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殷墟甲骨文中有关玉的资料是我国最早的用玉记录,弥足珍贵。本文就殷墟甲骨文中的“玉”字从字形、相关文例以及用玉情况等方面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2.
“王若曰”是先秦典籍和金文材料中比较常见的词语。对该词语的释义,目前仍未取得一致意见。通过对金文、简牍和传世典籍中的相关资料进行考察和梳理,可知“王若曰”不是王一般的谈话,而主要是指王命,语感在强调其庄严性。此外,学者以往举出的殷墟甲骨文中“王若曰”的例证并不可靠,从现有材料来看,“王若曰”可能是周人的说法。  相似文献   

3.
论殷墟卜辞的“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殷墟YH127坑有一片引人注意的腹甲,版号是《乙编》6385,辞为: 甲寅卜歎?翼乙卯易日? 贞,翼乙卯不其易日? (反)王固曰:“止□勿雨。”乙卯,允明(?),三□,食日大星。最初有的学者把最末的文字读为“三焰食日,大星”,以为是日全蚀时出现日珥的记录,但  相似文献   

4.
甲骨文“来”和“翌”是卜辞中用来表示将来时间的两个词,二者为近义词,有相似之处。但细分之,二者有着十分显著的区别,即在表示将来时间远近上的不同。通过详细地搜索相关卜辞材料,用数据说明了二者的区别,得出“来”是远指将来某一时间,且主要是指从占卜日起第二旬的期间内;“翌”则是近指将来某一时间,且主要是指从占卜日起的一旬期间内。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在甲骨文字考释方面有辉煌成果,文章从“实践与成就”“思想与方法”“地位及影响”三方面论述郭氏甲骨文字考释研究。《甲骨文字研究》《殷契余论》《卜辞通纂》和《殷契粹编》等著作是郭氏甲骨文字考释的重要实践及成就。郭氏的甲骨文字考释思想及方法总结有六:古代社会研究与甲骨文字考释结合、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互证、跨学科综合考释甲骨文字、借助字形分析考释甲骨文字、结合辞例内容考释甲骨文字、利用汉字演变特征考释甲骨文字。他的许多观点及研究对甲骨文字考释影响深远,甲骨文研究的百年间取得的成就多与郭沫若的探索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甲骨文的农作物"黍"的字形出发,对黍与稻之争、黍的两种形体、黍的播种等方面,进行了考证,并对黍的词义和词性做了探究。最后,由"黍"字窥探商代的祭祀和农业。  相似文献   

7.
甲骨卜辞入自入自日入自夕数见,常由虚字叀和于引导。此结构中入为进入之义,指进入某段时间;自相当于于。入自入自日入自夕为动词结构充当时间指称。入自日指太阳升起的时间段;入自夕指太阳落山、进入夜晚的时间段;入自为二者的统称,具体所指则应据前后卜辞而定。  相似文献   

8.
殷墟辑思录     
殷墟是武丁时代的国都,曾经是亚洲青藏高原以东的政治中心,在其繁荣和强盛的背后显现出殷商的几个特点:嗜好迁都,嗜好占卜,嗜好饮酒,嗜好虐杀。所以,武丁建都安阳后,殷商之统治者依然按照上述惯性发展,最终导致纣王朝以酗酒和暴虐而灭亡。文章从地理、历史、文化和哲学的角度分析了殷墟及其出土文物,针对卜述结论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9.
殷墟甲骨中屡见"告"类刻辞,其内容大体可分为王告神祖、臣属告王、王告臣属三类,具有较鲜明的文体特征。通过从应用场合、施动身份、所告对象三个不同角度考察殷墟甲骨中存在的"告"类刻辞,可以发现后世之上行公文和下行公文在殷商时期即已萌芽并有所表现。  相似文献   

10.
简要介绍殷墟文化,阐述殷墟文化的审美价值,并就如何欣赏殷墟文化和传承殷墟文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杨荣国《中国古代思想史》一九七三年六月第二版第一○○页云: 殷周种族统治者,为了从巩固统治者氏族中以巩固氏族贵族的统治,就已倡导“仁”。卜辞中有“仁”字,作“仁”——就是要诱致被奴役者都能“怀于有仁”的统治者,这样,氏族贵族的统治权自然得以巩固。  相似文献   

12.
不少名家认为殷墟甲骨刻辞中“于”字可以用为连词,其所举例句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司岁于协遘”实际应断为“司岁,于协遘”,“于”字充作介宾结构;第二类“蒸于主乙于后主乙”应断为“蒸于主乙,于后主乙(蒸)”,这类句子实际上是复句;第三类“余其从多田于多白征盂方”因极为罕见,“多白”有可能是地名,也可能是误刻。由此观之,目前尚无充分证据证明“于”是连词。  相似文献   

13.
甲骨卜辞中常见的“动词+有+名词”(V有N)结构,以前很少讨论。本文试图从语法、语义、语用的角度对“V有N”式(一些特殊现象除外)进行初步的探讨,认为“V有N”是个动补式的复合结构。  相似文献   

14.
甲骨文、金文的“立”字,像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形,人的脚下一条横线代表地面,表示一个人站立在地面之上。所以,“立”的本义就是站,引申为树立、设立、建立等义,如立功、立法、立威等。  相似文献   

15.
薏苡图腾崇拜导致用夏字来代表中国第一个王朝的名称.这种图腾崇拜的极端就是帝与皇二字的创造.  相似文献   

16.
古汉语中“之”的用法十分丰富。通过对甲骨文中“之”的用法的讨论,说明殷商时期还没有出现第三人称代词,“之”是个表示泛指的指示代词。  相似文献   

17.
“爪”字的本义为覆手持物,其实也就是“抓”的本字。甲骨文“爪”字,像一只向下伸出的手而特别突出手指的部分;金文的“爪”字则更在指端添上指甲,所以“爪”字的本义也指人的手指,又是指甲和趾甲的通称,后来引申为指动物的脚——爪子。  相似文献   

18.
“之”字是《孟子》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它词性多样 ,用法灵活复杂。其用法几乎包含了其他经典中的所有用法 ,而且它书中没有的用法《孟子》中也有使用。弄清“之”字的用法和作用 ,对深入理解《孟子》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语法特点、修辞手法均具有重要作用。《孟子》中“之”字用法有五 :动词用法 ;代词用法 ;助词用法 ;兼词用法 ;连词用法。  相似文献   

19.
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卜辞106.8的“入又函于丁”,应解释为花东卜辞的主人“子”就是否将祭祀妣庚所用牛牲的“舌头”献纳给商王而贞卜;花东卜辞中还有就是否在献纳祭祀所用牛牲之“胵”即“牛胃”的同时也将其“肉”献纳于商王的贞卜,皆可与《诗经》、马王堆遣策等的有关内容和记载相联系印证.由此可以丰富我们对商代晚期贵族向商王贡纳、“献胙”的细节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通过对当下流行的"秀"字的概括描写,探讨了"秀"字的多种新义,"秀"字出现的格式,并论述了"秀"字新义得以流行的内在和外在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