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许多词既有字面意义,又有隐喻意义.英语中许多词和词语与汉语中对应的词和词语在隐喻用法上完全一致.但是,由于历史、地域、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别,中国人和英美人对同一事物的思维、理解、看法和说法不尽相同,英汉两种语言不仅有字面意义相同,隐喻意义不同的词和词语的存在,更有为一种语言和文化特有的隐喻存在.  相似文献   

2.
传统语言研究中隐喻仅仅被认为是对常规语言的一种变异,一种用于修辞话语的修辞现象,隐喻式表达也因此被排除在常规语言范畴之外。现代隐喻研究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人类认知、思维、经历、言语和行为的基础,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方式”。因此,在从事外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隐喻理论和隐喻知识,使学生能从容驾驭目标语言。  相似文献   

3.
K?vecses关于隐喻的“连贯性压力”研究强调话题、交际情境、物理环境、常规概念化方式对自然语篇中隐喻使用的解释作用,而作为语境与话语之间中介的话语生产者在很大程度上被理想化。文章主张,基于使用的隐喻研究具有释义学性质,即对隐喻使用的解释需要结合话语生产者存在的社会文化处境。基于身体、语言与认知的社会文化属性来探讨隐喻使用是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话语生产者是在语言与认知互动中形成共同体的社会成员;话语中的隐喻使用受到基于文化认知的连贯性压力而具有文化特殊性和变异性。   相似文献   

4.
隐喻探源-兼论我国历史上的隐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自20世纪90年代逐渐成为我国语言学界关注的课题,而对于隐喻研究的历史大多以西方亚里士多德为源头.从我国历史上的隐喻研究源头看,我国对隐喻的研究与亚里士多德的许多观点不谋而合,而且整个研究历史也是比较系统的.  相似文献   

5.
基于建构主义对语言和社会现实的观点,本文应用认知语言学中概念隐喻的理论,采用定性的方法,分析了《中国日报》上甲流报道中的隐喻系统。研究发现该报把甲流隐喻化为一个贪婪和狡诈的凶手,威胁着整个人类的健康;在这个基本的隐喻体系下,存在多个分隐喻,这些隐喻构成层级关系的网络。在此基础之上,本文进而讨论了使用概念隐喻的动因;认为通过隐喻网络,该报纸向读者传递了一个隐性的陈述,同时表明该报的立场和态度。本研究不但拓展了van Dijk的价值对立方块理论,为话语分析开辟了新的路径;而且以媒体话语为分析对象,说明了概念隐喻与意识形态之间的互构关系。  相似文献   

6.
在会话中使用隐喻是说话人有意识选择的间接表达,带有强烈的言语意图,说话人在具体的语境中总是根据自己的言语意图来决定对语言义和语境因素的利用,把隐喻表达的语言义转换成适合表达自己言语意图的言语义。因此,在实际的语言交际过程中,会导致听话人的理解与说话人本意不符,有些甚至大相径庭,从而产生话语误解。本文试从认知隐喻学的隐喻类型出发,通过不同的隐喻思维类型推究话语误解的原因,并简要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两方面论述了隐喻和话语认知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论证隐喻中本体和喻体之间存在合理性以及含隐喻话语的意义;另一方面进一步论述隐喻在语句中抽象性整合.着重讨论隐喻句的科学含义以及指出隐喻是哲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力求证明,隐喻是人类语言交际的一个重要修辞手段.  相似文献   

8.
话语隐喻研究的一个新近趋势是将话语与修辞语言的认知层面联系起来,因此,可采用此视角探索论说文本中的隐喻生态位以说明如下问题:隐喻特性如何通过深层概念隐喻和语篇依赖性的映射显现并在话语层面上被探索。此分析法明确强调隐喻的论说作用,从语篇衔接蕴含链来看,隐喻语言在语言、认知和语用方面有助于话语的论说力。  相似文献   

9.
语言学家对隐喻语言的理解有不同的解释。语用学家认为 ,隐喻语言违反了话语交际准则 ,对隐喻语言的理解包含对语用含意的一系列推导 ,其理解是间接的。心理语言学家认为 ,隐喻是人们对日常知识和经验概念化的一种手段 ,反映了人们较为普遍的思维和认知方式 ,对隐喻语言理解并不需要特殊的认知过程。从多学科、多角度对隐喻语言进行研究讨论 ,将使我们对隐喻语言理解获得更深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英语动词现在时部分表示"非现在"的用法,揭示出该语言现象背后隐藏的时空隐喻.作者认为,在时间的认知过程中,人类的概念化思维发生了隐喻联想,喻体"空间"内部结构模式被投射到"本体"时间上,空间域"前后""近和远"的方位差异在时间上表现为"现在与非现在"的对立,从而合理解释了英语动词现在时形式表示过去和将来语义的矛盾.  相似文献   

