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中日甲午战争的刺激,揭开了近代中国学生留学日本的序幕。经费省,距华近,文字易通晓,国情相近易仿行等有利条件,使留学日本成为清政府一种国策。传统价值观的转变与晚清新政的实施,则是形成留日热潮的根本原因。此外,日本政策方面的影响,从事反清活动的革命党人流亡日本,也都对促使留日热潮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既是一次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也是一次古老农耕文明与现代工商业文明的文明对决。这场战争就其规模来说,无论在世界战争史上,还是在中国战争史上都微不足道,但它却既改变了中国农耕文明的演进路径,也改变了中国经济思想文明的演进路径,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由传统步入近代的起点。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经济思想在西方经济思想文明的影响下开始了近代转型,这一转型过程既存在传统经济思想与现代经济思想的冲突,也包含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与西方经济思想的冲突,其转型过程的艰巨性、曲折性在世界大国近代经济思想变迁的历史上是少见的。中国经济学者在移植西方经济学的同时,在经济思想方面取得了不少跻身世界经济学学术之林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历史是在历次政治思想演变的推动发展的历史,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对现代中国政治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本文从时间、内容两方面界定了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概念,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视角,简要探析了从"开眼看世界"到新民主主义思想的五类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及其演变过程,展示了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整体画面,指出救亡图存、民族独立是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发展的两大主题,从三方面论述了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强调了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列强与辛亥革命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近代中国革命的几次高潮,都是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的,列强在镇压中国革命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赤裸裸的侵略本质。辛亥革命期间,列强诸国不仅没有直接干涉,而且相继宣布“严守中立”,但无数事实证明,他们仍然是绞杀辛亥革命的元凶。一、列强为何宣布“中立”列强的侵略本性决定其不会放过干涉中国革命的一切机会。然而,当机会不成熟时,又往往打出“中立”的旗帜。辛亥革命期间列强所谓的“中立”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 (一)革命党人反满不排外,列强无干涉借口。武昌起义后的革命党人怕得罪外国  相似文献   

5.
方平 《学术研究》2002,(8):108-113
梁启超流亡日本后 ,通过研习和接受卢梭的民约论 ,确立了“国民主体”论。以此为逻辑基点 ,围绕着争取民族独立与自强的思想主旨 ,他从多个路向建构起独具特色的国民国家思想。这一思想凸显了世纪之交前后建立独立民族国家的现实诉求 ,对实现中国人国家观念的近代转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刘泱泱 《船山学刊》1994,(2):230-232
中国近代教育思想是在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危机四伏,同时西学逐渐输入中国的情况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交织着中与西、新与旧的矛盾和冲突,较之古代教育思想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青年学者丁平一的力作《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从整体上把握近代教育思想的发展规律,对其艰难曲折的历程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论述,使近代教育思想史的发展轨迹清楚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具体说,有如下几个主要优点和特点:  相似文献   

7.
正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它以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理性为旗帜,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标志着欧洲最终从中世纪走向近代。近代中国虽然并不存在西方意义的思想启蒙运动,但在明清启蒙思潮和近代西方思想双重影响下,又的的确确经历了自己的思想启蒙过程,有着一批最早睁眼看世界、不乏真知灼见的启蒙学者与思想家。在近代启蒙思潮中,除救亡、科学、民主等喧腾一时的思想观念外,与工业化潮流和资本主义兴起密切相关的重商思潮,①也是中国近代启蒙运动中一股不容忽视的思想潮流。以重商思潮为标志的近代商业启蒙运动,对近代中国冲破封建专制的束缚,走向工业社会和实现近代化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本文拟对近代中国的商业启蒙过程及其内容和影响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郭秉文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教育改革家,在出国留学、自我反思和教育实践过程中,其师范教育思想逐渐形成。他主张加强师范教育培养充足的合格教师,以促进中国的教育普及;提倡高等师范教育,培养中学教师;首创“寓师范于大学”的师资培养模式。他执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期间,确立了三育并举的办学宗旨,依据社会需要设置科目,实行男女同校,对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其教育思想和实践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其开拓进取的革新精神更是值得后人学习。  相似文献   

9.
张艳丽 《兰州学刊》2005,(3):249-251
戊戌维新派在探索挽救民族危机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民众的重要性,对民众的价值作了新的估量和认定.维新派提出新的民的概念,对民众与国家盛衰的关系等都作出了新的阐释.在这方面,维新派对中国近代启蒙运动做出的思想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蔡元培与陈独秀教育思想共同特征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元培和陈独秀是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先驱,都对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过重大的贡献,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他们都肯定教育在救国、兴国方面的社会作用,针对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提出了“五育并举”、“三育并重”的教育方针,并提出了平民教育、个性教育等新的教育理论,对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关系方面提出了各自的看法。深入比较探讨二者教育思想的共同性特征,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刻地理解中国近代的教育思想的发展轨迹及特点。  相似文献   

