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扬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遗存迄今的城市人文遗产为数众多,这些人文遗产,有不少皆与清代徽商的活动密切相关.本文以新见史料《江南园林胜景》图册为例,从不同侧面探讨清代徽商与扬州的园林名胜,并根据一些扬州盐商所获职衔以及相关记录指出:因康熙、乾隆皇帝分别六度的南巡,清代扬州的部分园林,被纳入行宫园林的范畴.因此,这些园林名胜,与一般商家自我颐养身心的园林颇有不同,它是特殊背景下淮扬盐商"办公办贡"的产物,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称之为准皇家行宫园林.这一独特的现象,反映了盛清时代皇室、盐政与鹾商之间暧昧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文章主要依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关税档案,对清代前期扬州关的商品流通形式进行了探讨。扬州发达的运河航运及其本身所具有的商业城市的地位,为清代扬州关的建立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大量的关系国计民生的商品,经过扬州关中转到全国各地,推动了不同经济区域之间的商品交流,扬州也由此成为清代前期运河沿线乃至全国最主要的商品流通枢纽之一。  相似文献   

3.
扬州茶文化作为扬州文化重要的一支,独具特色,同时也反映扬州文化的特点和内涵。茶在许多描写扬州的作品中都有体现,文章试从近百年来描写扬州的文学作品来考察扬州的茶文化,以及茶文化描写在作品中的作用,进而反映出扬州文化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4.
清代扬州学派是继吴、皖两派之后产生的学术流派 ,它是乾嘉汉学思潮演变到鸦片战争前后新的经世致用思潮的中间环节。扬州学派具有自己的学术特征 :治学不尚墨守 ,主张融会贯通 ,善于归纳总结 ,力求通经致用。嘉庆、道光时期 ,扬州学派人数众多、著述宏富、成就卓越 ,在学术界占据中心地位。它对清代学术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并对晚清的学术研究产生了深广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近代以来,中国大多数城市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落,这种衰落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但不同类型的城市,其衰落原因也各有所不同,本文主要分析了清代中期以来相对发达的工商业城市苏州、杭州、扬州三城市在近代以来衰落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2001年5月,清代扬州学派研讨会在台北举行,海峡两岸学者又一次对扬州学派的学术成就及相关课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讨论.  相似文献   

7.
为了深入探讨刘师培在清代学术史上的贡献,从学术史的视角反映刘师培在清末民初的社会地位和影响,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研究,得出如下结论:20世纪初期,刘师培在章太炎等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从时间、空间等不同角度对清代学术史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对其中许多重要问题,如汉学的描述和清代汉学的变迁、戴震的研究、扬州学术、清代学术的评价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同代学人中造成了很大影响,对此后的清学史研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扬州制造业的竞争力评价及其表现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江苏滨江临河的重要城市,制造业在扬州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扬州"工业第一方略"的主要内容。扬州制造业的优势与弱势行业分别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行业,许多行业具有相当的竞争力,但在实际发展中却表现出优势行业发展不足、非优势行业发展较快、出现制造业重化工业化的特征,反映出扬州制造业改变竞争力格局的努力,更反映了扬州地区对发挥比较优势与创造竞争优势的艰难权衡。  相似文献   

9.
康雍乾时期的扬州城市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盐业垄断经济体制之上的。扬州盐商群体通过特殊方式占有了大量财富,形成了追求精致的奢靡风气,并统治了扬州城市文化。在专制的政治体制下,扬州城市精神日趋保守,文化动力不足,为"盛清"后的衰落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扬州处于淮河与长江交汇之处,水陆交通便利。明清以来,随着黄河的不断改道南徙,淮扬地区屡遭水患,为害日甚。孙兰、朱泽澐、王念孙、刘台斗、刘宝楠、刘文淇等为代表的扬州有识学者提出不少治河、治淮、治运设想,并对本土水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黄、淮、运三河的治理提供了众多的借鉴经验。这既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清代扬州学者关注民生,造福乡梓的重要表现,同时也进一步体现了扬州学派的研究领域和注重实践的治学精神。  相似文献   

11.
李斗所著的《扬州画舫录》自清代乾隆末年自然?初刻 ,嘉庆年间增图再刊 ,道光、同治重刊 ,到清末民初铅印、石印本的出现 ,1 0 0多年间 ,经过了多次增补刊印 ,探寻版本的演变轨迹 ,理清这些版本的异同 ,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2.
清代乾嘉年间,扬州成为仅次于苏州的重要的昆曲演出中心,究其原因,与苏州艺人在扬州的活动有着极大的关系。苏州昆曲艺人大多为扬州戏班的中坚力量,成为此时花雅之争中雅部的重要力量。苏州昆曲艺人在扬州的流布促进了昆曲唱腔与扬州地方歌舞的融合,形成了带有扬州特色的扬州昆曲,从而丰富了中国戏曲舞台。  相似文献   

