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巩晓琳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2):198-201
古希腊悲剧是一种将命运的残酷、人生的悲惨展示给人看的文学样式。关于悲剧快感的形成历来很受关注。本文以名剧《俄狄浦斯王》为例,力图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悲剧力量"假说。通过分析"悲剧力量"从观众内心积蓄到反作用于观众而爆发,再完成使观众情绪由痛感到快感的转化的其运行机制,得出"悲剧力量"是悲剧快感的内核的结论。并且"悲剧力量"的发生和转化机制都经历了一个"我—人—我"的过程,这指向了"认识你自己"的古希腊经典命题。 相似文献
3.
论“献祭”心理对西方悲剧“悲剧张力”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悲剧作品在其悲剧性情境的营构中,潜藏着人们对恶的恐惧而搬演的集体性情绪的发泄与传达,及对献祭心理图式的搬演.献祭心理包含着媚神、悲神及辱神三种心态,在恶的命运主题,献祭的品性赋予了悲剧命运感、神秘性和祭典性等因素,塑造了悲剧严肃、崇高、阴郁品性,使得悲剧成为一种群体性的情绪,在类似祭坛的剧场中发挥作用.同时,献祭心理始终贯穿其中,支持着这种祭典的完成,使得观众在玷污与圣华牺牲中疏散自己的怜悯与同情之心,达到某种程度的圣华与升华,在悲剧情绪净化的同时,使得悲剧张力得以扩张与收缩. 相似文献
4.
朱宇江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6(3)
在产权的分割与整合统一谱系上,“公地悲剧”与“反公地悲剧”之间具有方向相反的单向性联系,而且这种联系具有“对称性”特点.“公地悲剧”与“反公地悲剧”的“对称性”主要体现在两者理论的同源性以及产权效应在量化意义上的等距离性.文章从理论模型、本质属性和定量分析三个方面,系统介绍和分析了西方学者对于“公地悲剧”和“反公地悲剧”现象之间“对称性”的有关论证,以期阐明“反公地悲剧”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研究路径,并为后续产权配置方式的研究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5.
胡明伟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4):9-12
悲剧人物形象分"有为型"悲剧形象、"无为型"悲剧形象,它们既决定了悲剧展现方式--强式与弱式,又决定了悲剧审美类型--"高调悲剧"、"低调悲剧"."高调悲剧"以"入世"理想激情鼓舞人们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带给人们积极入世的热情的崇高感、奋斗感,让"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闪烁."低调悲剧"以"出世"态度迫使人们反思世界与自己,它促使人们怀疑生活、批判生活、理解生活,带给人们消极出世的冷漠的失落感、超脱感."高调悲剧"、"低调悲剧"满足人们多重情感需要,满足了不同人的不同审美欲望,因而悲剧才具有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6.
就读于合肥市撮镇中学的16岁少女周岩下定决心要和陶汝坤分手,彻底结束他们不到一年的恋爱。而同样是16岁的陶汝坤,对于恋爱的热度却尚未冷却。而这种热度,最终烧毁了两个年轻人原本美丽的未来。 相似文献
7.
李徵 《郑州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2):35-37,49
当今社会,客观文化的规模不断膨胀,力量越加雄厚,渐渐发展成一种人类难以控制与把握的力量,漠视人类的情感、压制人类的自由、打击人类的权利与尊严,造成了"生活悲剧"。在这种背景下,追索"生活悲剧"的根源,控析"生活悲剧"的实质,以及指出解决"生活悲剧"的方法,为人类的幸福生活立下正确的路标,便成为人类共同的责任。 相似文献
8.
中西悲剧在悲剧冲突选择上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悲剧最根本的不同就是选择悲剧人物和悲剧冲突的不同。中国悲剧的悲剧冲突主要表现在外在的正义力量战胜邪恶势力的过程中,西方悲剧的悲剧冲突则主要表现在内在的人性善战胜人性恶的过程中。中西悲剧的悲剧冲突的解决却是相当一致的。这就是它们都追求历史的进步与道德的进步的统一。因为中西悲剧的悲剧人物不同,中国悲剧的悲剧人物是完美的,所以中国悲剧是通过否定和拒绝邪恶势力来完成这个统一的,而西方悲剧的悲剧人物是有缺陷的,所以西方悲剧是通过否定人自身的缺陷和罪过来完成这个统一的。 相似文献
9.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118-124
“疯癫”是莎士比亚在悲剧创作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戏剧手法,但如果严格遵照文本的标准,莎剧中真正疯癫的人物只有三个,即李尔、泰门和奥菲利娅,此外还有三个装疯的人物——哈姆莱特、爱德伽、泰特斯。莎士比亚对于“疯癫”的使用有着很强的个性和风格,他笔下的“疯癫”往往是一种变化,是一种权势失落的隐喻,并通过疯癫及其背后权势的失落和恢复,实现对主人公的惩罚和教育。而对于唯一的女性疯癫者奥菲利娅,则通过其疯癫表达了作者的同情和女性的反抗。装疯在莎剧中主要是一种展现复仇的装置。莎士比亚在悲剧创作中使用疯癫,主要是为了增加波折,引发观众的怜悯和恐惧,或是为作家代言。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戏剧效果,而非情节的必需。 相似文献
10.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7,(1):107-110
樊粹庭先生的悲剧创作不仅延续了中国古典悲剧的传统,从小人物身上寻找悲剧根源,揭露社会黑暗,针砭时弊,并大胆将西方悲剧理念运用到编创的戏码中,打破了明传奇中大团圆的结局模式,顺从人物性格采用一悲到底的形式。其经典悲剧贴近时代,悲而不凄,在特殊的历史时期起到鼓舞民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时晓丽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对于中国来说,悲剧一词是舶来品,20世纪中国的悲剧理论是在对西方悲剧理论的不断选择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中国曾经选择了尼采、叔本华,最终选择了马恩悲剧观,但又不是一味地去异求同,中国在接受马恩悲剧观的同时,结合了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特点,实现了马恩悲剧观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12.
