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不同角度对新兴"被"字结构中"被"的性质进行了分析,认为它与传统"被"字结构中的"被"一样,都是介词。与此相关,本文讨论了新兴"被"字结构的语法单位性质,认为它是短语而不是词。  相似文献   

2.
古代小说在它产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它的口头传播,唐宋"说话"传播的繁荣是小说口头传播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有着较深的历史渊源。笔者在结合传播学与文学的基础上,以史料为依据,对"说话"这种口头传播方式的渊源进行了探讨:首先对"说话"这一传播方式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其次结合史料,对"说话"进行了溯源;再次从传播学角度对"说话"这种传播方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后世对宋诗的评价往往毁誉参半。相比辉煌的唐诗,它常给人以"味同嚼蜡"或"殆同书钞"的印象。宋诗之所以给人这种印象与宋代的"文人多,诗人少"的文化现象密不可分。本文试图通过探讨这种文化现象,进而分析其潜在的深层文化内因,说明它是整个宋代文学被学术同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4.
威尔弗雷德.坎特韦尔.史密斯通过对"宗教"概念的演化历史的考察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应该放弃这个概念而以"信仰"和"累积的传统"这两个单独的概念来取代它。本文认为这种观念虽有见地,但这种术语的变革未必能够达成,更为现实的做法是我们在使用这个概念时对语言的歧义性和误导性抱以警觉,改变思维方式,放弃对宗教本质的追求而把它视为一个集合名称而在特定的研究范围或语境中为它暂定界限。  相似文献   

5.
《荒原》表达了艾略特个人与文化的双重迷惘。说它是"个人"的迷惘,因为它是一部艾略特个人的"心灵史";而它所反映出的文明的危机、世界的幻灭和人的绝望,正是对"文化"迷惘的体现。文章从艾略特本人的生活状态、婚姻状态和宗教思想等方面入手,在对《荒原》所折射出的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挖掘出艾略特创作《荒原》的根源。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吃"为考察对象,首先追溯它的历史发展,对其引申义进行细致的分析,其次从借喻和借代这两大修辞角度来分析它的构词特点和表达效果,并进一步探索由"吃"的构词特点所反映出来的中华饮食文化传统和汉民族人的思维习惯。  相似文献   

7.
并非像批评家所说的那样,《米调》这部小说是在肯定"知青理想"。小说通过记述者记述叙述者所叙述故事的方式,拉开了记述者与叙述者不同的价值立场,让读者去思考、分析叙述者所叙述出来的"知青理想"。因此,小说不仅没有赞扬"知青理想",恰恰相反,它是在认真批判和反思"知青理想"。  相似文献   

8.
《诗》之桑     
《诗经》中的"桑"具有多种意象,它所蕴含的比喻意义内容非常丰富。对《诗经》所有包含有"桑"这一意象的诗篇,即情爱诗和讽喻诗中"桑"的具体意象进行分析,认为"桑文化"不仅与女性化人文意象有关,还具有它独特的文学意义。《诗经》中这么多与桑有关的诗篇,表明"桑文化"是商周社会文化的一个显著特色。  相似文献   

9.
训诂术语"犹"的释义特点是"义隔而通之",虽然有少数带"犹"的训诂是同义相训,但它本质上是一个为提示随文释义而设立的术语。而目前的一些字典辞书,却以这种训诂资料为主要的甚或是唯一的依据来确立义项,因而造成失误。文中举例分析了这类义项,指出,以带术语"犹"的训诂资料为主要依据来确立义项要慎重。  相似文献   

