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著名鸳鸯蝴蝶派小说家周瘦鹃既是清末民初西方小说在中国的主要翻译家,又是现代中国成功将西方小说元素融合进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之一。周瘦鹃的短篇小说翻译与创作几乎是同时开始的。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一方面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秉承了中国传统小说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在故事主题、语言及叙事层面借鉴了西方短篇小说的创作理念,他的“伪翻译”小说便是融合西方短篇小说因素的典型。因此,周瘦鹃中西合璧的短篇小说既有民族特色又带有西方色彩,成为大众所喜欢的、影响深远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2.
民初骈文小说的出现,是中国文学长河中的一种独特现象。它反映出清末民初小说发展在启蒙追求退潮之后的重大转移。民初骈文小说引领了“鸳鸯蝴蝶派小说”的兴起,体现了现代市民社会的文学需求。在一种基本脱离社会政治与现实情形的“情”之上,民初骈文小说建立了自己的内蕴,也表明了清末民初“言情”的文学语言建构一度从古文转移到了骈文。  相似文献   

3.
学界所指的"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其主流是从清末民初产生蔓延整个民国时期,其称呼有"鸳鸯蝴蝶派"、"《礼拜六》派"、"民国旧派小说"、"鸳鸯蝴蝶——《礼拜六》派"、"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和"中国现代消遣小说"。前五种称谓都不够科学、不够合理。而从这类小说消遣娱乐的核心特征、自己的主张和新文学对其的批判来看,"中国现代消遣小说"的命名相对而言最为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4.
鸳鸯蝴蝶派与近代小说观念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小说观念在清末民初经历了巨大变动 ,从“小说界革命”到鸳鸯蝴蝶派 ,小说观念由新民救国回到游戏消遣 ,这既有政治、文化等外部因素的作用 ,也缘于小说自身的发展规律。鸳蝴派小说观念在当时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5.
鸳鸯蝴蝶派的兴盛与近世大众传媒的发展密不可分。娱乐休闲性报刊杂志的大量涌现给予了鸳鸯蝴蝶派作家安身立命之处 ,促使他们由传统文人向新型市民作家转变 ,从事着小说创作、翻译、报人等与之相关的自由职业。同时大众传媒本身的媒介特色及鸳鸯蝴蝶派作家的传媒角色深深影响了他们的文学创作特点的形成 ,促使其小说创作在对传统的守陈中产生了新变  相似文献   

6.
《玉梨魂》是清末民初言情小说重要流派之一的鸳鸯蝴蝶派开山之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曾经产生过巨大的影响.然而,小说在经历了短暂的辉煌之后,就受到了读者的冷遇,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它的独特的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7.
鸳鸯蝴蝶派是始于清末,盛行于本世纪初的一个庞大的、以迎合市民审美趣味、欣赏习惯为宗旨的通俗性文学流派。本文试就鸳鸯蝴蝶派小说勃兴的历史必然性,时代决定的历史特征进行一些新的探讨,以有助于我们更好了解近年“通俗文学”崛起的历史传统继承性。鸳派小说产生的社会环境,传统观点认为它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有的弊端。我们认为它并非中国所独创的,也不是几个、几十个作家所能掀起的。趣味性,娱乐性文学的产生是文学在特定历史发展阶段中的产物,是世界性的文学现象。类似鸳派小说的爱情、侠义等故事的作品与西方早期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初是小说由古典走向近代的转型时期 ,小说非常繁荣 ,但仅限于数量上 ,鸳鸯蝴蝶派小说横行一时。苏曼殊的小说则别具一格 ,不仅格调清奇 ,而且在叙事方面做过很多有益的尝试。通过对其小说《绛纱记》文本的细读 ,可以看到苏曼殊小说在小说叙事上承前启后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清末民初小说翻译掀起了我国小说翻译的高潮,然而,对其翻译的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借助识解理论,以认知详略度、认知视角及认知凸显三方面为切入点,以梁启超小说翻译实践为个案,探析清末民初小说翻译之得失,以求对该时期小说翻译做出公正合理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鸳鸯蝴蝶派主要代表人物周瘦鹃作为早期的文学翻译家之一,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周瘦鹃的短篇小说翻译给中国文学界带来了新气象,为中国旧小说的转型奠定了基础。因此,研究他作品的文体特征和翻译风格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伊塔玛.伊万.祖哈上世纪70年代提出翻译文学处于文学多元系统中心地位的假设。在伊万.祖哈假设的基础上以中国清末民初时期翻译小说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在当时新旧文学转型时期参与目的语文学变革的过程,分析翻译小说对目的语文学(特别是小说)的刺激度和革新度,从而证明清末民初翻译小说处于当时文学多元系统中的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感伤主义小说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实际情况出发,并通过与西方感伤主义文学的对比确定了“中国现代感伤主义小说”的内涵,指出只有那些描写感伤心态并以此作为主要内容的小说才称得上是感伤主义小说.感伤主义小说具有情节淡化、抒情性强、注意心理刻画和自然景物描写的特点,梳理了中国学术界对现代感伤主义小说的研究情况并分析了该论题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3.
鸳鸯蝴蝶派作为影响中国电影的重要流派,在电影音乐创作上同样值得重视。鸳鸯蝴蝶派是中国电影音乐创作的主力,但在电影音乐研究中,音乐的民族性与政治性的结合,成为新中国电影音乐研究的主调,鸳鸯蝴蝶派的电影音乐创作往往被忽视甚至批判。如果将电影音乐创作者、电影音乐作品和电影音乐观众置于中国音乐发展的整体环境中考虑,就能看出鸳鸯蝴蝶派对中国电影音乐的贡献所在。20世纪20年代通俗音乐与文学的双重影响,为后来电影音乐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在鸳鸯蝴蝶派小说、电影中建构起来的通俗市民主义空间,是中国电影音乐发展的重要环境。鸳鸯蝴蝶派自身音乐素养的培养与诗词曲赋的创作、发表,亦成为20世纪40年代他们投身电影音乐创作的重要准备。  相似文献   

