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后,以社会主义为根本目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代重塑迫在眉睫。西藏和平解放时期,进藏干部和人民解放军积极开展群众工作,尽力消除民族隔阂,民族平等关系初步建立,构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各民族之间平等的新型机制;激发了藏族同胞传统的爱国热情,建立了少数民族对中国共产党、对新中国的认同感;启发了群众朦胧的阶级斗争意识,为中国共产党在西藏稳定执政和西藏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奠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代重塑的思想文化基础,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信发展。  相似文献   

2.
体育援藏是党一贯坚持的民族体育政策在西藏的具体落实。文章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归纳和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体育援藏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辉煌历程中所取得的宝贵经验。研究认为体育援藏是新时代社会主义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西藏的伟大实践,体育援藏通过提供制度保障、人才和物质基础、搭建交往交流交融动力机制、夯实广大农牧民群众基础、树立“西藏登山精神”成功典型,对促进西藏各族人民健康水平提高、促进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3.
《藏文白话报》的在藏发现及新闻史学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以实物考证的形式,对在藏首次发现的<藏文白话报>(中华民国二年七月号)版式、栏目设置及内容作了简要分析,证明<藏文白话报>并不仅仅收藏于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它曾对西藏的社会、政治发生过直接作用,是西藏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党史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宝贵的历史记忆和精神财富。西藏高校开展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内在要求,也是抵御境外敌对势力分裂渗透的客观需要。党史中蕴含着丰厚的教育资源,可以为西藏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深厚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基础。通过整合党史学习教育教学资源,丰富党史学习教育载体形式,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实践体验,延展党史学习教育网络场域等方式,探索进一步铸牢西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孕育、生成、觉醒和勃兴,始终伴随并统一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华民族的起源中孕育,在各族人民共创中华的过程中逐渐生成,在近代中华民族对外抗争中初步觉醒,在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共谋复兴的百年奋斗历程中走向勃兴。在这一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归属、维护、发展等各层次内涵不断丰富,其状态也从自在向自觉再到自为转变。其演进是实体发展与意识进步双向互动的过程,是随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入而不断递进深化的螺旋上升运动,是顺应历史趋势与自觉构建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6.
各民族根本利益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基。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发到自觉的历史的形成过程中,还是在党的民族工作百年历程和历史成就中,各民族根本利益始终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层面发挥着根基性的作用。各民族根本利益与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之间的逻辑关系体现在,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实体基础,增进民族平等团结的社会利益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关系保障,以国家认同为核心的思想和文化利益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动力,满足各族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利益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要求。因此,要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格局、发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生机活力、协调总体利益与多元利益的中国智慧等三个层面维护和发展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打下坚实的根基。  相似文献   

7.
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考虑藏民族心理认同机制的构成要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影响。藏民族的地理环境、历史记忆、语言文字、宗教习俗、价值观念等心理认同要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的影响。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藏民族成员的“五个认同”,促进藏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藏汉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构建相互嵌入式居住格局和社区环境,推动西藏人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改变,不断增进各民族共同性的经济、文化、情感因素,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凝心聚力、团结一致,在西藏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8.
西藏边境的安全稳定牵一发而动全身,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能够启迪思想服务于边境治理、凝聚共识抵御分裂势力渗透颠覆、汇聚力量推动边境振兴和发展。立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铺展的全面、全体、全域和有形、有感、有效,统筹“边境西藏”和“西藏边境”的治理需求,通过政策梳理、话语认知和大环境分析,因循解放西藏、发展西藏、振兴西藏的历史进程,分析归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要求,探讨西藏边境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功能与实践。  相似文献   

