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自制德性是德性行为成败的决定因素,它坚持的是德性目的和至善目的.不自制也即意志软弱,仅在潜能上拥有大前提和小前提的知识.意志软弱现象直接根源于情感的影响,它负有部分责任,但仅仅是外因;理性考虑好了却不坚持,构成意志软弱的内因,承担内源性责任.所以,意志软弱现象表现出来的缺陷主要是品质上的而非智力上的.  相似文献   

2.
张励耕 《兰州学刊》2012,(11):19-23
意志软弱和灵魂不朽是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的两种关于人类灵魂的重要学说。尽管它们各自都包含着神话和宗教的元素,但其深刻的哲学内涵却更值得后人研究。然而,这两种本身相互独立的学说是否能够相容?它们所遵循的灵魂三分的原则自身是否包含矛盾?这样的问题两千多年来一直吸引着哲学家们的讨论,直至当下也仍然热度不减。文章就以柏拉图的原著和一些现代学者的讨论为基础,对这个问题给出一个恰当的回答。  相似文献   

3.
意志软弱,是伦理学中一个较为重要的问题,对此问题的存在性也获得了不同的解释。一般认为,意志软弱者总体上呈"知而不行"的表现形式,但意志软弱者又常常具有某种复杂的心理机制,其内在的实质是理性与欲望之间的不协调。为了克服意志软弱的发生,朱熹推崇一种将内在工夫与外在实践结合起来的敬义夹持的修养方法,以培养行为主体的道德意志力。朱熹的理论建构虽具有其自身的圆融性,但也难免有其缺陷。  相似文献   

4.
中庸文化对中华文明影响深远,然而在其流传过程中却异化出伪中庸文化并对国人思想及行为方式产生误导。文章将以心理学的视角,运用组织行为学关于权威影响、个体认知、群体意识、群体规范、群体压力、从众及其克服及个体独立性建设等理论,从价值观和方法论两个角度对伪中庸文化背景下群体意志进行探讨,并提出通过个体价值重塑减弱甚至消除伪中庸文化的影响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当代文学构成共和国政治思维的重要载体,包含着强烈的意识形态内容。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毛泽东创造性地把“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运动纳入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范畴,为共产党赢得“文化领导权”制造强势话语。1940年代后期,共产党及其左翼作家有组织、有计划地批判、清除各种异己的文学流派和力量,试图把多元共生的文学格局统于“一”,即一个意志、一种权力话语。新中国成立后,在意识形态领域真正建立了“旨在整合全社会观念从而达到最大思想统一性的排他性的统治性思想”体系。“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参与了当时对中国人精神生活的一种塑造,承载着建构社会主义文化蓝图的宏大叙事,但对此毛泽东并不满意而给予否定。“伤痕”“反思”文学对“苦难”的叙述是文学叙事和当时主流意识形态共谋的产物。“改革文学”‘现实主义冲击波’“‘反腐败文学”等文学形态,是对改革意识形态的话语重申和对于改革的合法性论证。  相似文献   

6.
荣辱观的形成是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由知而行,由行而成情,由情发展为意志品质,最后落实到行动。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策略遵循心理发展规律即明荣知耻、褒荣贬耻、趋荣避耻、隆荣雪耻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意志论是一个亟待重建的重要哲学分支。马克思将意志理解方式由实体思维、主观思维等转向实践思维 ,将哲学主题由“解释世界”转向“合理地改变世界” ,强调唯物辩证地解释各种意志关系和意志能动性 ,强调无产阶级的阶级意志和历史使命 ,实现了意志论的实践转向。这种实践意志论是对旧意志哲学的合理批判和超越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组成部分和重要生长点 ,也是当代意志论“不可超越的意义视界”。在当代 ,系统阐发和推进实践意志论 ,是重建意志论的必然选择 ,并有助于强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和规范功能  相似文献   

8.
《法哲学原理》是关于权利的哲学。黑格尔通过抽象的法、道德、国家三篇的论述阐明了自由意志或者说自由从客观、主观到主客观相统一的过程。在其客观精神阶段实现了国家这一伦理实体的绝对精神内涵,而这其中法哲学从其理论原点自由精神出发完成了自身的运动过程。通过法哲学中对作为人之为主体的“自由意志”的分析,来透视对法哲学的基本理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致知、共情、诚意、笃行的育人价值。高校应遵循理论灌输与认知启发、情感渗透与思想升华、意志引领与个体内省、行动集成与个性尊重相结合的原则,从构建“灌输—启发”的育人方法、营造“动情—共鸣”的育人氛围、发挥“外砾—内化”的育人功能、创新“集成—个性”的实践教学等路径入手,推进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0.
马聪 《南方论刊》2021,(3):35-37
实践活动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要方式,而意志问题自古以来就是哲学研究的前提和重点.马克思的意志论研究不仅仅局限在哲学领域,也贯穿他的经济学思想始终,只有把"意志"放在实践活动中探讨并加以运用,才能实现意志论的实践转向.马克思主义实践意志观往往是我们在研究时容易忽略的方面,但它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组...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考察《自私的基因》的整体思路及其拟人化手法,通过分析可以发现:道金斯是在"个体"与"种"这样两个完全不同的意义上混用"基因"一词,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在其理论的拟人化世界里,尤其是在用自私解释利他时,个体并不拥有自由选择的意志,而是受一个"种"意志的左右,这其实正是他所批判的种群选择理论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思想个性根植于其青年时代的思想选择。在普遍崇尚物质、制度的时代氛围中,青年鲁迅选择了生命主义———个体生命的自由意志。这种自由意志成为鲁迅的思想轴心,是鲁迅一生求索、反抗、战斗的精神动力,铸就了他思想巨人的风采。同时,也造成了专断、霸道的性格局限。  相似文献   