10.
《声无哀乐论》是嵇康诗学的重要体现,它在阐释音乐活动过程时,蕴含着丰富的接受诗学。首先,它解除了音乐的名实之累,肯定音乐的独立价值,突出音乐的主体地位,着重分析音乐乃天地合德、阴阳相融的产物,有自己独立的"自然之理"。其次,论述了音乐接受中"人情不同,各师其解"的情况,着重分析了音乐接受的基本层次和"人情不同"导致对"和声"接受的不同情况。最后,分析了音乐接受的作用,即具有养性娱情"与天地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近来现代汉语"被字句出现了诸如"被就业"等超越语法规则的搭配,而且异常活跃。这种超常搭配是对"被"字句零度形式的偏离,在"语言世界"里它违反了语法规则,但在"物理世界、心理世界、文化世界"里它却拥有存在的充分条件,它的谓语对"被"字句谓语的零度形式做了最大限度的偏离,是极富语用价值的正偏离。这种新"被"字句的零度与偏离、显性与潜性互为条件并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12.
采用实证法指出现代汉语中,"哪怕"是个连词,跟其他许多连词一样,它是由句法单位词汇化而成。文章重点分析了"哪怕"是如何从跨层短语结构(哪怕1)一步步演变为连词(哪怕2)并发展为一个固定的格式(哪怕3)。如今,"哪怕1"和"哪怕2"并没有因为"哪怕3"的形成而消亡,而是三种形式共存。  相似文献   

13.
以“气”为词——辛弃疾“以文为词”的理论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弃疾"以文为词"的理论内涵,同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以"气"论文相契合。"气"既增加了"以文为词"的外在张力,亦是"以文为词"的精神内核,同时,它也是作者本人在创作中的自觉追求。"气"既扩展了"以文为词"的外延,又是"以文为词"的核心,它使稼轩词具有长盛不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把字句"与"被字句"的套用是汉语的一个非常有特点的语法现象,它通过两个句式的杂糅使语言达到经济、简练的效果。本文尝试立足于汉日语言对比,侧重于翻译,从语法结构、语义特征和语用层面对汉语"把""被"套用句这一特殊句型的特点进行分析和归纳。  相似文献   

15.
"情"是艺术的基本元素。由于它的本源性,以及它属于较早的范畴,所以其不仅是一个本体范畴,且作为起始范畴,成为构词的基础。在古典文学语境中,根据"情景"范畴的语义和二者间的关系,以"情"范畴为基础构成的"情~"范畴具有各自的语义、特征及重要的修辞作用。  相似文献   

16.
"跟"的词义变化及语法化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跟"在现代汉语中有多种用法,能用作名词、动词、介词和连词,这应该是它的历时演变在共时平面上同现的结果。文章尝试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究"跟"的词义发展和语法化过程,并简要分析其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  相似文献   

17.
分析现代主义史诗《诗章》中的"荒原"意象与贯穿始终的"救赎"意识,得出诗中的"荒原"具有双重含义:它既是被人类破坏的自然,也是人类心灵的荒芜。诗中的"救赎"不再是依靠万能的上帝,而是遥远中国的孔孟之道中仁孝治国或佛教中众生平等的思想,它们或许是拯救当代人走出绝境的良方。  相似文献   

18.
金鉴 《北京纪事》2014,(11):107-108
我爱紫砂制品,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它那朴雅、不务妍媚、谦谦君子的品格是我最为敬重与钦佩的。 我的紫砂藏品中有件"无名"紫砂盆,"无名"并不是无款,它的款识竟然是"中国宜兴紫砂工艺厂制"。它是我紫砂藏品中的翘楚之一,有朋友会问"无名"为何成为"翘楚"?这正是我要向您述说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湖南卫视的新秀节目"超级女声"为例,认为在它掀起的这场文化运动中存在着一定的亚文化特色。本文从三方面分析了以"超级女声"为代表的中国青年亚文化的几个特征:首先在女孩们中"浪漫的新潮少年文化"已经渐趋解体;其次,也存在着一种抵抗,但更多是温和的;最后,以"超级女声"为代表的亚文化现象的产生是与商业运作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用"三分法"分析事物矛盾的诸多立论深化了辩证思维方法的内涵。究其根源,对立统一规律深藏着辩证法范畴"三"的丰富内容。它是辩证思维方式的精华所在。老子的"二生三"、黑格尔的"第三者"以及恩格斯的"中介"等一系列论点,启示着我们解读辩证法范畴"三"的属性和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