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加强全媒体建设是新时代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在要求。全媒体的即时传播和指数传播,能够满足大众接受信息的周期性需求,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辐射范围,但其独白式、片段化、多元化叙事也侵蚀着话语的安全性、整体性与权威性。全媒体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生成有其自身特质和内在逻辑,话语内容的准备与扩散生成解释传播力,话语意义的编码与解码生成权威公信力,话语的价值认同和行为表达生成批判引领力。实践中应不断凝聚话语主体作用力,扩大话语内容传播力,提高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效果评估力。  相似文献   

2.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如何扭转"西话主导、西强我弱"的话语格局,改变"中国奇迹"与"话语赤字"的矛盾局面,是我国新时代对外传播工作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百年大党精神谱系是塑造国家形象和政党形象的重要话语资源,其对外叙事有助于提升百年大党的文化软实力、国际影响力、国际认同度和国际话语权.百年大党精神谱系对外叙事的推进需要从坚持科学传播思想、推动多元主体参与、打造立体传播渠道、加快全媒型人才培育四个方面着力.新征程上,推动百年大党精神谱系"走出去",对于塑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国际话语权博弈是赢得人心、影响世界之争。当今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西方话语霸权体系的自我解构、新媒体的急速变革,以及中国人全球观的嬗变、知识生产的创新、中国发展模式的成功实践,都为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提供了必要条件。中国对外话语融通体系的构建逻辑是以顶层逻辑为指引、底层逻辑为实践路径,通过事实逻辑、情感逻辑实现“共情”传播。该体系以开放包容、平等理性、求同存异的态度看待多元文化,为世界提供了一个“融合”而非“分裂”、“多元互补”而非“彼此博弈”的共赢话语模式。加强顶层设计与国家战略叙事、夯实对外话语体系的基础、构建多层次对外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叙事能力、促进中外民心相通、创新传播平台和传播形态,是构建对外融通话语体系的主要路径。我们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人类共同价值为核心,打造“以我为主”的对外融通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4.
建设性新闻因其开放性与包容性为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转向带来想象空间。建设性新闻为中国环境传播发挥社会整合功能的话语重构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和阐释视角。环境传播基于保护生态和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基因与建设性新闻倡导的正向引领、解决问题的责任理念具有内在的逻辑勾连。建设性新闻理念为环境话语的建设性构序提供了操作进路,即促进环境传播主体的观念之变、环境话语修辞策略的调性之变和面向未来的环境传播的社会动员力之变。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多年里,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我国政府传播力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根据社会发展不同阶段政府传播力的变化,我国政府传播力的发展变化可分为四个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新闻改革失败的政府传播:较强传播力;1957年反右开始至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政府传播:强传播力;1978年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的政府传播:有限传播力;20世纪末以来,随着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政府传播力逐步弱化.政府传播力发展演变的逻辑为:政治逻辑贯穿始终,但逐步弱化,市场逻辑和技术逻辑逐步增强.  相似文献   