14.
白先勇是20世纪60年代台湾极具代表性的现代派作家,也是大陆读者比较熟悉、评论界比较关注的台湾作家之一。其作品不仅具有现代派作家共有的特点,更有自身的特色。总体而言,白先勇小说有三个创作特色:“中西合璧,悲剧色彩,感伤主义”。具体来说:(1)白先勇的个人经历对其小说创作有很大影响,使其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融传统于现代;(2)在小说的情节和人物的悲剧性方面有着浓郁的悲剧色彩;(3)在历史流变下的“对命运的感悟和思索”以及异域文化下的生存和放逐的视角下,白先勇小说富有感伤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5.
南社和鸳鸯蝴蝶派,一者肇始于清末,一者兴盛于民初;一者慷慨激昂,一者柔情旖旎。多数研究者更强调二者之间风格的迥异而未能注意到其间诸多剪不断的联系:在队伍构成上。二者相互交叉;在文化气质和行为作风方面.二者颇多相似之处;表现在其小说创作方面.二者又有惊人的相通之处。而这一切。缘于他们同属传统的知识分子和文化保守主义者。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初科学小说的政治性及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翻译的功能为立足点,主要从法国凡尔纳小说在中国的译介情况入手,探讨了清末民初译介科学小说的政治目的和服务于这一目的的翻译策略。这种翻译中明显的政治倾向造成了人们对科学小说的误读,给中国科学小说的诞生和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鸳鸯蝴蝶派小说在民初成为小说的主流绝非偶然,除了一些作家作言情小说以排遗苦闷的情绪,借以表示对专制主义的不满以及其他一些社会原因之外,鸳鸯蝴蝶派小说家试图通过对爱情的歌颂来表达对个性的追求和对精神自由的强烈渴望,也使小说充分亲近平民,引起读者的共鸣,从而唤起人们去认清社会现实,推动人们积极寻找精神出路,这才是其兴盛的根本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清末民初常州词派的情感流向李慈健一清末民初常州词派,以谭献、王鹏运、朱祖谋、况周颐、陈廷焯、郑文烨等人为代表,主盟近代词坛。他们继承前期常州词派词学传统而有所发展,使常州词学理论日臻系统完整;在创作上依归前期遗风,伤时感世,托微兴寄,传达了封建末世文...  相似文献   

19.
学术界对“鸳鸯蝴蝶派”的重新认识 ,为我们重新评价叶圣陶文言小说提供了新的学术背景。叶圣陶发表在《礼拜六》等刊物上的小说 ,所呈现的思想艺术特色与“鸳鸯蝴蝶—《礼拜六》派”的流派特征是很相似的。因此它并不是所谓鸳蝴派“逆流”的对立面 ,而是这个流派中格调较高的作品。  相似文献   

20.
鸳鸯蝴蝶派小说在民初成为小说的主流绝非偶然,除了一些作家作言情小说以排遗苦闷的情绪,借以表示对专制主义的不满以及其他一些社会原因之外,鸳鸯蝴蝶派小说家试图通过对爱情的歌颂来表达对个性的追求和对精神自由的强烈渴望,也使小说充分亲近平民,引起读者的共鸣,从而唤起人们去认清社会现实,推动人们积极寻找精神出路,这才是其兴盛的根本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