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引言根据我长期以来学习汉语的经验和观察身边的同学学习汉语的实际情况,发现印尼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出错频率最高的就是复合趋向补语语法,而产生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印尼语不存在复合趋向补语。本文针对印尼留学生使用复合趋向补语的情况进行了相关调查,总结出了偏误的类型,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希望对学习汉语的  相似文献   

2.
趋向补语历来就是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之一,文章运用偏误分析理论,分析了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习得汉语趋向补语偏误的各种类型及产生根源。  相似文献   

3.
杨宇枫 《殷都学刊》2012,33(4):109-114
“趋向范畴”是指用来表达“趋向”这一语法意义的句法手段,在汉语中主要用趋向动词系统来体现.但趋向动词作为一个“语义一句法”范畴并不是天生就有,而是在中古时代随着趋向补语的产生和使用、以及趋向动词具有共同的句法表现之后才产生的.同时,汉语趋向动词系统也是在经历了一系列历史演变后才成为现在的面貌.对于汉语趋向范畴以及趋向动词系统历史演变的考察可以为我们观察汉语语法系统的历时面貌提供一个很好的窗口.  相似文献   

4.
汉语“V+P+N”结构研究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守华 《学术研究》2002,(10):124-129
本文根据汉语语法分析必须与汉语的声音和意义相适应的原则 ,先将“V +P +N”的层次切分为“V +P /N” ;然后再根据P在这种格式中的作用提出了P是“指向助词”的主张 ;从而进一步分析认定“V +P”是一种特殊的临时“挂靠形式” ,在语法功能上相当于一个动词 ,句中充当述语 :最后阐明了N是补语的理由  相似文献   

5.
龙国富 《云梦学刊》2002,23(1):109-111,128
从汉译佛经《长阿含经》与《中阿含经》入手 ,描写“已”在“V +(O) +CV(完成动词 )”格式中作补语的情况 ,分析它的语法功能 ,对汉语史的研究 ,很有意义。而且 ,佛经中的“已”在“V +(O) +CV”中表示一种先于主句所表达的主要行为的行为 ,与主句行为者相同 ,根本原因是其性质和来源不一  相似文献   

6.
持续体标记的形成,是一个动词进行系列语法化的过程。本文从共时、历时两个角度,重点考察了汉语南北方言表持续体标记的本字和南北差异的成因,认为造成持续体标记南北不同的原因是:动词“到”虚化作动词趋向补语的时问(两汉)早于动词“着”虚化作动词趋向补语的时间(魏晋南北朝),因此体标记“到”早于“着”产生,而南方方言代表了较早的汉语方言层次。  相似文献   

7.
从对汉语“NP1 V NP2 XP”格式中V的考察着手,可初步认定汉语中语类选择一个论元补语小句的几类动词,并重新界定了汉语论元补语小句的标准;根据重新界定的论元补语小句的标准,确定了汉语中动词性小句的存在,使动结构中论元补语小句的存在;认为小句理论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它可以统一解释一些错综复杂的句子结构,是汉语研究中一种值得重视的句法和语义分析理论,体现了语法研究中理论上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8.
联合短语是汉语中常见的语法结构之一。汉外联合短语在各个方面有共通点也有差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联合短语是外国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汉语学习者所用教材的统计以及对留学生理解和使用汉语联合短语情况的调查可以发现:联合短语的学习是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阶段,尤其是提高阶段的重要一课。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分析学生在理解和使用联合短语时造成的偏误,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9.
二语学习中,汉字教学“文”“语”分离、认写分流是降低汉字学习难度的前提,汉字部件概念的教学输入是突破汉字教与学瓶颈的关键。汉字教学设计遵循汉字造字原理和由独体而合体的习得顺序,重视学习者的心理准备和程度上的可接受性,有助于学习者正确的学习策略选择及汉字的有效输出和进阶。“趣味性”与“功用性”是汉字“可学性”持续的两个重要动因。以Pieneman的“可教性假设”作为二语教材的设计与编写具有理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东岳论丛》2017,(2):93-98
存现句遵循汉民族对于空间事物最习惯的由背景到图形、由参照物到目的物的感知顺序。而移位句则更象似于我们感知位移运动时"位移主体+位移行为+位移处所"的时间顺序。更为重要的是,VP如果带有趋向补语,处所NP1到底是位移起点、经过点还是终点则主要是由位移事件的核心——趋向补语所表达的位移路径的理想认知模型来决定;而其中表示位移终点的处所NP1最有利于移位句的成立,从而也就最能够保证存现句可逆关系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梁赟 《南方论刊》2022,(5):81-83
信宜粤方言存在完成体标记“开”,置于动词后,表示动作的完成,但是现代广州话用“开”表示始续体。结合语法化理论方法,通过与现代广州话、北流话、早期粤、客方言以及信宜周边客家方言的比较,“开”语素具有动词、趋向补语、结果补语、完成体标记、持续体标记、惯常体标记等多功能,是方言接触形成的一项区域性语法特征。  相似文献   

