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8 毫秒
1.
党的二十大主题明确提出了“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要求。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其生成机理在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引、革命斗争实践的锻造淬炼。伟大建党精神意涵深邃,从“知”“行”“意”“情”四个层面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政治责任、政治风骨和政治立场,构成党的精神之柱、精神之要、精神之基和精神之根,体现了崇高性、实践性、斗争性与人民性的精神特质,人民性是贯穿其中的逻辑主线。新时代新征程,要切实践履伟大建党精神,进一步筑牢信仰基石、砥砺初心使命、坚持斗争精神、恪守忠诚本色,彰显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价值,夯实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2.
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逻辑起点;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时代特征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基本前提;善于升华经验和创新理论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在要求;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放眼世界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必然视角;把总结历史和前瞻未来有机结合起来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要方法。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所主导的精神意蕴强调马克思主义要与时代发展的特征相结合。进一步探讨和总结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基本经验,对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向前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赶考”精神是基于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的持续追问,从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观察中,从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中国革命、建设、发展的历史观照中,从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中,突出共产党人应然的历史责任与时代担当。它既有着鲜明的历史延续性,也有着明确的时代指向性。它象征着新时代“革命者”永葆初心的斗争状态,也展现为新时代奋斗者勇往直前的奋进姿态。通过探究“赶考”精神的历史逻辑与理论衍化,厘清其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价值地位,聚焦百年大党英勇无畏、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和艰辛跋涉、执政为民的历史态度。我们既要有矢志不渝、崇高远大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想信念,也要“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与自觉。同时,在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征程中,面对持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所处的百年大变局与战略机遇期,以及新时代治国理政的艰巨任务,“赶考”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断创造伟大发展奇迹的精神支撑,更是深刻体现出伟大民族伟大斗争的重要内容。它既体现为中国共产党人对当年“延安窑洞之问”的持续回应,也展现了作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坚持伟大自我革命的意志与决心。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贯穿了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和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时代任务。马克思主义政党群众观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致力于追求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政党群众观是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和弘扬党的优良作风的内在需要,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召唤。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亟需更进一步了解民情、集中民智、维护民利、凝聚民心,不断彰显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群众观的实践价值,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5.
王欣 《学术探索》2023,(4):40-47
中国共产党通过对“立党兴党强党”百年奋斗实践的精神淬炼,创造性提出了伟大建党精神,这是我们党不断取得胜利的精神之源。纵观百年来的奋斗历程,伟大建党精神有其独特的生发逻辑,理论之要为马克思主义,文化之基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之脉为近代中国的社会危机,实践之需为革命先驱的建党活动。伟大建党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意蕴,具体表现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奋斗”“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丰富的科学内涵呈现出逻辑严密、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新时代赓续伟大建党精神,需要立足理论学习夯实真理基础,通过建章立制提供制度支撑,加强传承濡染焕发文化活力,融入实践提供奋斗力量,从整体上加强伟大建党精神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相似文献   

6.
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特质,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理论指导、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和生成的实践历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意蕴,构成了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内在逻辑。建党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等不同历史时期所走过的自我革命历程,为中国共产党在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启示和行动镜鉴,即必须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守正创新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必须在坚守人民民主和自我革命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必须在以伟大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中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观点方法。  相似文献   

7.
历史主动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所淬炼的精神品质,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百年辉煌成就的精神密钥,同时也是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法宝。历史主动精神表征于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的探索与实践之中,旨在洞察历史规律与把握历史大势中抓住机遇、回答时代与现实之问,推动理论创新。而以历史主动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仅是新时代推进理论创新的精神指引,也是使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能真正指导中国实践的内在要义。因此,深入探讨中国共产党以历史主动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问题,对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推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小云 《南方论刊》2022,(11):20-21+27
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贯穿于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征程中,是我们立党兴党强党的精神基因。伟大建党精神集中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政治觉悟、革命精神、政治品格和工作作风,是我们党一系列优良传统和革命风范的集中概括。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新时代大学生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用伟大建党精神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初心使命、斗争精神、忠诚担当、为民情怀等精神品格的养成,让伟大建党精神“入耳入脑入心”,助力大学生坚定信仰、信念和信心,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相似文献   

9.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政治属性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固有属性,在社会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集中表现为发挥政治正确的导向力,高扬核心价值的凝聚力,促进社会发展的整合力,激发人民创造的驱动力。从当前来看,“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冲击伟大建党精神价值的思想认同,“现代化”的发展时序弱化伟大建党精神价值的地位作用,“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制约伟大建党精神价值的创造转化,“开放性”的发展特点对伟大建党精神价值的话语体系带来新挑战。因此,应坚持创新发展,筑牢伟大建党精神价值引领的思想基础;坚持协调发展,增强伟大建党精神价值引领的战略地位;坚持集约发展,丰富伟大建党精神价值引领的文化内涵;坚持开放发展,拓展伟大建党精神价值引领的文化表达。  相似文献   

