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江苏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高地,其项目类型齐全、等级和品位较高,如何合理开发并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成为业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江苏省非遗空间分布呈南多北少、西多东少的格局,形成了苏锡常和宁镇扬两个高密度圈;从类型上看,传统技艺集中于苏州,民间文学集中于淮安,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主要分布在徐州;从级别上看,国家级和市级非遗空间分布差异明显,而省级相对均衡.江苏省非遗分布与河流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且河流等级越高非遗数量越多;与地方文脉有密切关系;有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集聚的特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收集、整理河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分析遗产的地域、类型分布等特征;并实地调查了河源主要景区的客家文化利用现状,着重提出河源非遗资源的民俗节庆活动模式、舞台演艺开发模式、旅游商品开发模式、客家文化氛围营造四个方面开发遗产资源。当前,河源正着力打造“客家古邑”的城市形象,而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对提升和传播该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安徽省100家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分析方法,对其分布特征进行分析;运用网络分析工具,对示范村可达性及空间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示范村最邻近比率R=0.93,呈典型的聚集型分布;(2)示范村空间分布密度存在明显差异,形成三个级别密度圈层,其中皖南地区示范村聚集最多,为显著的高密度区,空间分布不均衡;(3)安徽省示范村平均可达时间为4.5h,近50%的示范村可达性低于平均水平,且可达性空间分布不均衡现象突出。鉴于此,各市要挖掘地方资源,开发别具一格的示范村,形成区域性特色产品;整合旅游空间,加强区域协作,打造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示范区;完善旅游交通体系,提高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的可达性;最终带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4.
美食作为核心吸引物,在目的地形象推广和提振区域经济多元化发展中,具有特殊作用。从开发价值、开发条件、开发效益3个维度构建了非遗美食资源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德尔菲专家调查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完善指标计分标准。对宁波市的31项国家级、省市级饮食类非遗项目进行实证评价,得到特品级非遗美食资源1项,优良级非遗美食资源5项,和普通级非遗美食资源14项。旅游开发的适宜性评价有利于将非遗美食资源更好地植入文旅融合场景,对于不同等级的非遗美食项目,建议进行体验式重点开发、组合式开发和附加式开发。  相似文献   

5.
王莉 《人生与伴侣》2022,(34):94-96
<正>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在全国的乡村振兴发展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河南省历史悠久,非遗资源丰富,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大量可供开发的资源。近年来,河南省旅游局在国家的大力号召下,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并陆续推出了“百村万户”和“美丽乡村”的旅游富民项目工程,大力推动河南省乡村旅游的发展。但是与周边省份相比,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存在很多雷同现象,限制了河南省乡村旅游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6.
研究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是为了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乡村振兴的文化产业资源,也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文章重点剖析了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中存在的文化主角缺位、非遗价值重视不够、传承人老龄化、非遗过度旅游化等问题,围绕村落文化整体保护、优秀民俗培育、非遗展示平台搭建等方面探索实践路径,进而提出保护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民俗、振兴传统工艺、加强整体性和生产性保护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选取AHP-Fuzzy法对丹东市五龙背镇的乡村旅游资源定量评价结果表明,该地区的评价分值为6.057分,属于有潜力开发范围。五龙背镇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根据对该地区的调查评价结果分析,指出五龙背地区在地热资源开发上的不足与开发方向的偏差,五龙背镇应当重点建设温泉水资源项目,突出旅游地的康疗保健功能,同时对资源进行全面整合,提升乡村旅游服务的档次。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古镇的一张名片,随着市场经济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囊括到旅游产业中作为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如何在新的语境下,始终保持非遗的在场,成为政府、学者与民众所关心的话题。近年来,昆明官渡古镇从区域地理位置出发,因地制宜,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探索出一条既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又契合非遗本身的发展之路,即文化空间构建、家园遗产重塑和发展遗产旅游三条实践路径。文化空间的构建保障了古镇非遗生存的社会文化空间;家园遗产重塑有效地带动了当地居民和游客对古镇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积极性;遗产旅游的发展可以对古镇非遗进行有力宣传,同时也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积累资金,这三条具体路径为其他区域的古镇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9.
秦岭北麓农业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2008年秦岭北麓农业旅游观光带示范园建设范式研究项目时收集的资料和野外考察的实地考证为依据,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对秦岭北麓3市15个区、县的506个农业旅游资源单体从资源的类型效应、强度效应、集聚效应、数量、类型、级别、开发状态等7个方面来分析该区域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特征,揭示其内在联系,用以优化秦岭北麓农业观光旅游系统的整体功能。结果发现,秦岭北麓农业旅游资源的数量、类型、级别和开发程度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分散与集中并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和抓手。利用湖北省159个村的调查数据,对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状况进行评估。整体来看,湖北省乡村旅游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水平较低,发展空间较大。具体来说,湖北省乡村旅游自然资源丰富多样且具有差异性;文化资源绚丽多彩、民风民俗异彩纷呈,具有丰富内涵;乡村内外通联性较好,但配套设施及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各村能够初步利用自身资源打造特色产品,推出旅游服务;品质化发展方式多样,发展质量较差;产业融合形式多样但融合度较低;联结带动机制不健全,对各类村民的就业带动能力不足。相应的对策建议为:要以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为基本遵循;因地制宜,结合自身自然资源,促进本地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善加利用乡村文化,大力挖掘乡村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通乡村内外循环;深入挖掘资源潜力,凸显地域特色;实施创新驱动,探索高品质发展之路;注重融合发展,提高融合水平,创新融合形式;充分考虑社会效益,完善联结机制,促进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磁器口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有资源的概况上,选取相关评价指标因子进行模型构建,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其做定量分析,得到磁器口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各项权重,后运用模糊记分给每项资源打分,然后通过综合评价方法得到磁器口古镇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综合得分情况,最后根据综合得分结果和实际情况对磁器口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建议磁器口古镇应注意其表演艺术类和传统技艺类精品旅游产品的开发,同时对有代表性的其他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进行适度地开发。  相似文献   

