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可以从生成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三个维度来理解其演进规律。从生成逻辑来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理论来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文化根脉,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实践基础。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铸就的。从实践逻辑来看,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赋能助力。从这三个维度来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逻辑演进,对于我们省察“从哪里来”的精神基因,领悟“到哪里去”的时代之问,继承与弘扬红色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考察揭示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百年演变中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及其关系,对于解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以及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共调查研究历经革命道路探索、执政摸索、改革拓展与新时代复兴四大任务阶段,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规律,反映出中共对于调查研究的运用与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及发展有很强的关联性。从理论逻辑来看,“理论联系实际”“群众观”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别是调查研究的理论之基、理论之体和理论之翼。从实践逻辑来看,中共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和工作态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和价值遵循、坚持“问题导向”的基本范式、坚持将调查研究作为政治话语与斗争策略的方法工具。实践和理论在历史进程中发展创新,历史和理论在实践中取得实效,历史和实践升华成理论发挥指导功能。中共百年调查研究的三重逻辑反映出“中国共产党能”“马克思主义行”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三者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3.
“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城市观的继承与发展。正确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观,需要从理论、历史和实践三方面逻辑进行整体诠释,全面把握该主题的时代内涵和战略布局。城市发展自“物本”到“人本”的理论逻辑,在认识和价值两方面深刻阐释了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转型。城市发展自“时间”到“空间”的历史逻辑,揭示了中国城市发展变迁过程和城市治理全球视野的契合点,不仅为中国城市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遵循,而且为解决世界城市治理难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通过中国共产党对城市发展的重要决策和战略部署,为城市居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实现了城市发展自“愿景”到“现实”实践逻辑的转变,也诠释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归根结底是“人的解放”,它既是理论更是实践。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就是“人的解放”进程的逻辑。它们直面中国社会历史与现实,在理论上创造性地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中,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中国分别建立了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人民富裕和国家富强,确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前后继承又各有区别的“三次飞跃”,形成“人的解放”进程的逻辑;其理论呼应和表达了中国社会的时代变迁,其实践又激发和确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因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相互统一、相互融合,生动地绘制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5.
初岩 《南方论刊》2024,(1):21-23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全党同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从理论、价值、历史和实践四重逻辑进行解读,中国共产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立足于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贯穿百年党史,在新时代成为新实践的必然选择。剖析中国共产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理论逻辑、价值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可以为更好地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提供坚实依托。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百年来党带领人民成功推进民族复兴伟业历史经验的演绎构成了其历史逻辑;马克思主义者及其政党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使命驱动构成了其理论逻辑;而使马克思主义政党永葆先进本色并实现长远发展的行动牵引又构成了其实践逻辑。新时代,科学把握党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揭示了人民民主的本质属性和全过程实践特征相结合的历史必然性,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体现了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与效能逻辑、话语逻辑与系统逻辑的辩证统一。它在总结历史规律、发展民主理论过程中孕育;在人民民主实践、提升民主效能中发展;在立足系统思维、构建中国民主话语中升华。  相似文献   

8.
党的二十大报告号召全党同志务必要做到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从理论意涵来看,“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着对初心使命的坚定追求,清醒的政治判断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从生成逻辑来看,“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理论、文化和现实逻辑。从实践路径来看,为加强全党的作风建设,应当采取健全制度化建设与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双措并举,同时坚持在理论与实践相互贯通中提高政治意识。  相似文献   

9.
从疫病演变的自然界发展逻辑来看,史前的“地方性”疫病发展到“区域性”疫病,进而演变到全球“公共性”疫病,成为威胁整个人类生命健康的现实问题。从国际社会应对疫病的实践逻辑来看,“区域性合作”发展到“全球性合作”,大国合作而非大国地缘政治竞争,是战胜疫病的历史选择。从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来看,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发展到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揭示了各国相互联系、依赖不断加深的“客观规律”,文章指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应对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解决全球“公共性”疫病问题的根本路径。根据上述逻辑理路,当今国际社会应当顺势而为,加强交流合作,共同维护人类健康福祉和全球卫生安全,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态探索,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态呈现,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历史、理论和实践的三重逻辑。从历史逻辑来看,生态文明新形态是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历时性跃升,是对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生态建设的内生性承继,也是对西方国家生态殖民路径的批判性超越。从理论逻辑来看,生态文明新形态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思辨性继承,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生态理论建构。从实践逻辑来看,实现生态文明不仅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全世界人民解决全球环境危机的共同目标。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赓续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定向,加强科技创新的内生驱动,以筑牢生态文明新形态构建的国内基础;另一方面要以全球生态经济建设、全球生态治理、全球生态正义等手段来推进生态文明新形态构建的国际基础,共同推进生态文明新形态构建走深走实。  相似文献   

