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根据关联翻译理论,以《浮躁》英译本为个案,探讨汉语独特文化意象英译的翻译方法。研究表明,当原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在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中缺失的情况下,译者只要根据上下文语境推导出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通过直译加注、舍去形象意译或者转换形象都可使译文达到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2.
文学翻译中含意的处理是译者面临的难题之一,关联理论全面阐释了含意的本质,故对在翻译中如何更好地把握和处理含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学翻译中含意的处理过程就是追求最佳关联的过程,需根据译文和原文读者认知语境的异同来灵活处理,使译文读者能从译文中取得最佳语境效果。  相似文献   

3.
关联理论认为人类语言交际是一个通过寻找关联进行明示—推理的过程。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涉及原作者—译者—译文读者的双重交际 ,在此交际过程中 ,译者对原作的交际意图进行推理 ,再结合原作者和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 ,用具最佳关联的方式将此意图明示于译文读者 ,使译文与原作在相关方面一致。  相似文献   

4.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翻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联理论认为人们的语言交际实质上是一种示意—推理过程,说话人提供最大关联的信息,听话人则根据语境对信息进行处理,挑选关联性最大的假设,获取最佳关联,准确地理解说话人的意图,使交际获得成功。关联理论也把翻译看作是一种交际行为——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示意—推理过程或行为。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是沟通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以实现成功交际的桥梁,扮演着双重的角色。故译者应充分考虑译语环境下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视具体情况采用顺应译语文体规约的归化翻译或保留原文特色的注释性异化翻译策略,以帮助译文读者找到原文与译文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达到最佳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5.
关联理论对翻译标准和翻译实践从全新的角度做出了合理的诠释。根据关联理论,翻译被看作是特殊形式的交际。本文以沙博理的《水浒传》译本中的习语翻译为例,分析了习语的各种汉译方法中关联理论的运用:以关联为原则,以交际为目的,重视认知语境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在关联理论的框架内,翻译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也应遵守关联原则.文化翻译应以最佳关联性为取向.充分考虑原文作者意图和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是使译文具有最佳关联性及文化翻译策略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7.
根据关联理论,语言交际是明示——推理行为,任何话语都是具有关联性的。作为一种认知语用理论,关联理论强调了语境效果及推理模式。翻译是一种涉及大脑机制的交际行为,是寻求最佳关联的认知——推理活动。因此,译者诠释原文的时候必须在分析选择语境翻译的过程中调整翻译策略,寻求原文与译文语篇和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8.
关联理论对翻译标准和翻译实践从全新的角度做出了合理的诠释。根据关联理论,翻译被看作是特殊形式的交际。本文以沙博理的《水浒传》译本中的习语翻译为例,分析了习语的各种汉译方法中关联理论的运用:以关联为原则,以交际为目的,重视认知语境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翻译是跨语际的交际活动。传统的交际观由于自身的局限不能很好地处理翻译过程中原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三元关系。而关联翻译理论则把翻译视为一个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合理地阐释了翻译过程中源语作者的意图、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和译者的翻译策略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语境是语用学的重要概念,在它的多种功能中,对翻译影响最大的是其制约功能。由于构成语境的因素是多样的,因此这些因素对翻译的制约作用也体现在翻译的不同层面。其中较为显著的是原语物理语境对原文文本语义的制约,译文读者认知语境对译者翻译策略的制约,及译入语社会语言语境对译文文本译语的制约等。充分认识语境的制约作用对于成功翻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语用学中的关联理论可以为跨语言、跨文化的翻译研究提供科学的语用学分析方法。关联理论认为人类语言交际是一个通过寻找关联进行明示——推理的过程,翻译活动是一项涉及原作者-译者-译文读者的双重交际。关联理论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对交际做了新的诠释,合理地解释了翻译过程和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2.
从英汉习语翻译看中西文化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习语是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是语言文化的结晶,概括人类文化经验的精髓。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习语。文章通过对习语与语言文化、英汉习语翻译的基本原则和翻译实例三个方面的阐述,说明英汉习语翻译中表现出的生存环境、习俗、宗教信仰、历史典故以及价值观与审美意识等方面中西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由于源语与目的语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变通”通常成为通往理想译文不可或缺的手段。文章从探讨变通的本质入手,进而分析了变通的理据以及变通的原则,认为翻译变通不可随意为之,必须基于语用推理,语用推理可以确保原文深层意义的延传。判断变通手段得体与否要依据使用该变通手段所产出的译文是否忠实准确,以及它所服务的读者对象是否乐于接受而定。  相似文献   

14.
对等性是翻译质量的一个根本方面,翻译质量评估中应从功能主义的角度考虑对等。翻译的主要任务是确立源语篇(ST)和目的语篇(TT)之间的对应,考虑源语篇作者的意图,同时产出的译文满足目的语读者的期待。相比于信息性语篇的翻译,文学翻译涉及多个因素,包含基于译者概念预设和文化预设的阐释,故应主要以原文与译文的语用及功能上的对等来评估文学翻译。  相似文献   

15.
译者处理文化信息时一般采用异化手段或归化手段。《儒林外史》英译本的译者在翻译其中的习语、礼仪习俗和思维方式等时尽量采取异化手段,辅以必要的归化手段,保留和传达了源语的文化信息,从而让译入语读者获取异域文化知识、领略原著之美,达到了传递文化信息这一翻译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6.
新闻译者在编译时通过语言层面的改动将原语新闻本土化,使之变为符合译文社会主流文化意识形态要求和译文读者认知期待的新闻。其中,互文性选择的编译改动是新闻译者用以实现译文对原文意识形态转换的最常用方式之一。译者通过扬内抑外的认知模式对原文中原有的不均衡权力关系进行干预,建构了具有译文特点的权力关系,使译文蕴含了具有译文特色的扬内抑外的意识形态内容。   相似文献   

17.
熟语包不包括惯用语和常用语 ,应该怎样给惯用语下定义 ,这些都是语言学家们多年遗留下来的难题。根据惯用语和常用语的特点 ,它们应该属于熟语的范畴 ,所以熟语应该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惯用语、常用语六种。关于惯用语的专著文章虽然不少 ,但是其定义或宽或窄 ,或避而不谈 ,绕着道走。惯用语是与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并列的 ,语法结构不同于通常的语言习惯 ,或整体意义不同于字面意义的熟语。常用语是语法搭配符合常规 ,字面意义和整体意义完全吻合的三字格熟语。它是语言学的术语 ,非口语中通常所说的经常用的语言。  相似文献   

18.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短语或短句。在习语翻译中,不仅要注重习语的表层表达形式,还要挖掘其深层的文化内涵。本文提出了四点习语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9.
习语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主要是由于历史、地理、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造成的。因为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信息,翻译时可采取直译、意译、直译兼意译、代换法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