12.
皖东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较为丰富,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标准,已被列入滁州市级以上的非物质遗产名录的项目共计49项。以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手段、范围与力度,也已不能适应皖东地区人文旅游发展的客观现实。目前皖东地区在开展非遗保护工作中存在资金不足、人才匮乏、受众性不强、原真性缺失等问题。根据皖东地区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的各自不同特点,提出民间美术观赏类,民间音乐、歌舞、曲艺、戏曲、杂技等表演类,传统手工技艺类,民俗类非遗项目因类而宜的保护传承策略。  相似文献   

13.
从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出发,基于旅游学的角度,运用博弈论这一理念分析保护性开发中浮现的关系链,找出各利益方最佳的合作方式,从而实现湘西旅游业开发和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共赢。  相似文献   

14.
传统工艺美术IP资源开发是激活文旅产业的密钥,亦是推动非遗文化由资源变资产、遗产变财产的产业化发展重要途径。文旅融合背景下海派传统工艺美术IP资源开发可以从产业融合、交流融合、服务融合、空间融合四个维度进行:一是继续开发开放海派传统工艺美术IP资源,协同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二是用好用活“节、赛、会”资源,加快推进长三角“非遗+旅游”交流融合。三是积极推动数字新基建建设,构建海派非遗文旅融合生态服务体系。四是坚持功能提升,增加城乡区域文化辐射力,推动海派非遗文旅空间融合。  相似文献   

15.
花瑶是聚居在湖南省隆回县境内一个不足七千人的古老族群,是瑶族中一个独特的分支,由于封闭的生活环境,古老的民俗文化得以保存至今。花瑶讪歌就是其中最有价值的遗产,2006年花瑶呜哇山歌被录入湖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从花瑶讪歌所散发的思想、艺术魅力中初步探索了花瑶讪歌的史学、文化价值,以期引起研究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16.
以省级和国家级名录为主要对象,剖析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构特征和空间分布状况。研究发现,河南不同级别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呈金字塔形分布,国家级和省级项目类型的阶梯型分布特征明显,曲艺和传统医药类项目较少;空间分布以豫北、豫东和豫西为主,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差异较大,且与其旅游业发展状况显著正相关。要进一步促进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需从优化级别结构、实行整体保护、强化动态监管等方面加以努力。  相似文献   

17.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应该只局限在狭义的文化空间范畴内,而应该从更广义的文化空间视角来展开。广义的文化空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生存环境,这一生存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等,它有很多支化的成分,如文化政策、语言、民俗、宗教信仰、经济水平等。它们是非物质文化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对于福建土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从文化空间维护角度和文化空间再造角度两个方面展开。文化空间的维护主要包括政府的重视、民俗活动的支撑、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普查抢救、客家方言的使用。文化空间的再造主要包括以申遗为机遇、以区域联合为基础、以遗产旅游为依托、以教育引导为保障、以大众传媒为指引来共同营造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8.
采用数字化技术保护与传承传播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可持续发展有效路径。以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赡的区域——浙江为例,提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平台要素包括海洋非遗资源的采集、数据库的建设以及展示;同时应发挥政府为主导、建立融资管理和加强传播宣传等策略,管理与运营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平台。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面对城镇化问题时,有可能会按照其自身发展的规律自然而然地去应对变化.面对变化,必须构建强大的保护工作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迫切需要理论的指导.首先要做好基础工作,比如理论研究等问题.还可以通过文化遗产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进行预测和评估,最大限度地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得到妥善保护.对于需要规范和纠正的行为,可以先由文化主管部门适时发布一些相关的、细致的、操作性很强的指导意见.此外,建国以来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工作的历史也该梳理清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本体研究亦应深入展开.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实践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乡村文化振兴不可或缺的内生力量。过去数年全面推进精准扶贫脱贫的实践证明,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乡村产业的发展,对实现农民增收产生了积极作用,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作助推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融合机制时,要完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旅游开发的多元监管制度;要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核心基因,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构建“三位一体”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模式;要创新社区居民参与机制,拓宽居民多元参与渠道;要推动“点面”相结合的“农+旅+非遗”融合等机制,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事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