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2.
齐梁时期的形神之辩主要是由范缜引起的。范缜以刀利之喻代薪火之喻,说明形质而神用,持神灭论。沈约、萧琛、曹思文持神不灭论,在与范缜的辩论中,先秦道家思想也是他们利用的既有思想资源。这次大辩论使佛教得到了传播,也为今天讨论形神关系留下了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3.
先秦诸子对语言问题的讨论有错综复杂、相互交错的流变--孔老发轫、墨子承上启下、惠施和公孙龙拓展、庄子深掘、荀子集成,还有其他诸子参与其中,使得名实之辩成为主流,表现为显性特征,言意关系从暗流、浮出到凸现,构成了先秦语言发展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4.
道家的理想社会是以母系氏族社会遗风为蓝本而构建成的,比儒家的更远古,其对礼起源时间的追溯,也就更加遥远,《鹖冠子》关于礼的起源时间追溯到了天地初立的泰上成鸠时期。与儒家的礼本于人情和本于历史说不同,道家认为礼产生于对人类各种欲望的节制,这与法家的看法相似,但其本质区别在于道家从对人性的破坏这一点出发,认为礼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堕落的标志,具有消极作用;而法家从现实功利性出发,认为礼的出现有效遏制了纷争,具有正面的、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形神问题是中国思想史上重要的问题之一,形神关系在不同时期的论争也显示了当时的理论水平。通过探究形神含义及其形神论争,关于形神关系的发展则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表现为"形神相即"和"形神相离"之争,第二阶段则体现为"形尽神灭"与"形尽神存"之争。通过考察形神论争的过程,在三个维度上进行了有益的反思,第一是对形神论证的反思,主要对比喻论证进行了反省;第二是对儒佛之间形神论辩进行了反省;第三是提出了形神问题的另一种处理方式,即以信仰的视角和理性的视角对待不同领域的形神问题。  相似文献   

6.
魏晋形神之辩的展开为自然与名教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陶渊明在与慧远的相互辩论中对此一思想作出了更进一步的推动.具体而言,陶渊明运用"形""影""神"的三元结构来论证形神关系,同时也恰当地处理了名教与自然的关系.然而,虽然陶渊明用一种超越性的自然观念来界定"神"的内涵,但他并没有更加清晰的说明形与神的关系问题.而这一思想的...  相似文献   

7.
道家顺天而化、道法自然的价值理想及其强调对自然“制、用、使、化”而达返璞归真的理论主张,对解决当代物欲膨胀、生态失衡的生存困惑不无裨益.儒家天人相通、修其天爵的人生诉求及其尽心知性、参赞化育的道德标杆,对找回早已失落的精神家园、重建价值理性支点、复归异化的人性本质,也特产生重要的精神启迪作用.总之,先秦儒道“内圣外王”之理性诉求、“生生不息”之人性光辉、“内在超越”之研究理路、“实事求是”之思维风格及“继绝开新”之终极关怀,必将以特有的非凡气度与民族情怀融入世界文化洪流中,经过特殊的现代化、世界化的文化洗礼和实践改造而积极发挥其鉴往知来、开拓创新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中国古代形神理论的发展源头进行追溯,可以认为早期道家的"器"与"道"关系论就是形神理论的源头;到了庄子,形神理论在哲学里已趋成熟,并开始了它向人的转化,至此,中国古代形神理论则已经完全形成。  相似文献   

9.
先秦道家对义利关系持超然的态度,试图超越世俗的义利,寻求一种永恒的价值标准,以实现个体存在的最高价值。从形式上看,这似乎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义利观,但就其内容实质而言,又确实蕴含着对义利关系的深刻见解,可以说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义利观。从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来看,先秦道家轻视个人的物质利益和生活享受,注重精神世界的追求与修养,含有推崇自然之义的因素,对于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无疑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一种特殊的思维视角。  相似文献   

10.
先秦道家天人之学的核心是天人归一、道法自然,提倡返朴归真。作为一种回归式的思维方式,道家天人之学在很大程度上只能说是一种内心体验,这一特点影响了其后中国的信古仿古传统。另一方面,道家的天人之学旨在拯救人类业已丧失的自然本性,对当时的社会来讲具有弥补与拯救伦理危机的地位与功能。先秦道家天人之学对现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借鉴意义,在秉承道法自然基本规律的同时,我们更应对其加以创新性阐释与发展,创建新时代的天人之学以挽救现代社会的伦理危机。  相似文献   