11.
周雯 《理论界》2024,(2):8-14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论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基本理论视角与框架,以中国共产党家庭道德教育的历史实践为前提基础,以传统家庭德育文化的“双创”发展为内涵来源,以社会家庭建设的实际需要为根本发展动力,实现了理论逻辑、历史逻辑、文化逻辑、现实逻辑的辩证统一。探究习近平家庭道德教育相关论述生成的逻辑理路,对于促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原学“学脉”的思想渊源经历了古代中国思想史上五次重大思想变迁的影响,以及近代的“中体西用”和现当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理路。本文总结归纳了中原学“学脉”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回顾了中原学的发展历程,总结了中原学的理论变迁,阐释了中原学的时代价值,对于推进新时代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上关于发展与现代化的理论大致可归纳为三种“发展”逻辑,即“经济增长逻辑”、“现代化逻辑”、“生态逻辑”。“经济增长逻辑”的矛盾在于,其客观上内蕴着愿景与现实、富裕与贫穷、发达与落后、渐进与跨越、解构与重建五个悖论;“现代化逻辑”缺乏对现代化本质和现代化过程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差异的分析,缺乏对绝对现代化与相对现代化辩证关系、辩证逻辑的揭示;以可持续发展为内核的“生态逻辑”,还没有真正摆脱人类中心化的影响,还没有达到“自然与人和谐”、共存共生共荣的境界。对“发展”逻辑的辨析,有助于人们在扬弃“经济增长逻辑”、“现代化逻辑”、“生态逻辑”的基础上,构建一种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相统一,自然逻辑与人文逻辑、社会逻辑相统一的科学发展的逻辑。  相似文献   

14.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青年学生及时准确了解世情、国情、党情的核心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新时代高校着力讲好“形势与政策”课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课程目标,不仅要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三个层面阐明“讲道理”本质在“形势与政策”课中的鲜明体现与重要作用;而且要立足讲深国内国际大局形势、讲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讲活新时代的中国精神三个层面,坚持把握“审时度势与激浊扬清相统一、个体关切与舆论引导相统一、理论灌输与实践引领相统一”的基本原则,推动“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实践旨归,打造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思想政治理论“金课”。  相似文献   

15.
“十个坚持”是中国共产党在历经艰辛、饱经风雨的长期摸索中积累下来的成功经验。对此,可以从深厚根基、根本逻辑和实践遵循这三重视角来审视。就深厚根基而言,它表现为以史为鉴的历史结晶、百年奋斗的理论升华和“世界之问”的求索回答;就根本逻辑而言,它体现为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的思想逻辑、始终不渝坚持人民立场的价值逻辑、坚定不移走自己道路的实践逻辑和刀刃向内推进自我革命的政党逻辑;就实践遵循而言,它表现为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指导新的实践、把为了人民和依靠人民统一起来和以伟大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用历史主动精神创造新的历史奇迹。这三重视角是回答“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这一问题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6.
弗雷格是现代逻辑的创始人。他在1879年写的《概念文字》是第一个一阶谓词演算系统,标志着现代逻辑的诞生。弗雷格所以能突破传统逻辑的局限,开辟逻辑科学的新时代,主要是因为他对于逻辑的哲学问题特别是逻辑观进行了艰苦的探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的逻辑观是他创立现代逻辑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前提。本文旨在从逻辑的对象问题、逻辑规律、逻辑科学的性质问题以及逻辑与其他科学的关系问题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弗雷格逻辑观的基本内容,分析它的理论基底,并且阐明它对于现代逻辑的影响。弗雷格逻辑观是紧紧围绕他的“真”理论而展开的。而“真”理…  相似文献   

17.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理论品格,是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属性,有其深刻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人民性的理论逻辑来源于其对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观的接续。人民性的实践逻辑植根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不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打江山,还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领导人民守江山,更在新时代领导人民壮江山。在新征程上,要以人民性为根本指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以人民幸福为出发点,以人民奋斗为动力,以人民共同富裕为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8.
守好红色根脉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系列重要论述精神,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应然,也是推动浙江实现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目标重要的价值基础与精神坐标。守好红色根脉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历史逻辑,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理论逻辑,以先进文化的系统性传承为文化逻辑,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文化主体基于文化自信而进行的文化传统守护,基于文化认同而展开的文化价值传承,基于历史自觉而展开的文化创新探索。从实践向度来看,守好红色根脉是提升历史自信、发挥先进文化价值引领作用、推进社会实践持续深化的应势之举。  相似文献   

19.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对民主的基本内涵与实践路径的认知是存在差异的,由此形成了不同的民主话语体系。从整体意义上讲,迄今为止,中国共产党建构了两种不同的民主话语体系:一是"革命"民主话语,从理念一价值逻辑来看,它主要着眼于民主与专政的关系把握民主要义;从实践逻辑来看,它基于"革命一政权"思维框架来探索民主的现实路径。二是"建设"民主话语,从理念一价值逻辑来看,它主要着眼于公民权利、个体自由解放诠释民主内涵;从实践逻辑来看,它基于"发展一治理"思维框架来推动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主话语呈现出从"革命"到"建设"的历史性变迁。  相似文献   

20.
代利刚 《东岳论丛》2022,(11):134-141
资本逻辑是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政治学等领域使用的高频范畴,对此,国际学界的研究有着两种倾向:要么把资本逻辑理解为历史的机械反映,要么理解为近黑格尔式的自否定。不同的倾向导致了对于资本逻辑内在矛盾的不同理解:要么理解为机械的对立,要么理解为抽象的否定。从西方哲学传统来审视,上述解读把资本逻辑解读为“逻各斯”。通过对《大纲》和《资本论》的平权解读,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资本逻辑是“历史抽象”的结果,表现为逻各斯和努斯精神的统一;资本逻辑的限度在于资本的外在目的和劳动者的内在目的、资本的贪欲和劳动的生命力之间的异质性。进一步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现实的人”不仅仅是社会关系中物质生产的人,而且是有着逻各斯和努斯精神的鲜活生命体。社会规范“同一”或对象化这种具体的生命体的同时,又有着“非对象化”的“异质”和对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