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近代新小说自梁启超倡导产生时起至"五四"时期,经历了一个"正反合"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是一条曲折向上的发展轨道,是不断发展中的文学长链中的重要环节,体现了文学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了"正反词"现象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同时初步总结、整理出"正反词"的一些语理规律,这有助于加深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提高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兴趣。  相似文献   

4.
本文讨论:(1)汉语正反问句的类型;(2)与各种类型的汉语正反问句相应的英语疑问句,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正反转换法顾名思义就是肯定与否定的思维方向的互换[1](p44)。在汉译英过程中,采用该方法能让译文符合英语语用习惯,更好地让英语读者接受,在跨文化交际中取得更好的效果。还能确切地表达原文含义,取得委婉、强调等修辞效果,从而提高翻译实效。  相似文献   

6.
论原型理论的局限性——以英汉正反同词现象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反同词作为语言中的一种特殊现象,研究这种现象能够发现原型理论在解释这一现象时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研究方法偏颇;语料来源单一,缺乏跨语言研究;共有同一个范畴典型受到挑战;语义链断裂,家族相似性模糊以及对立范畴成员互不侵犯却正反兼容在同一范畴中.  相似文献   

7.
<广雅疏证>所涉及的"正反同词"现象的最重要的形成原因,是由词义性质和词义范围产生的词义引申.由词义性质引申形成正反同词,其内在理据是"义相反而实相因",其具体方式是相关代用和相因推演.由词义范围引申形成正反同词,表现为由语境引起词义范围缩小,从而使上位意义降格为互相对立的两个下位意义.视角单一和比较对象不同,也是正反同词现象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8.
老子道论语言简奥,包含诸多不同的思想倾向。本文着重探讨以“道”为中心的自然主义倾向,“道法自然”的基本原则“有无相生”、“反者道之功”的辩直觉体悟的认识方法,以家它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和实现意义。  相似文献   

9.
汉魏六朝时期是道教兴起、佛教传入中国,进而引发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激烈碰撞的时期。作为道家象征符号的老子,曾被道教和佛教双方进行大规模的宗教化解读和利用,“老子化胡说”是这个过程中的典型现象。从这个时期佛教徒对待老子其人其书的基本态度可以看出老子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宗教史上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老子哲学的当代化问题,既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就当代语境而言,老子哲学的当代化应重点把握四个方面:老子哲学与治国理政,老子哲学与人类和平,老子哲学与生命超越,老子哲学与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11.
老子道家以其对宇宙人生的独特思考和富有魅力的人生哲学而得以绵延不绝并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效法自然以实现人生超越的思想是道教全部理论和实践的哲学基础及最根本的指导思想.事实上,魏晋玄学以后,道家之学主要地就是通过道教而得以延续并发展的。道教利用并神化老子和老子之道,其渲染的“老子化胡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道教与佛教关系的复杂性及其对道教发展的影响,也表现出了中外文化交流中传统文化的一种心态,它的最早提出,具有将外来佛教纳入华夏文化系统之中的意义,这与华夏民族历史地形成的自我中心论和大一统观及其在文化观上的表现——华夏文化正统论有关。  相似文献   

12.
清人汪中的《老子考异》是关于老子其人考辨中一篇很重要的文章.汪氏在文中通过三疑五证认定孔子问礼的是老聃,为关尹著书的是太史儋,家于苦县,也曾教过孔子,并且也曾被称为老子的是老莱子,三人之间并没有联系.其说曾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近代以来,形成了截然相反的两派意见.事实上,其三疑并不难作出解释,而其五证则有得有失,并不能成为定论,同时也并非完全没有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13.
在庞大的汉字体系中,存在着正反两义共涵于一字的现象,人们通常称之为“反训”,其实这个称名并不科学,我们将之称为“反义共字”;而对于“反义共字”的界定,学术界也有分歧,比较混乱,“反义共字”作为世界语言文字的一个普遍现象,有其产生的理据。汉字的“反义共字”产生于中国古典哲学中始终相生、正反相因的思想沃土上。  相似文献   

14.
人之"自在"、"自为"、"自持"和"自然"构成了老子对生命存在形式的反思。其中,人之"自在"最重要的特征是"与万物并作",是一种生命体的存在;人之"自为"因充满私欲而表现出"甚"、"奢"和"泰;"人之"自持"趋于"道",其典型就是圣人;最后,人之"自然"合于"道",其主要特征是"朴"。这四种生命存在形式构成了老子生命四重存在理论。  相似文献   

15.
《老子》以其文学上的特异性和独创性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老子对意象化和形象化创作手法的创造运用,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创始的意义和地位。老子出神入化地运用朦胧手法创造朦胧美的艺术形象和境界,以洗炼的方式阐述哲理。《老子》的文学特质主要体现于其诗一般的艺术表现形式。《老子》在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充分显示了以哲理为灵魂的“诗”的风采,其句法结构融合了南北诗歌风格、形式的传统和特点。可以说:一部《老子》,是哲理内容与诗歌艺术的完美结合体  相似文献   

16.
17.
老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用五千言的《老子》记录了他的思想及理想,希望能给君王提供统治的原则及方式,期盼人类能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荀子.劝学》篇云:"书者,政事之纪也",说明《尚书》是记录政治事务的。老子曾为史官,史官之职决定老  相似文献   

18.
文化涵化与民族关系——湘西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研究之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涵化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客观存在。在文化涵化的过程中,湘西地区不仅在经济、文化、技术等方面获得巨大发展,而且也推动了该地区民族之间的关系和谐。因为,它能使湘西地区各民族人民增进相互之间的民族认同感,并在掌握汉族认知符号系统的基础上,树立国家观念,从而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内部凝聚力。  相似文献   

19.
20.
通过文本分析,结合中西文化比较方法,对王尔德的写意世界进行探讨研究.王尔德的写意世界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是在作品中营造感觉化世界,有意模糊诗画界限,用文字创造色彩和勾勒线条,重构世界,最大限度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二是在创作上采用虚实相生的手法,用远离现实的荒诞故事情节揭露和批判维多利亚时期社会的庸俗虚伪本质.在解析这两方面的同时,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写意展开比较研究,探求两者的相通之处--都具有象征性思维,采用绘画中的写意手法,以求诗与画的融合;而相异之处在于情感投射的对象不同,各自的审美追求亦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