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朝鲜朝后期宰相文人蔡济恭的汉诗作品“意象”纳用具有儒、释、道思想融合的意象,构成了作品的“意境”美.从“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三方面来详细解读蔡济恭作品,体味其“意象”的情感表达以及其汉诗创作所独有的“雄伟杰出,大家手笔”之魅力,可以有效表现其汉诗作品思想内容与中国文化的关联.  相似文献   

2.
时宏宇 《东岳论丛》2012,(11):117-121
宗白华立足于中国的生命哲学,汲取中国古典的智慧,构建起以“道、气、象、和”为核心范畴的生命哲学体系.道是其生命哲学的元点,气是其生命哲学的母体,象是其生命哲学的形态,和是其生命哲学的至境,这些范畴最后都归结于“生命”.这个生命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宗白华提出了“生生宇宙”的说法,他认为中国的时空观是时间率领空间,是一种生命的变动的空间而非西方传统的几何空间,这正是中国哲学、艺术的特点,宗白华的哲学体系焕发出生命流动的光辉.  相似文献   

3.
儒、墨、道、法四大流派是中国古代“治国平天下”理论的主要创制者。他们的“治平”理论具体化为“治平宗旨”、“目标模式”、“方法策略”,既各不相同,异彩纷呈,又传承互补,共同汇聚为中国古代基本完备的传统治理理论,构成华夏传统文化的一大主题  相似文献   

4.
从圣坛到人间──从刘勰、韩愈、章学诚之《原道》看儒家之道的发展和向朝儒家之道,最早可追溯到孔子。那么,孔子*之“道”的内含是什么?“道”是中国哲学最基本*的范畴,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母体,中国古代诸子*各家都言道,都以道来表达各自不同的宇宙观*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5.
王新文 《东岳论丛》2002,23(6):39-41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社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 ,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非政府组织的产生和发展 ,使美国实现了“小政府、大社会”的城市管理格局 ,国内社区出现“自治导向型”管理模式。社会演化表现为“社区———社会———社区”的历史过程 ,未来基本走向是“政社分离、社区自治”。建立现代意义的社区 ,必须要求政府转变职能、角色重塑 ,进行功能的重新定位和体制机制的社会创新。  相似文献   

6.
在一段时间里,有关研究者罕言老子的政治道德、政治哲学、南面术,却大谈特谈老子的宇宙本体论,大有此即《老子》主题之势。然而,郭店楚简《尊德义》说:治民有民道,治水有水道,御马有马道,种地有种地之道,“莫不有道”,但“人道为近”、“君子以人道取先”。而《性自命出》也说:“可为道者四,惟人道为可道也”,“是以入道以取先”。那末,老子的“道”、“可道”,是不是也“人道以取先”?或者说取先的是不是君道、政道、治道?而那“天道”宇宙本体论,是不是“虚晃一招”却最后落脚在人事上?弄清这个问题,有助于弄清简。帛…  相似文献   

7.
从革命党思维、执政党思维到大统筹思维,是中国共产党90年历史中宏观决策思想历经的“正、反、合”的否定之否定过程,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从封闭到开放再到努力统筹国际、国内事务的执政能力,见证了中国革命与建设在继承中扬弃、在扬弃中发展的光荣岁月.  相似文献   

8.
“公”与“私”虽然不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主要范畴,但是它却几乎渗透到宋明时期每一位儒家的伦理哲学和社会政治学说之中。本文沿着宋明儒学发展的历史轨迹,通过对儒学重要个案的考察,揭示了在公私之别上,二者既有国家之分、人我之分、物我之分,又有义利之分、理欲之分,还有公有和私占之分;在公私关系上,宋明儒学经历了“圣人之道至公而已”、“无物我之私”、“至公无私”、“循理而公”、“天下为公”、“廓然大公”、“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大公无私”这样一个发展过程。旨在说明,宋明儒学公私观在其自身发展的脉络上显示出薪火相传、继往开来之特征。  相似文献   

9.
吕斌 《北方论丛》2007,(2):14-17
“道”与“术”是《文心雕龙》的基本范畴。刘勰在书中以《老子》强调客观规律性的“自然”说和《周易》强调主体能动性的“三才”说为哲学基础,阐述了其“立文之道”和“驭文之术”,即以“道”统“术”说。本文即试图解析其“原道”说和“总术”说中可供借鉴的精华。  相似文献   