13.
胡塞尔运用发生现象学方法揭示了本能、欲望、追求和意志之间的动机引发关系。在他看来,意志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的积极主动的行为,本能是本源的意志现象,它作为意志行为的低级阶段,属于前自我的意识活动。不仅如此,本能还可以成为意志的直接驱动力,并在自我构造世界的过程中具有原始的力量和作用。由于本能具有任意性、偶然性和非理性,因此它需要意志引导和确定实践目标。与本能不同的是,欲望在本能之后,它能是积极主动的也能是被动的,而本能则具有完全的被动性。本能是欲望的预备阶段,意志是欲望的最高阶段。追求体现了为了什么做,而意志体现了为此的能做。追求兼有被动性和主动性的双重特征,在等级上仅次于意志。要真正成为意志实现的动力,追求必须体现价值这一本质性目标。由此,胡塞尔批判了享乐主义者和功利主义者,认为他们把追求建立在自然主义人性论基础上,即本能和欲望自我的基础上,追求的是趣味和快乐而非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侧重于情感教育的目的功能,探讨大学英语教学渗透情感教育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共同意志"是卢梭社会契约理论的核心概念.他提出这一概念,是在上帝退出人间之后,为政治共同体寻求新的合法性来源.就此而言,"共同意志"必须永远存在且永远正确.但卢梭又为"共同意志"设定了前提条件,即其生成必须依赖于多数个体的参与.而且,共同意志强迫个体意志时,必须遵循理性或合法程序.更为重要的是,"共同意志"自身不能参与政治运作,政治运作需要由其授权的政治体(政府)来执行."共同意志"的作用,主要在于授权和监督政治体(政府)的执法.当然,为了保证政治体有能力执法,卢梭也赋予了政治体以独立意志和力量.由此可见,在卢梭的政治思想中,虽然"共同意志"是最高权威,但在政治实践层面上,个体、人民和政府是应该相互制衡的.  相似文献   

16.
叔本华是西方唯意志哲学的开创者和最杰出的代表。除了“意志”这一核心范畴外“,理念”作为“意志”的“恰如其分的直接客体化”,成了他架构在“意志”和艺术之间的一架桥梁,实现着意志的超越与解脱之路。本文分析叔本华的“理念”学说的美学意义,从四个方面展开:一、柏拉图“理念”的理论给养;二、意志的直接客体性的理念;三、理念:艺术的本质和对象;四、理念与艺术的拯救。  相似文献   

17.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问题,面对复杂的政治现象不能简单化的态度和思维方式,笼统地将原因归结于体制,有些问题往往能从过程和运行机制上找到症结所在。党在执政兴国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许多极具特色的运作机制。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的转化机制是党的执政过程的简略缩影,是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纽带。从静态的角度出发,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的转化机制由五大要件构成;从动态的角度出发,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的转化机制包括四个环节。  相似文献   

18.
少数民族教育既是我国民族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我国教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针对我国民族教育目前出现的主要问题,从发展理念的角度阐释作为民族公办教育有益补充的民族民办教育发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贾桂梓 《晋阳学刊》2011,(3):135-136
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意志,都应该是这个国家的执政党理念、国家制度与政府行为的高度统一。这种"三位一体"的基本特点,不仅是政治学的应有之义,而且是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陈晋胜教授的专著,不仅在法学专业上解析了行政事实行为的基本内涵和特征,而且在政治学、社会学、乃至管理学等多学科意义上揭示了行政事实行为的基本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曹胜 《浙江社会科学》2012,(8):34-39,156
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分析范式中,基于社会政治生活中组织特质的差异而确立的国家相对于社会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国家回归理论在承接新马克思主义国家相对自主性概念的基础上,认为国家是具有独立行动能力的组织实体,其行为活动依循自身的政治逻辑,而不是"社会冲突的舞台",也不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普遍存在的国家自主性在社会政治结构中呈现出差异性的变动状态。斯考克波、诺德凌格尔等人在宏观结构和政策过程研究视域下对国家自主性展开具体分析,开放出国家中心理论范式的研究进路,从而实现对传统政治学在国家研究领域中哲学演绎知识传统的超越,开启了国家研究的政治科学化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