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中华民族形象话语体系应积极围绕“增进共同性”这一方向思考建构逻辑,使兼具中华民族特色和世界意义的“共同体”话语体系优势更加凸显。可通过建设话语理论、打造话语符号、优化话语策略三重进路,回答好新时代中华民族形象话语体系建构中“说什么话”“靠什么说话”“话怎么说”三个基本问题,提升中华民族形象话语体系的引导力、说服力、传播力,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形象软实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专业话语形态,审计话语具有独特的体系特征,应成为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之一。本研究重点阐述审计话语研究的基本维度:审计话语的建构、翻译与传播,主要包括从话语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视角去关注审计话语的分类特色和建构逻辑,审计话语外译的特征策略和术语标准化策略,审计话语的大众传播方式创新和传播效果评估等,以助力讲好中国审计故事。根据审计话语分析的不同维度,可提炼核心概念集群,构建审计语料库;分析传播语境,构建审计话语模型;注重调查反馈,构建审计时空比较机制。同时,可基于审计话语分析,探索政策跟踪审计、审计报告撰写、审计质量评价的智能化,开拓智慧审计的研究与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8.
国际话语权是国际关系较量和博弈的重要指向,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提升国际话语权有利于破除中国式现代化议题在国际舆论场域的话语困境,彰显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模式的世界意义。国际话语权是内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交织叠加的结果,从内生机理来看,遵循话语供给—话语传播—话语认同—话语运用的递进逻辑;从外部机理来看,以综合国力、国家治理能力、文化自信为保障。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探索国际话语权提升路径,坚持理论指导与文化传承,丰富话语供给内容;多方协作与多点互动,增强话语传播能力;立足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夯实话语认同;关注人类现代化全球性难题,树立话语运用示范,形成与中国大国身份和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9.
谢梅 《天府新论》2009,(6):108-112
“新闻话语”作为一种社会话语,是新闻传播者与社会、公众、事件以及这些要素共同存在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相互沟通、对话所形成的意义建构物。新闻作为一种独特的话语形态,是当下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力不断地相互冲突,经过积淀以后形成的人类思想的“陈述整体”。在现代社会里,中心话语是在社会发展中形成的,是具有高度的融合力,强大的传播力,并得到广泛认同的文化形式,是凝聚人心和稳定社会的精神力量。而“平民话语”所代表的大众文化既是主流文化的营养源泉,又是主流文化的异化力量。如何正确处理好“平民话语”与“中心话语”的关系.是建构当代社会话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式现代化对高等教育现代化提出了新要求,高校意识形态治理现代化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是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及发展逻辑三重逻辑共同发展的统一体。从理论逻辑看,高校意识形态治理现代化是守正创新的时代选择,是社会主义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发展的新样态,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从实践逻辑看,高校意识形态治理现代化是适应新阵地的必然要求,是应对新形势的必然选择,是建构高校话语体系的必然逻辑;从发展逻辑看,高校意识形态治理现代化是意识形态演进规律的内在遵循,是遵循立德树人成效标准的应有之义,是适应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时代选择,这三重逻辑维度阐释了新形势下实现高校意识形态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向度。目前,部分高校面临着对意识形态治理领域的态势和规律把握不精准、意识形态治理体制机制运行不顺畅、意识形态话语感染力不强等现实挑战。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高校可通过不断加深意识形态发展态势及规律的研究和把握、不断加快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意识形态治理现代化体系的建构、不断提升意识形态治理能力和话语传播力,不断完善意识形态宣传教育阵地建设、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构建等路...  相似文献   

11.
在情感需求、算法技术和资本逻辑的叠加驱动下,网络场域的圈层化已成为当前网络的基本样态。圈层化背景下,圈层交互区隔化、圈层内容同质化、圈层信息泛娱乐化等问题影响着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传播力,使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话语主体的引导力被削弱、话语客体的凝聚力被离散、话语内容的说服力被消解的风险。应着眼于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趣”“效”“序”“质”,嵌入“有意思”的表达方式,拓宽主流价值“领地”,营造清朗网络空间,提升网民媒介素养,进而为提升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力赋能。  相似文献   

12.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需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其核心在于提升国家话语能力。通过构建国家话语能力的钻石模型,深化要素分析,针对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国家话语能力的薄弱环节,坚持把握多样性与平衡性统一、主导性与对话性协调、精准性与广泛性兼容的原则,从话语资源、话语主体、话语表达、话语传播四个方面完善提升路径,以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新媒体语境中公益传播所涉及“物质”、“话语”两个层面的基础上,提出了手机媒体公益传播的概念;对比分析国内外公益传播研究现状及趋势。基于话语理论,考察了手机媒体话语传播力的形成过程,探讨了手机媒体公益传播与公共话语空间构建、手机交谈与舆论扩散的关系等内容。研究发现手机媒体强大的话语传播力,为人人参与公益传播开拓了渠道;手机媒体公益话语传播对公共话语空间构建,公共舆论引导有重要影响;手机等新媒体公益传播联通了“个人思想空间”与“公共话语空间”,开辟了构建“和谐公共话语空间”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起点是实践活动,中国现代性的逻辑起点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人与社会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主题,中国现代性同样以人与社会的发展作为基本主题,关注的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与社会的当代发展问题.中国现代性作为话语体系是一种主动的理论自觉,表现为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理论基础,以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显性逻辑,...  相似文献   