10.
《文史哲》2020,(3)
近代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是导致传统文化及其理论形态——中国哲学——受到贬抑的重要根源。百多年来,中国哲学研究者努力探索传统理论现代转型的路径。他们从现实的事功需要出发,以西方哲学的思辨框架对中国哲学进行批判和改造。然而这种努力却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哲学发展的内生动力,使中国哲学丧失了自身的活力和特色。中国哲学具有观察问题的独特视角、认知世界的独特思维模式、处理现实问题的独特价值立场,具体表现为对“道”的皈依立场和以道之“正”治世之“不正”的理论旨趣。只有重新回到这一本质和根基,确立以“道”为价值根据、以“正”治现实问题为学术立场的哲学发展思路,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重建中国哲学面向现实的自然、自由、自主发展机制,才能真正实现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1.
城市是现代工业文明得以集中之地,也饱受诸多现代问题之苦.城市在继续受到资源紧缺、环境污染威胁的同时,又面临气候变暖的巨大挑战.促进城市的绿色变革与转型,是应对气候变化下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必然选择.我国的城市化将同时面临经济发展、环境污染、全球变暖的挑战.能否妥善处理这三大挑战,关系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重大问题.本文把我国城市绿色变革与转型的目标模式确定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气候安全型”城市(“三型”城市),提出建设“三型”城市的对策建议:建立“三型”城市统计、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建设“三型”城市生产方式、产业结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树立生态文明新观念,追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用生态经济化推动“三型”城市建设;强化和改善政府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能,统筹节能、环保、低碳,形成“倒逼机制”和合力;城乡统筹推进“三型”城市建设;树立建设“三型”城市的理性和共同奋斗的行为准则;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战略转折点上,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是解决国内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的治本之策,是新形势下加快现代化进程、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战略路径。区域经济升级版是对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地方响应和具体实践,是中国经济升级版内涵的地方化、具体化。打造区域经济升级版,必须在全面把握其科学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实际,善于借力国家战略优势,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在推动区域转型发展中着力形成区域发展新优势,不断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分析了经济学对政府角色的各种分析 ,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过程中城市政府地位、角色的转变 ,探讨了城市政府面对的环境发生变化后经营城市的可能性以及城市政府在经营城市中的地位、行为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韩非的“法、术、势”理论,不少研究思想史的同志给予很高评价。一个代表性的说法是:“韩非建立的以法治为主的法、术、势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适应了当时封建地主阶级即将取得统一政权的形势,为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政治思想的基础。”(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简编》一七九页)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商榷:这个理论是不是韩非创建的?它真的为封建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础吗?  相似文献   

15.
学界普遍认为申子在法家中属于“术”一派,认为申子思想讲的是君主御臣的权术。本文认为,申子实际上讲的是无为、因循、刑名三位一体的“君道”。君道就是君主的内在素养,君主只有虚静无为、因循刑名,才能维护势位,公正执法,用臣下之智能,避免情欲的干扰。笔者认为,申子“君道论”是克服君主制内外危机而提出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6.
水:老子“道”论的本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是中国哲学最基本最深刻的理论范畴 ,具有重要的本体论意义。而水作为万物本原的思想也由来已久 ,贯穿中国哲学思想的始终 ,成为中国哲学思维发展的脉络和根基 ,其所具有的本根含义也是显而易见的。以水喻道 ,通过对“水”本根思想的提升来论述老子道论的本体内涵 ,以“水”之本原论及“道”之本体、“水”之本性论及“道”之本质、“水”之属性论及“道”之属性、“水”之万象论及“道”之迹行 ,突出体现道乃是万物本根的思想 ,以及道之自然无为的本质以及谦下不争、柔弱任物的属性和周行不殆、循环往复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拙作《试评韩非的“法、术、势”》①(以下简称《试评》)发表后,引起一些同志关注。这里仅就孔繁同志《关于韩非法治思想的评价问题》②一文提出的问题,谈谈我的看法。《试评》不同意流行多年的观点,论证了是商鞅不是韩非首先创建了“法、术、势”结合的理论;韩非的“法、术、势”理论没有“为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政治思想的基础”。孔繁同志认为上述看法把韩非“一笔抹煞了”;还是“韩非建立了‘法、术、势’相结合的完备的法治理论”;认为《试评》“明显地歪曲了韩非法治思想的实质”,“将剥削阶级内部的所谓团结和统一夸大到不适当的程度”;说“秦始皇实践的就是韩非的法治学说”。这些论断都是值得讨论的。  相似文献   

18.
在《老子》书中,“德”是仅次于“道”的重要范畴。“德”的概念亦较复杂,它至少包含两层志思:一是指由“道”赋予事物的自然本性。五十一章曰:“道之生,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遵道而贵德。”这里所谓“德畜之”的“德”,乃是万物生长发展的内在根据。因此《管子·心术上》对“德”作了这样的解释:“德者,得也。得也者,谓其所得以然也。”可贝,“德”乃是万物所得于“道”  相似文献   

19.
城市转型是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城市能否顺利转型,不仅决定城市自身竞争力的提升,也决定国家整体经济社会转型的顺利实现与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城市转型的基本动因就是要调整波峰,改变长周期,防止衰退,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城市发展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的结果,不能割裂地将城市发展理解为经济的增长,所以,城市的转型既包括经济转型,又包括社会转型,是经济与社会转型的统一体。实现城市转型所需要的支撑体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产业转型支撑经济转型,二是以中产阶级崛起支撑社会转型,三是以制度创新为经济社会转型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0.
柴敏辉 《船山学刊》2023,(4):107-120
“兼综汉宋”思潮在道咸之世兴起的同时,“经世”之学重新为学界所重视。魏源立足于常州学派今文经学的“微言大义”以“经世”,提出“以经术为治术”。由于其“微言大义”是求之“语言文字”,便失去了崇高的玄妙感,于是不得不“以天为本”,为其“经术”建构道德形上学。但魏源在建构道德形上学时,相较于“尊德性”,更倾向于“道问学”的工夫论,加之以“道”与“势”的关系来讨论“复古”与“变古”的抉择问题,最终魏源的“以天为本”吊诡地又回到了“经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