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志软弱,是伦理学中一个较为重要的问题,对此问题的存在性也获得了不同的解释。一般认为,意志软弱者总体上呈"知而不行"的表现形式,但意志软弱者又常常具有某种复杂的心理机制,其内在的实质是理性与欲望之间的不协调。为了克服意志软弱的发生,朱熹推崇一种将内在工夫与外在实践结合起来的敬义夹持的修养方法,以培养行为主体的道德意志力。朱熹的理论建构虽具有其自身的圆融性,但也难免有其缺陷。  相似文献   

2.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乔治·爱略特所做的一场人生道德实验,她在探索一种影响个人命运选择的道德力量.她认为人生来有追求自我的欲望,一旦自我追求与外界现实相左时,指导其作出正确人生选择的是建立在对他人的爱与同情基础上的道德情感.主人公麦琪一生经历了内心欲望和外界力量之间的不断冲突,但是道德上的不断成熟以及对家人、朋友的爱让她选择牺牲自己,达到了内心的平静以及与外界的融合.  相似文献   

3.
非理性主要是指以情感、意志为主,包括欲望和动机、情感和情绪、兴趣和爱好、信念和信仰等意识形式。它们相对于理性因素具有不同的作用和活动特点。在认识过程中非理性因素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非理性因素对认识具有动力作用非理性因素对认识具有动力作用,是指情感、意志等因素在认识过程中,对主体认识具有的指向性、积极性所产生的影响。情感和情绪都是人对客观对象的内心体验。一般说,凡把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称为情感(激情、心情、热情是情感的三种形态),凡把与人的生理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称…  相似文献   

4.
非理性与社会历史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揭示非理性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辩证关系。在社会历史领域,必然性链条的展开是以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其活动作为内在环节的。个人和社会都既有理性的一面又有非理性的一面,社会的发展正是人的情意欲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趋于一致的过程。社会历史发展规律透过人的情意欲决定社会历史的发展,通过无数个体的意志、欲望、理想、兴趣、动机、激情、本能的相互冲突为自己开辟道路,这也就是黑格尔所谓的“理性的狡计”。离开了人的情意欲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就成了空架子,人们带有各不相同的情意欲…  相似文献   

5.
需要有无限性,同时也具有有限性。在量的方面二者的辩证统一是需要的重要规律。无限性的依据是人的社会性、发展性;有限性的依据是人的现实性、物质性。需要和欲望有不同的规律。需要是客观的,欲望是心理现象,有更大的无限性,容易背离人的实际需要。只有理解物质需要的有限性才能克服贪欲,才能与人分享,这是个人幸福和社会和谐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情感社会学三题三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景萍 《学术论坛》2007,30(6):155-160
文章探讨了情感社会学的三个基本问题:其一,按照关系主义方法论原则,我们认为情感既有个人自主的一面,又有受社会决定的一面;其二,情感的私人运用意味着“为个人、为自己”,因而受社会的限制,而“为社会、为他人”这种情感的公共运用则受到社会的鼓励;其三,在理性与情感关系问题上,要注意克服“强理性弱情感论”与“弱理性强情感论”各自的片面性,看到理性与情感既是分化的、对立的,也是融合的、统一的。  相似文献   

7.
自制德性是德性行为成败的决定因素,它坚持的是德性目的和至善目的.不自制也即意志软弱,仅在潜能上拥有大前提和小前提的知识.意志软弱现象直接根源于情感的影响,它负有部分责任,但仅仅是外因;理性考虑好了却不坚持,构成意志软弱的内因,承担内源性责任.所以,意志软弱现象表现出来的缺陷主要是品质上的而非智力上的.  相似文献   