15.
当代媒介文化视野下的地域文化传播与话语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域文化所包含的以社会礼俗、方言俚语、生活形态等为特征的文化独立意识,在数字化传播面前逐渐丧失以往的本真面貌,不能不说是数字革命的所谓进化对地域文化的一种比较直接的伤害和破坏.地域文化话语的建构是对地域文化精神的一种修复与再现,是在遵从每个历史时期不同的主流价值观念的基础上,在消除地域文化偏见与文化歧视的前提下,为凸显地域文化的核心精神内涵而进行的现实塑造与自我塑造.  相似文献   

16.
以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为核心范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引领着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和主导权,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凝聚、整合和认同作用.立足新时代,积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设,全面、准确、客观、立体地阐释、表达和传播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蕴含的思想价值,是提升中国话语权和影响力,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迫切要求.这就需要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构建政治话语的主导作用,积极推动政治话语体系创新;需要不断深入学理研究和理论阐释,积极推动学术话语体系创新;需要加强社会宣传普及与推广,积极推动大众话语体系创新;需要努力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积极推动国际话语体系创新.  相似文献   

17.
认真研究和解决资本逻辑与文化逻辑的矛盾、冲突,是我们面临的一个跨制度、跨时代的重大课题。资本逻辑与文化逻辑的乖离,对精神文化生产形成的深刻影响之一,就是造成了主观文化和客观文化、内在财富与外在财富的诸多对立。由此对文化逻辑形成的挤压与扭曲,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介入精神生产及其产品的传播,使社会文化生活脱离原有精神生产技术基础上形成的既定逻辑与价值秩序,在认知和价值理性方面发生畸变。资本逻辑对文化逻辑的扭曲或解构,从价值系统销蚀文化生产主体的创造性进力。凡此种种,都需要用一种充满社会大智慧和科学自觉性的系统理念与工作策略,去克服市场机制与资本逻辑自发调节给文化生产可能带来的价值偏颇与逻辑扭曲,如此才能保证精神文化生产的正确方向、社会价值与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梦"作为一个特定文化符号,它在构建中国政治、哲学、文化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过程中,既展现出宏大叙事层面的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战略意义,又在平民叙事的语境中传达出民生幸福、愿望成真的现实追求;在宏大叙事与平民叙事两种不同话语序列生成和全民传播的过程中,既总体上展现出积极向上的契合精神,也不可避免地在局部呈现出消极背反的现实效应,在全民传播过程中必须要处理好宏大叙事与平民叙事的话语转换和链接。  相似文献   

19.
新闻话语权争夺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意识形态之争。一个社会的新闻话语传播是这个社会建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路径,也是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手段。新闻话语通过建构社会成员的政治知识图式、内置框架引导大众舆论、沉淀为世代延续的受众心理结构三个步骤来完成主流意识形态建构。在移动传播时代,传统新闻话语叙事出现了"不适应性",建构主流意识形态的功效和作用随之削弱,创新话语表达的内容、视角和风格,方可有效提高舆论引导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完成建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责任与使命。  相似文献   

20.
何淼 《东岳论丛》2023,(4):20-27
中国共产党走向世界的过程,就是与世界对话的过程。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国际话语能力建设是党和国家适应时代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客观需求,对于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国际形象、提升国际话语权、参与全球治理具有积极意义。然而,全球话语格局长期“西强中弱”,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国际话语能力建设仍面临自身“话语窘境”“传播困境”及西方“话语霸权”“话语陷阱”等问题与挑战。提升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国际话语能力,需要政党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媒介、话语受众等要素的相互配合和协同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