11.
股市隐喻研究是隐喻研究的一个分支,人们对股市隐喻的研究已从过去主要在修辞学方面到现在的认知过程方面。股市隐喻的运用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显性的目标域,通过相邻(相似)关系而成,在话语中出现的;另一个是隐性的始源域。始源域同目标域有自主一依存配对的关系。股市隐喻体现了语言运用的意向性特征,其形成是基于心里模型知识结构中对事物常规关系的把握而进行常规推理来实现。  相似文献   

12.
隐喻是话语表达的重要方式,能够提升话语效用。在习近平话语中,有着“人民”“青年”和“理想”三个重要的隐喻对象。对“人民”的隐喻中,更加凸显隐喻的政治建构和凝心聚力功能,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对“青年”的隐喻中,更加凸显隐喻的修辞赋意和激励感召功能,彰显了习近平对青年工作的高度重视;对“理想”的隐喻中,更加凸显隐喻的立象尽意和教育说服功能,彰显了习近平高瞻远瞩的党建思想和教育智慧。习近平话语中的隐喻表达具有学理性和生活性相统一,朴素性和生动性相统一以及民族性和时代性相统一的风格特征,实现了话语内核之“真”、话语价值之“善”与话语形式之“美”的内在统一,可以对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提供一条开新之路。  相似文献   

13.
隐喻产生于事物之间的结构对比,在具体的文学实践中则体现为语词不合常理的并置。不合常理的语词并置是隐喻意义产生的动力,语词替代使隐喻的话语呈现出新的意义与惊奇的美学效果。隐喻语词张力的消失其是走向日常语言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钟含春 《国际公关》2023,(8):157-160
本文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和架构理论,以中国领导人媒体外交话语为例,从受众认知和话语传播视角分析了媒体外交话语中概念隐喻的架构模式和认知传播。研究发现:中国领导人媒体外交话语中使用最多的五类概念隐喻为人的隐喻、建筑隐喻、旅行隐喻、植物隐喻和自然隐喻,这些概念隐喻激活了情感、策略、规划、环境等表层架构,而这些表层架构又激活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外交原则和“兼相爱、交相利”的慈亲道德价值观。媒体外交话语隐喻架构模式和认知传播路径可为媒体外交话语体系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隐喻的识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既涉及发话人的交际意图,也涉及受话人的知识层次与推理能力。语用学的中心任务是研究使用中的语言,也即特定语境条件下的话语生成与理解,因此,语用理论对于隐喻识解的作用十分巨大。  相似文献   

16.
隐喻能力是人们熟练掌握一种语言的重要标志,英语教学中隐喻能力的培养应从建构英语隐喻思维模式,积累常规隐喻词汇,加强目的语文化导入以及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着手,全面增强英语学习者的语言综合实际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7.
德里达和利科围绕隐喻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进行过一场争论.德里达从解构主义的立场出发,认为形而上学语言是由抹去了来源的隐喻构成的,形而上学必定随着隐喻的自我毁灭而毁灭.利科则从解释学的立场出发,维护哲学话语相对于诗歌话语的独立性,并根据他关于隐喻中的语义更新的理论批评德里达的观点.这场关于隐喻的争论不仅反映了德里达和利科对哲学和语言关系问题的共同兴趣,也显示出两人哲学思想的根本分歧.  相似文献   

18.
自亚里士多德以来,隐喻研究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由于隐喻问题的复杂性,近年来,对隐喻研究的重点已由修辞角度逐步转为语用、认知和哲学的角度。但总体来说,对隐喻的研究大都限于对隐喻本质、生成机制的探讨,而很少涉及对隐喻人际功能的研究。事实上,作为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现象,隐喻在人际交流互动中发挥的作用是十分重大的。本文试图开辟新途径,从隐喻在人际交流中的作用出发,来阐释隐喻的人际功能。  相似文献   

19.
隐喻的民族性及其认知阐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它还是一种认知思维方式.隐喻承载了大量的民族文化内涵,所以各民族的隐喻方式不同.我们对于世界的感知和解释影响了特定的隐喻模式,特定的隐喻又以特定的模式影响我们对于世界的感知和解释.理解隐喻性话语的关键就是在隐喻性话语与认知语境之间寻求最佳关联.隐喻的民族性折射出其认知性特点,因而可以运用认知语言学知识进行深入阐释.  相似文献   

20.
对隐喻的相似性理解,不同的语言学派有着不同的解释。传统的语言学家认为隐喻是比较语言。语用学派认为隐喻理解是言语行为,要经过语用推理,才能得以理解。心理语言学家认为隐喻与人们普遍的思维和认知方式相一致,不需要复杂的语用推理。基于以上各派的研究,认知语言学派提出隐喻语言是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是人类语言的概念体系之一。认知语言学派的观点符合我们认识世界的现实,认为隐喻的认知方式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隐喻的相似性并不是必然的、预设的和推导出的,而是由人们的心理认知创造的。这一解释合乎人们日常理解隐喻的认知心理过程。认知理解过程依赖的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知识图式和生活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