8.
人是理性与非理性相统一的社会存在物,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也是理性和非理性的有机统一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起者,不仅要注重对受教育者理论的灌输,还要从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和情感认知出发,培养受教育者信仰、磨砺受教育者意志、激发受教育者动力。动机、欲望、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在受教育者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转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为我们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供了思路:强调认知和谐性、注重价值引导性、激发主观能动性、增进行为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船山认为人是同时具备生物学和理性层面的善的存在,而包含这两个层面的综合性的人的特性是善的。这种性就像气每天产生、每天形成一样。他认为不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善并不存在于类似气、质、习、外物等处,而是在与类似喜、怒、哀、惧、爱、恶、欲等之类的外物交流中得不到“位”时产生。不善并不是根据绝对标准而被规定为恶,而应该从不断变化的历史中因关系背离而导致的相对性上来把握。船山的性善说不仅有助于克服从只重视肉体或精神的某一面而排除另一面中所产生的不均衡文化意识,而且在克服今天因膨胀的欲望所产生的社会病理现象,形成健康的共同体文化方面亦可作出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0.
儒家学者的基本理路是通过教化而成德,或通过养性,或通过养情,其目的都是使自己的行为、情感获得一种普遍的伦理实体的认可.在道德践履中能够情感合度、行为适宜,并把情感、气质、理智获得了某种普遍性之后而内化为自己的德性形成道德主体的第二天性.这是情感、欲望、冲动被理智化、德性化而教化而成的在个体身上沉淀的实有诸己的品格,荀子以其人性趋恶的价值进路在情欲与礼仪的冲突与张力中矫性化情,在欲望和激情都融渗了知性的理性成分之后而把它从个别性的任性冲动状态提升到礼的普遍性状态,而以礼义涵化、乐以入心、习俗积糜情的熏陶教养凝聚成个体内心的生命品质.  相似文献   

11.
从人的欲望与需要的关系引起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传广 《社会科学》2001,(10):57-61
现代人欲望的无限膨胀是一个有目共睹的现象 ,这一方面推动着现代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另一方面也给现代社会生活带来不少问题。然而 ,人想要 (want)的都是他需要(need)的吗 ?人的欲望 (desires)与需要(needs)是一回事呢 ,还是有所区别 ?这不只是一个概念问题 ,而且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欲望 =需要 ?人的欲望与需要的关系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说明。其一 ,人的需要主要产生于、因而也取决于人本身。人的生物需要或生理需要主要产生于人体内部的生理本能 ,包括生存需要及其安全需要 ,如吃、穿、住、行、性、医、休息等等 ;人的 (社会 )…  相似文献   

12.
康德认为,美德就是按照道德法则来决定行为动机的意志的力量,这与通常把美德看作优秀的情感欲望品质的美德观有着较大的距离.康德指出,再优秀的、令人羡慕的情感、欲望品质也不能保证其本身绝对的善.唯有纯粹的、客观的道德法则才能确保意志的善的价值.但正因为康德的美德理论绝对地排除情感的来源,所以其美德理论中也存有内在困难,他把理性世界作为本体界是失当的,但将康德的美德理论应用于公共美德的探究中却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3.
师生冲突问题分析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群  吕富彪 《理论界》2005,(11):129-129
师生冲突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师生在年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存在差异,都有可能存在冲突。不过,冲突的性质、冲突的形式以及冲突的解决方式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当前,随着社会变革及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传统的师生关系面临严峻的挑战,师生冲突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师生冲突处理不好会直接影响师生关系的和谐,不良的师生关系会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本文就当前师生冲突的表现及产生原因的分析,提出解决的对策,旨在揭示对师生冲突的认识误区,为健康和谐师生关系的创建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江西社会科学》2014,(5):14-20
儒家情感理论的第一原理是情由性定:性情一体、情由性出、性善情邪、性体情用。人性是情感的基础,情感则是人性的自发与自然发展的结果。这揭示了情感的器质性或生理性基础,但是这类情感是被动的。当情感不当时,人类只能够依靠外力来控制情感。在控制情感的过程中,行为人也失去了自己。这和西方的依靠自由意志而产生的情感以及自己能够掌控情感的思路完全不同。后者能够成为自己情感的主人,而在儒家情感理论体系中,情感是被动的,自己无为。  相似文献   

15.
阿伦特认为哲学家出于对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偏爱而几乎一致地怀疑和否认意志。意志作为一种内心经验并不为古希腊罗马人察觉,随着城邦政治的衰落和基督教的直线时间观取代古代的循环时间观,意志才开始被发现。我能与我愿意之间的冲突的发现使自由从一个政治的概念变成了内心的意志自由概念。  相似文献   