13.
扬州作为江淮文化重要的发祥地和辐射地,在中国地域文化的分布中地位重要。在文化集大成的宋代,扬州的城市文脉在宋人引用前朝唐人的诗歌典故中,在延续前朝城市文化的同时,也形成了具有本朝特色的城市文化,并进一步向前发展。南朝梁时的"何逊在扬州"、晚唐杜牧的"珠帘十里"、北宋欧阳修的"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这三个共存在宋人笔下的扬州典故形成和改变了扬州的城市印象,同时也反映出宋人复杂的心理:一方面表达出对唐人文化和唐时城市繁华的景仰与追慕,另一方面也呈现出意欲包揽古今,甚至超越前朝古人的壮志与情怀。  相似文献   

14.
清代扬州,王士禛、孔尚任、卢见曾、曾燠、李彦章等人举行的一系列“红桥修禊”集会活动极负盛名,影响深远。集会相关的诗歌繁多,相和者甚众。从清代诗人集会的研究角度出发,这一系列集会作为节日型集会的代表,有其特殊性和典型性。对这类集会进行探讨,可以对集会诗歌创作的风格特点有所了解,考见集会在时代发展与变迁中的一些规律性问题,同时分析其对扬州城市文化和人文精神建设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赵翼与扬州     
清代史学家、文学家赵翼与扬州关系密切 ,“晚岁以著述自娱 ,主讲安定书院 ,日与朋游故旧赋诗为乐”。他在扬州讲学著述、交游赋诗 ,对扬州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有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从苏州发端,渐次扬州、金陵,曹雪芹及其《红楼梦》与扬州的关系一直为红学界所关注。《红楼梦》中关于扬州的风俗民情、扬州风景、扬州方音的描述,反映了作者的扬州情结,也反映出曹氏家庭的兴衰和扬州的关系。对这方面内容进行分析评述,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红楼梦》的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17.
清代扬州学者在扬州地方史的研究领域成果显著 ,其主要工作包括广搜史料、考辨史实、贯通古今、提供借鉴等等。他们的研究成果集中在对扬州历代政区沿革及运河变迁的探讨、扬州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研究、扬州历史遗迹的考证与保护、扬州地方志书与地方通史的编撰等方面。在扬州学派代表人物中 ,汪中、焦循、阮元等人对扬州地方史的研究又各有重点和特色。这对于我们从事区域史研究 ,为地方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服务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历史文化名城扬州,自古以来,颇多“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郑板桥语)。扬州本土和客居扬州的文人补察时政,泄导人情,敢鼓敢呼,在不同时代,曾以不同样式,“为时而著”,“为事而作”:枚乘的《七发》开汉大赋劝百讽一的先河;唐代诸多诗人皆借隋讽唐;元代睢景臣《高祖还乡》套曲制作新奇,揶揄百端;明代宗臣《报刘一丈书》抒发积愤,痛快淋漓;清代吴敬梓客死扬州,《儒林外史》也于扬州付梓,分明是揭示文人心态的利刃;……扬州历史文化的丰富营养,培养了一位位讽刺文学的巨擘;扬州政治、经济、民情习俗等社会生活百态,也为一篇篇讽刺作品提供了丰富的活水源头。扬州讽刺文学的杰出成就,树起了我国讽刺文学的一座座丰碑,达到了作家所处时代的最高思想水准和艺术水准  相似文献   

19.
论清中期扬州盐商文化——以“扬州二马”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盐商文化是清代文化史上极为独特的一笔,它的形成需要历史的、现实的和盐商主客观的条件;形成之后,它在清代文化的诸多领域硕果累累;"扬州二马"基于其优越的家世背景和自身爱好,在文化方面的贡献更为辉煌,足为清中叶盐商文化的卓越代表。  相似文献   

20.
分析清代学术的传承和流变,探讨扬州学派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关系,都不能忽略扬州学派家学的研究。宝应刘氏和朱氏、兴化任氏和顾氏、仪征阮氏和刘氏、高邮王氏、江都焦氏等家族,构成清代扬州学派家学的主体,在地域的分布上虽不尽平衡,但其持久不衰、顺应学风变化、家学间关联的紧密和注重对经典的疏证,使之具有鲜明的特点,在经学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