”,使其传播方式也向数字化传播转换。新媒体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呈现感性化、个人化特征。与此同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对象也成为了传播主体,个人获得了传播话语权,这将导致重建大众化传播秩序,使传播内容由“宏大叙事”向微型化转变,传播方式也由“灌输”转向“对话”。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实践与马克思主义传播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选择与传播,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接受、发展、创新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吸收新营养、新见解和扬弃旧事物、旧思想的辩证否定过程,也是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过程。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信息空间的拓展,新媒体的能量日益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已经并将更为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意识形态、政治格局、经济模式乃至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与渠道。新媒体技术下传播功能的彰显、传播机制的优化以及传播模式的创新,赋予了新媒体实践下马克思主义传播新的取向选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借助新媒体技术发展的先进成果,通过现代新媒体技术下传播的模式的建构,将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传播和普及。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时代带来全新的媒介格局,高校的形象传播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形象传播不能因为新兴媒体的强势发展而忽略了传统媒体的优势,要让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各自发挥优势的同时又将二者有机结合,形成优势互补的局面,打造高校形象传播的全方位深层次格局。本文通过阐释新媒体时代的概念和特征,分析新媒体对于高校形象传播产生的具体影响,进而探寻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形象传播的新思路。高校形象传播的新思路是高校形象建设顺时应势的结果,是新媒体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8.
在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面临机遇也迎来了挑战。要坚持不懈地推进网络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方式,需要构建科学的传播管理机制,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舆论监督,有针对性地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培育综合型理论传播人才。同时,大众媒体在传播过程中要善用议程设置理论和“培养”理论,才能达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实效,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落实于对社会生活实践的引领。"引领生活"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哲学精神,也体现了其对生活历史性的深邃理解和对生活现实性的当代把握。马克思主义对生活的引领是通过为现代生活确立价值导向、为现实社会生活矛盾的化解提供价值标准、为处理现代生活发展困境提供了价值选择方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现实平台、为社会生活指明了共同的价值理想而实现的,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由可能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20.
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随着进入信息化社会,新的社会形态和新的社交方式正在逐步改变这人类的生活,网络、手机等新的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主要的社交工具。在这种信息化社会新媒体的环境下,高校的德育环境正在面临一些重大的挑战。下面,笔者将根据多年的高校德育工作经验,结合当今社会的新媒体形势,对于高校德育环境面临的挑战简要探析,并给出自己的应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