16.
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要出色完成这一任务,除了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结构等智力因素外,还要提高自己的志向、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这正涉及现代教育EQ管理教育的内容。这里我着重谈谈情感在教书育人中的作用。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与个人需求之间的关系所持的一种主观体验。心理学认为,由于客观事物与个人需求之间的关系不同,人对客观事物便抱着不同的好恶态度,产生不同的内心体念和外部表现。能满足或符合人的需要的事物,会引起人的积极态度,使人产生肯定性的情感;反之,使人产生否定性的情感。人们在认识周围事物时,会产生情感,而情感反过来又能推动、强化人们对该事物的认识。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良好的情感品质是教书育人的必备条件。对学生的热爱,深刻的道德感,强烈的理智感,正确的审美感等都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情感品质,在这里仅就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情感,从它的重要性、基本要求和如何培养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在西方历史上以理性主义为特征的哲学认识论中,人的需要、情感、意志等非理性的心理因素都是没有地位的,即使被提及,也往往是在否定的意义上谈论其对认知活动的影响,是把它们视作干扰认识过程的消极因素。不过,比起哲学家们对待情感的态度来,意志的命运似乎要稍好一些,这大概同意志代表人的意识与行为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方面,与理性有相关之处有关。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已经从科学的角度研究了意志在人的一切心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承认了意志同需要、情感一样,是理性认知活动必不可少的构成因素。它通过“对行为的抑制、监督、调节作用”(彼得罗夫斯基《普通心理学》,第437页),“保证有  相似文献   

18.
经后现代理论的启发,身体的情感和欲望被“发现”,身体成为影像艺术生产欲望的核心因素。电影《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有意超越性别,淡化戏剧冲突,以身体为媒介,旨在探讨欲望本身。在消费文化的逻辑下,影片将身体进行审美化的包装,侧重呈现身体的视觉效果和观赏价值,并不讳言美丽身体所引发的欲望。电影改变了其他题材影片传达欲望的方式,将身体化为两人之间交流情感的语言,让身体去表达,让身体去说话,肢体动作代替语言成为本片表达爱情的主要方式。电影将身体放在伦理场域中探讨了同性话题所涉及的伦理问题,确证了身体欲望的合法性,传达了爱与宽容。欲望化的身体所彰显的性与情色始终为故事和情感服务。这种表达方式深化了电影的艺术意蕴,拓宽了爱情的边界,探索了同性情感的多元化表达。  相似文献   

19.
姚晓雷  陈莹 《中州学刊》2023,(7):162-167
残雪是先锋作家中在新世纪坚持文学实验道路的孤勇者。她提出“新实验”文学的理论,以自身的灵魂为实验对象,进行“灵魂探险”。作品中的主人公是作家灵魂的象征,他们是家庭、小社会中的困兽,在变态的人际关系中精神异化,既疏远外界,也疏远自己的内心。他们看似虚妄、封闭,其实拥有比一般人更复杂、剧烈的内心冲突。“自动写作”不是出于巫性的神秘力量,而是借助“解离”,有保护地接近潜意识,并释放内心冲突的过程。残雪借助“解离”来开启叙事,既满足了自恋,又接近了创伤,使写作成为一种自我圆融的表达性艺术。然而,由于在自恋的闭环中迷失,残雪“灵魂探险”的实际意义也在自我消解。  相似文献   

20.
《理论界》2016,(11)
道德失败,具体到朱熹的哲学思想中,主要表现为"知而不行"。朱熹提倡"知行合一"的理想状态,但也承认现实中"知而不行"情况的存在。在朱熹看来,道德失败的原因可归结为知之不足,也即"非真知"。"真知"其实是一个包含实践性在内的概念。而常知之所以没能达到真知,是因为知、情、欲等心理要素有缺陷,易受"私"的影响,从而在面对情境时道德无力。这种道德无力是道德意志软弱的表现,意志软弱要为道德失败负首要责任,因而避免道德失败的关键在于如何克服意志软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