11.
论王夫之的学习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7世纪中国大学者王夫之,在长达四十年之久的艰苦治学生涯中,积累与总结了丰富的学习思想,从学习目的、学习过程、学习原则与学习方法等方面论述了其治学的经验与思想,成为中国学习思想史上由传统向近代转化的一块里程碑。  相似文献   

12.
犬养毅(1865—1982)号木堂,是近代日本的一位重要政治活动家。在辛亥时期,他始终注目于中国政治事态的演变,与中国资产阶级各派都有联系。武昌起义爆发。他亟欲使中国的事态按照其夙愿发展,抱病赶到中国,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与同时期日本其他来华人士的言行有同有异,与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意愿有投合也有异趋。弄清并且剖视这一活动及其反应,对我们了解日本同辛亥革命、革命党人的关系将有所增进。  相似文献   

13.
在众多关于严复思想的研究中,把严复看成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已成为众人的共识。有些研究者认为,既然严复是一位近代启蒙思想家,那么其思想就必然是近代的而非现代的,更有甚者认为严复的思想对今天来说已经过时。本文认为严复思想不仅是近代的,更具有现代性,简单地根据史学模式评判分析严复思想,而忽略其实质内容为其定性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4.
略论薛福成的人口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福成的人口思想虽仍不免中国传统人口思想的痕迹,但因其曾出使国外,使之有可能将中国人口问题放在世界人口的大环境中加以分析,基本突破了封建士大夫的思想窠臼,具有了“横览地球,盱衡全局”的世界性眼光,提出了“导民生财”、“海外移民”等“补偏救弊之术”,呈现出与前人迥异的时代色彩。与其“君民共主”的政治改革思想、“以工商立国”的经济改革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迈向近代化的全景蓝图。同时,薛福成的这一人口思想,也初步具有了近代人口学的基质,因此他在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和近代人口学中,皆应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5.
《文史哲》2016,(6)
流亡时期的康有为,确立了"文明移植"观,它强调文明绝不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专有产物,任何文明的繁盛,都是与外部碰撞交流之结晶。由此,康有为断言近代欧洲文明之崛起,并无秘诀可言。只要引进"外来文明的积极因素"——"物质"之学,中国的迅速崛起,亦非难事。通过提升"物质"的地位,康有为力图突破"中体西用"论的坚硬框架,另一方面,康有为又割裂"物质"与道德哲学,拒绝以"物质"标准来评判文明社会的优劣,更倾向于中华文明在精神领域的优位性。由此,在世界文明多样性与中华文明中心主义之间,难以完成其理论的整合性,这也成为解读流亡时期康有为思想从"革新"转向"保守"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试析曾纪泽近代外交思想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纪泽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外交家 ,其近代外交思想在中国近代外交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究其近代外交思想形成的原因 ,是中外关系格局的变化、西方思想观念和曾国藩、郭嵩焘的外交思想与实践等客观因素 ,以及曾纪泽的个人素质、经历与所受教育等主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国是几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时期。现代性思潮萌芽、发轫与兴起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在这一历史语境下,表征西方现代文明思想与文化经验的哈葛德小说经过广大翻译家的译介、媒体的大力传播与读者的广泛接受,完成了其近代中国经典化的建构之路,成为了中国的英国文学经典。在现代性视野里考察哈氏小说的近代中国经典化历程可看出,社会转型的思想需求是外因,哈氏小说的现代西方文明思想是内因,其经典化的整体路径揭示出西方的现代性思想与中国历史语境实现了完美的契合,具有重要的社会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8.
戊戌时期兴女学思潮在近代中国社会危机下伴随着爱国主义思潮兴起,在中西文化冲突与交流、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萌芽、发展、高潮与衰落的过程.尽管其存在着种种局限性,但仍有其时代的特点,在中国女子教育史、中国思想史和中国近代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9.
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政治文化观,影响并支配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中国近代政治思想不仅找到了与西方近代政治思想相互融汇的突破口.而且在这交流融汇的过程中,既冲破了传统夷夏现的围栏,也突破了传统道义论的束缚,使中国近代道器观具有了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20.
王继平 《云梦学刊》2003,24(2):50-52
近代中国文化是在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制约下传统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冲击下发生的近代性转换过程中形成的。因此,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整合是近代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是以通商、遣使、求学、传教、游历、翻译等形式进行的,它表现为一种非和平背景下的和平方式。由于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差异,中西文化交流经历了由冲突到整合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新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