12.
持续体标记的形成,是一个动词进行系列语法化的过程.本文从共时、历时两个角度,重点考察了汉语南北方言表持续体标记的本字和南北差异的成因,认为造成持续体标记南北不同的原因是:动词"到"虚化作动词趋向补语的时间(两汉)早于动词"着"虚化作动词趋向补语的时间(魏晋南北朝),因此体标记"到"早于"着"产生,而南方方言代表了较早的汉语方言层次.  相似文献   

13.
标记性及概念表征影响韩语母语者习得汉语给予类双及物结构。汉语、韩语分属不同的双及物类型,汉语为IOC/DOC型语言,韩语为IOC型语言,两种语言在双及物论元的与事R和客体T的语序、与格式的象似性、重成分的后置等方面均呈现出差异性。基于584个汉语双及物及相关句式、韩汉翻译测试语料发现,韩语母语者压倒式地输出与汉语双及物相关的介宾状语式“A给RVT”,而双及物结构的无标记句式“AVT给R”则极少,处于未激活状态;对汉语有标记的双宾式,其习得局限在原型双宾式“A给RT”上,使用频率仅次于“A给RVT”,偏误率高。究其母语根源,韩语与格式的无标记特征及语序、与格式的谓语动词“■(给/给予)”的对象表征、与事标记“■”的对象表征,均对汉语双及物结构习得产生较大的迁移作用。汉语二语语法习得研究与类型学紧密结合,引入认知类型学理念,一定能推进国际中文教学的深度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杨峻 《兰州学刊》2013,(3):194-197
通过所收集到的资料对日语学习者出现的语法偏误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误代偏误将近占到所有偏误的70%,最为显著。母语干扰、学习者对所学日语知识的掌控不足和日语语法自身的难点是造成偏误的主要原因。由于母语干扰而形成的偏误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偏误是由于教学上的讲解不当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考察汉语二语习得与一语习得过程,发现这两类不同的习得过程存在明显的语言特征相似性和习得顺序相似性.并从普遍语法、人类认知角度解释这些习得共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李静 《广西社会科学》2005,(4):160-161,164
初级阶段的外国留学生在使用汉语正反疑问句时经常出现"吗"语气词多余的偏误现象,针对这种现象,对正反疑问句本身的特点及"吗"等语气词的使用情况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对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避免这种偏误,习得正确的语言形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指出并分析了一般古汉语教材很少提及的一些古汉语语法现象 :指示代词“夫”做主语与判断句名词性谓语的定语 ;兼词“焉”作补语表示行为主动者 ;指示代词“之”直接作宾语、补语及宾语的定语  相似文献   

18.
离合词是现代汉语中比较特殊的一类语法成分 ,它们的功能相当于一个复合动词 ,由于它们的构成成分之间结合的不是很紧密 ,中间可以加进一些成分 ,语法界称这类动词为离合词。本文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由于离合词已经词化 ,所以说补语总是对离合词中的动词性语素变成的词作补充说明 ,由名词性语素变化而来的名词是不能带补语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语言学、学科学习论等理论为指导,根据对中国学生在非目标语交际环境某些词素习得序列研究的结果,探讨在目标语和非目标语交际环境词素习得的某些特点。作者认为,词素研究揭示了:1)学习与习得过程要受到语言内部规律的制约;2)学习与习得之间不完全是克拉中提出的只是一种“无意识”的学习过程;3)对教材编写与语法教学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历史回顾 1956年,中学、师范实行汉语、文学分科教语文的体制。中央教育部中学语文教材编辑室为编写中学、师范的《汉语》课本,便拟订了一个教学体系—《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以下简称“暂拟系统”)。这个综合性的语法体系吸取了《马氏文通》(马建忠著)以来中国语法研究的一些优秀成果,对当时中学汉语(语法)教学,普及语法知识,无疑是好的,起了推动作用的。但是,它的析句采用句子成分分析法(有人称为中心词分析法),指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