11.
先秦道家与西方个人主义思想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道家与西方个人主义在总体上都宣扬个体至上,但是其具体的构成因子,即个人主义的人生价值观,个人主义的前提和基础,以及个人主义的矛盾解决方式,却是大相异趣的.在中西方文化大背景下对两种个人主义进行比较,有助于我们对先秦道家的个人主义进行现代化改造,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2.
先秦道家遵循自然之“道”的宗旨在其生产观、消费观、分配观、赋税观等经济思想领域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使其经济思想富含大量的生态因子,这为身处生态困境的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13.
先秦道家对情礼关系的看法,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嬗变过程:以老庄为代表的早期道家,因为持人情美好论,所以认为礼破坏了人的真性情,情和礼是互相对立的,因之不遗余力地批判世俗之礼。而以稷下道家、〖XC鶡K.TIF,JZ〗冠子为代表的后期道家则认为人之情性并非天生完美,或者即使完美也容易为外物所破坏,因之主张以礼节情,基本肯定了礼对情的正面作用。由此嬗变可以见出后期道家对儒墨诸家思想的融合和因应社会现实变化而作出的调整。  相似文献   

14.
每一时代都有自己的理想人格,它体现一个时代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体现着做人的方向和人格的标准。在古代士人的人格建构中,道家思想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道家认定天道自然无为,把人从传统的天命论中解放出来,主张强调人性的自然性和真实性,把人的本质归于自然、素朴、无为和虚静。因此道家主张的是自然主义的理想人格。本文通过对先秦道家理想人格的建立依据及其实现路径的探讨,可以看出,先秦道家通过对理想人格的塑造,为社会制定了许多道德和政治规范,强化了人的道德良心,启发人的理性,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变成人的内在心理要求,从而达到整合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儒道两家对于生命的认识有着本质的差异。相对于儒家死亡本质观的道德色彩,道家的死亡本质观则更具自然性的特征。从这个角度看,道家的死亡本质观包含生死命定、生死一体、生死物化这样几层含义。  相似文献   

16.
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基础的现代物理学和先秦道家思想是建立在截然不同的认知途径基础上的两种知识体系,但是在世界观的层面上,它们却表现出了惊人的趋同性,这种趋同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超越常识;超越语言;物质生成观;时空观以及物质间存在的隐秘联系。“当代新道家”和人体科学研究可以看作是对这种趋同性的两种不同思路的反应。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考察先秦时期道家思想家老子、庄子的某些重要观点,揭示了道家"去奢崇俭"、"崇尚自然"和"道常无为"等消费思想的现实意义,并认为其对于当前构建"节约型社会"、科学发展现代生态经济和重新认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有着特殊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先秦道家的艺术人文观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审美观;具体的艺术样式;艺术境界寓于艺术人生。先秦道家的文化教育观主要表现为如下两个方面:主张身教或合规律的教育;无视经验教育,强调实践性教育。先秦道家的社会政治观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处理社会问题的基本准则;责任与形象相结合的处世态度;理想的社会政治模式。先秦道家的宇宙自然观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人类是宇宙自然的要素,各要素各有价值;人类应该向宇宙自然学习,最终达到天人合一;如果人类破坏大自然就会遭遇灾难。  相似文献   

19.
先秦道家并没有否认鬼神。老子从来就没有否认鬼神的存在和鬼神超越人的功能。列子不但明确区分了鬼神,在他的思想中还有一个完整严密的鬼神系统。庄子和列子相似,对于鬼和神,庄子基本不怀疑他们的存在,并且多次明言鬼神的存在。庄子在其书中又塑造了一系列的神人、至人、真人形象,庄子应该是相信这些神人的存在的。除了列子和庄子外,先秦道家的其他人物也相信鬼神的存在和鬼神超越人的力量。  相似文献   

20.
先秦道家并没有否认鬼神。老子从来就没有否认鬼神的存在和鬼神超越人的功能。列子不但明确区分了鬼神,在他的思想中还有一个完整严密的鬼神系统。庄子和列子相似,对于鬼和神,庄子基本不怀疑他们的存在,并且多次明言鬼神的存在。庄子在其书中又塑造了一系列的神人、至人、真人形象,庄子应该是相信这些神人的存在的。除了列子和庄子外,先秦道家的其他人物也相信鬼神的存在和鬼神超越人的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