10.
文晓燕  唐春波 《南方论刊》2022,(10):16-17+37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保持自信和自强的精神源泉,深刻表明党“为什么胜利”的历史基因和“怎样继续胜利”的内在要求,是一个内在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从整体看,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具有内含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和中华优秀传统的理论逻辑、奠基于近代救亡图存的探索和早期共产党人的建党实践的实践逻辑,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具有重要时代价值,有利于为实现复兴伟业提供精神动力、为锤炼政治品格提供思想武器以及为构筑中国特色理论气派提供理论向导。  相似文献   

11.
社会调查方法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门实证社会科学的方法自觉。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社会调查方法论与中国社会现实相结合,形成以群众生活为对象的调查研究方法,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社会调查方法论的中国化发展坚持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强调人民群众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主体。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坚持调查研究工作传统,通过广泛深刻的社会调查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从群众需要出发理解中国社会现实,将党的正确主张转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社会调查方法论将在人民群众话语权保障、基层民主政治发展和民生治理工程推进等方面得到更为深入的运用,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征程凝心聚力。  相似文献   

12.
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为一个整体加以推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进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取得了三大方面成果:回应时代挑战,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把握时代主题,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顺应时代呼唤,建构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中,“历史主动”主要被用于概括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先进性和革命性,直至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才被正式用于描述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品格。这一转变背后,存在三个基本理据:在理论渊源上,马克思主义经典学说关于主体改造世界的“能动性”、驱动社会发展的“人民性”、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的“引领性”、打破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创造性”论述,构成中国共产党精神品格形成的哲学基础;在历史生成上,外在危机的心理内化、理论自觉的精神升华、实践经验的价值凝炼、精神标识的符号建构,成为催生和强化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核心要件;在行为特征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实践过程中表现出的顺应大势的大局观念、引领时代的担当精神、识变应变的战略思维、自我革命的斗争意识,分别在认知(知)、责任(情)、战略(理)、意志(意)四个维度彰显了历史主动精神。历史主动精神的形成与强化,贯穿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斗争和发展的百年历程,蕴含着中国各项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精神密码。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系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经历了从“一化”到“两化”再到“三化”的历史演进.其中,时代主题转换与世界形势变化是党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系的时代依据,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是党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系的现实依据,“三位一体”是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系认识的最新境界.  相似文献   

15.
江总书记在建党八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和今年5月31日在中央党校发表的重要讲话,都反复强调要坚持与时俱进精神。江总书记提出的“与时俱进”,站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回答了时代提出的新课题,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深化。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始终强调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并为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国共产党80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中国人民根本利益奋斗的历史。尤其改革开放20  相似文献   

16.
百年辉煌凸显建党的大事变特质。伟大建党精神回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成立、如何成立、怎样成立,中国共产党如何要求党员的历史之问;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相较于世界上其他政党成员的思维特征、行动特征、风貌特征和自我要求的特征。中国共产党赓续建党精神,团结带领人民群众结成创造中国奇迹的历史主体,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谱系。建党精神及其在实践中的传承,是百年辉煌的密码。  相似文献   

17.
钟惠河 《南方论刊》2022,(3):21-22,45
伟大建党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党的初心使命,是建党精神形成的思想基础,是建党精神形成的使命自觉;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中华文化的历史积淀为建党精神形成厚植文化根脉;中华文化的自我革新为建党精神形成提供内生动力.把伟大建党精神放在5000年的历史中,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到她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根本途径,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和取得胜利的最大法宝。习近平总书记将“一个结合”丰富为“两个结合”,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的新境界。“两个结合”的原创性提出与创新性发展有着其深厚的历史逻辑和鲜明的现实实践逻辑,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蕴。这一伟大时代命题的实质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结合、固本培元与守正创新相结合的原则。这要求我们党牢牢把握“两个结合”的实践路径,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夯实思想根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根植深厚的人民情怀;坚持问题导向,推进理论创新;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增强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科学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贯彻落实《决议》精神,加强和改善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人民至上,牢记初心使命,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党的指导思想不断创新发展;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锻造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坚持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以党的伟大自我革命推进伟大社会革命;探索长期执政条件下解决自身问题、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和经验等。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在未来的道路上必须坚持和弘扬的。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基本历程与基本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可以总结出三条基本经验:一是必须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有机统一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二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创新要面向当代“中国问题”,必须以时代问题为中心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三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化时代”与“时代化”的辩证统一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