万晓高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1):25-28
中国悲剧"大团圆"结局有"虚解"和"实解"两种艺术形态,它与中华民族生存环境的改善、稳定的农业生产方式、家国同构的宗法血缘伦理规范、"对立而不对抗"的"和谐"宇宙观以及宗教意识的缺失有着天然联系,由此决定了中国悲剧艺术的"柔"性美和双重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3.
龙怀珠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1):82-87
古希腊悲剧光辉灿烂,至今仍洋溢着旺盛的生命力,其理论与创作实践,对我们仍有着参考和借鉴之处。本文主要论述了古希腊悲剧中悲剧主人公的创造,悲剧反映社会生活矛盾的规律,以及悲剧的命运观等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邹红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6,8(3):118-120
通过对中西悲剧的比较看出西方悲剧精神在于用行动来抗争,表现出较强的个体自主意识;中国的悲剧大多个体自主意识较弱,其显著的特色为含蓄蕴藉,顺从忍耐.中西悲剧的重大差异显示出不同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5.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83-90
作为"对立中合乎人类本质发展方向的精神现象",悲剧意识是文学反映人类生存"悲剧性"的一种总体性心灵感受与精神把握,它不仅包括传统的命运悲剧意识与人的悲剧意识,也包含介于两者之间的现代悲剧意识。而传统与现代悲剧意识的关系亦如中国传统哲学中天、地、人三才的联系,文学中与生命意志存在冲突的悲剧意识可提炼为天命的不公正、不完满,即"天残"的悲剧意识维度;来自残缺世界的"地缺"悲剧意识维度以及自我之"殇,不成人也"的"人殇"的悲剧意识维度,由此构成了悲剧意识三维理论。从悲剧意识三维理论来看,自古希腊至后现代主义的各个典型时期,西方悲剧文学的本质不只反映了一种悲剧意识维度,它大致经历了由单一到多个悲剧意识维度并存的复杂演变,由此,西方悲剧文学的未来总体走向必将延续与发展"天残""地缺""人殇"三种悲剧意识的并存性思考与综合表现。 相似文献
16.
彭肜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5(2):85-91
20世纪中国美术弥漫着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从革命悲剧到悲情悲剧、从一元化崇高悲剧到多元悲剧形态,中国当代美术的悲剧性呈现了一个从独白到缩减,再到衰竭的弧线式下降状态.中国当代艺术最值得关注的,仍然是后悲剧时代的人文书写问题.人类的存在状况永远存在着多元价值的悲剧性冲突,如何图绘与表征这些冲突则是艺术一项挥之不去的使命. 相似文献
17.
池莉作为八十年代后期兴起的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其作品讲求生活流式的自然单纯的艺术结构。因此,许多人都从市民情趣和平民化角度去解读池莉的作品。但如仔细挖掘其作品,可以发现一种隐含在平凡生活中的悲剧意韵,并可以从社会生活环境的悲剧和人性的悲剧两个大方面来看人生三部曲赋予我们的悲剧性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8.
李桂芬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46-147
在政局动乱、文化多元的近代,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和中国老庄悲观厌世哲学交汇于性情忧郁、经历坎坷的王国维身上,促成了其“人生悲剧”观的形成。这种悲剧观渗透于他的文艺实践中,促进了我国悲剧理论的发展。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对此要辨证地认识。 相似文献
19.
哈代笔下苔丝的悲剧性结局有着多重的成因.在性格上,苔丝勇于承担责任,敢于自我牺牲,坚持自己纯洁善良的本性,即使与社会现实格格不入也不与之妥协;在性别上,苔丝作为一个女性,在男权制社会中是处于从属地位的,其所有的思想和行为都应为男权思想服务,否则,即被人们所嘲笑.另外,苔丝家庭的不幸、亚历克的罪恶及克莱尔的错误均是导致苔丝悲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加强药品专利保护才能避免"公地悲剧"、促进医药产业的发展,但目前医药产业"专利丛林"现象,极易造成专利成果利用不足和上游基础研究被闲置的"反公地悲剧",为此学界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中形成了"药品专利消极主义"和"药品专利积极主义"两种不同观点,笔者通过深入剖析指出,"药品专利消极主义"更具有可信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