9.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纲领性论述,这一重要论述至少蕴涵两层意义:一是从观念建构的维度阐明“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是一个共同体”这一基本事实;二是从意识铸造的维度引导各族人民形成对“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体”的思想自觉和情感、价值与理性认同。就此而言,“四个共同”精准概括了中国各民族之所以是一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理论依据,“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精辟阐述了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共同体的历史与现实形态,“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形象而辩证地阐明了中华民族作为共同体的准自然性与历史性特质,“四个与共”深刻总结了各族人民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时所应坚持的思想指针,“五个认同”具体阐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应遵循的实践方向,其中,认同中国共产党更应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心骨和关键。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主要来源于中华传统“天下一家”思想、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其概念起源于中国近代国家转型时期“中华民族”的国族建构,发展于全民抗战时期“中华民族是一个”的历史性锻造,成熟于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整体性熔铸,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认同性和世界性。应该充分发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功能,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力、引领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置于崇高位置,从而破解各类问题、应对各类挑战,力求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认同关乎民族团结、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培育少数民族特别是人口较少民族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环节,是增强文化自信的有效路径,是促进民族进步的根本动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坚强基石.要整合文化资源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培育文化认同凝聚中华各族人民的价值共识,创新育人理念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教育,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共产党西藏工作的重要任务和实践目标。西藏和平解放时期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中共领导集体敏锐觉察西藏地方中华民族共同体出现的问题,顺应历史客观要求,当机立断,群策群力,果断采取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措施,阻断了帝国主义、西藏地方分裂势力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图谋与活动,扭转了西藏历史的发展方向,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西藏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发展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深刻影响,正向积极作用体现在调动多方力量,促进知识普及;内容供给丰富,传播效果增强;信息生产便捷,重塑媒体格局。新媒体环境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一定挑战,主要是传播环境更加复杂,传播过程去中心化,技术发展的消极影响等。新时代新媒体环境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项工作走深走实,必须加强正面宣传,掌握工作主动;凝聚社会共识,夯实思想基础;加强综合治理,营造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共同体既是文化共同体,又是政治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历史的选择,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领和主线,各民族历史文化的共同性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征等构成共同体意识产生的思想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文化认同是核心和关键。本文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文化认同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进行分析,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文化认同的实践路径,以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有一定拓展。  相似文献   

15.
《新闻战线》一九七九年第四期《中国近代报刊之最》云:“我国最早的白话报,是一九一八年由进步知识分子在无锡创办的《无锡白话报》”。其实,在这之前,早就发行过几种白话报了。据蔡元培回忆,“民元前十年左右,白话文也颇流行,那时候最著名的白话报,在杭州是林獬、陈敬弟等所编,在芜湖是独秀与刘光汉等所编,在北京是杭辛斋、彭翼仲等所编,即余与五季同、汪允宗等所编的《俄事警闻》与《警钟》,每日有白话文与文言论说各一篇”(《中国新文学大系异论·中国的新  相似文献   

16.
红色文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宝贵的可援引资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红色文化传承提供历史契机,红色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价值目标互动中实现统一。通过发挥红色文化凝聚价值共识、强化集体记忆的作用,帮助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根基;通过发挥红色文化“黏合剂”的作用,提升中华儿女的国家认同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通过发挥红色文化守正创新的作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以红色文化为载体,着力从情感共振、教育共铸、社会共进等三个方面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将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实践。  相似文献   

17.
“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二者相互交融、相辅相成。各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源自于它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普遍利益的代表性、“以党建国”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搭建了政治屋顶、通过“组织革命”凝聚各民族、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取得的执政绩效。而各族人民所形成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又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目标追求更为清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行动路径更为规范、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部整合更为有效,中华民族共同体延续的物质保障更为雄厚。这为我们认识政党认同和国族建构之间相互塑造的关系,以及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方向、规律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是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创新。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指引下,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特征得以发掘与弘扬,其孕育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生结构,也形塑着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与认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联系紧密,二者的多维互动建构起了三个契合向度,即在逻辑向度上,聚合共同的文脉基因;在意蕴向度上,肩负相同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向度上,谋求同样的文明图景。三个向度相互耦合形成同频共振效应,使各族人民得以集聚起来,并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顺应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需要,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而为更好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奠定思想与实践的文化基石。  相似文献   

19.
边疆民族地区作为边疆、民族、贫困三叠加的地区形势严峻,使得构建并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一定困境。当前"一带一路"的深入发展,一方面对边疆民族地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了要求,另一方面也可以为边疆民族地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社会基础以及精神文化基础。本文致力于探讨并厘清"一带一路"倡议与边疆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之间的互为基础、互为前提、相互促进的关系,希冀以此推动边疆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同向同行。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被动开放并融入世界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中国国家与中华文化渐渐以清晰的"自我形象"屹立于世界的过程:"血缘或种族身份"上,形成了"中华民族"这一涵括了境内各民族的、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的全新概念,形成了中国境内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同属中华民族并据此区分"我中国人"与"他族"、外国民族的民族意识;"政治身份"上,形成了对自己所属国家"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的政治共同体的认知,并形成了以"中华"作为新政治共同体之名号的共识;"文化身份"上,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体认日趋清晰、日益强化,并形成了近代意义上的"国学"、"国粹"、"民族精神"与"文化中国"等概念."中华一体"的历史意识与文化传统体现于近代国人的民族、国家与文化认同意识中,三种认同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对增强中华民族的整体性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