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科学技术与形而上学都是由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 ,但长期以来 ,它们却以对立的形式存在着。转变形而上学的价值取向 ,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从对立走向融合 ,既是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大势所趋 ,也是形而上学继续存在的理由和使命。这种转变任重而道远 ,与高扬主体性的启蒙哲学相比 ,多了一层悲壮色彩 ,更需要博大的胸怀 ,开阔的视野  相似文献   

2.
现代主义范式强调的形而上学二元对立、理性主义、线性、静态平衡等理念和思维方式是导致传统课堂教学问题的重要原因,而后现代主义尽管为我们反思传统课堂教学提供了视角,但其自身也存在诸多缺陷。从学理角度分析,重构课堂教学需要超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思维范式,需要超越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的教学模式,需要超越线性与非线性、平衡与非平衡的教学状态。  相似文献   

3.
一般说来,我们总是看到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的直接对立,但是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之间更根本的关系却是:相对主义分享绝对主义的形而上学预设——主客相分以及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因此,相对主义也是一种形而上学。二者之间的不同在于绝对主义是形而上学的积极发展,是形而上学的正统;而相对主义是形而上学的消极发展,是形而上学的自我否定。  相似文献   

4.
形而上学是一种同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多年来,我们对形而上学这种世界观和方法沦总是采取批判的态度。然而,形而上学的产生、发展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告诉我们,只对它进行简单地否定是不够的,应该和对待其他思想观点一样,给予认真地科学地分析。本文想就此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道德终极价值是道德价值得以存在的形上依据,任何道德哲学最终都以某种终极价值为依归。西方道德哲学寻求道德终极价值的历程,大体上经历了由古希腊到中世纪神的外在权威向近代启蒙道德哲学人的内在权威转变的摧毁与重构、由近代有权威的绝对主义向现代无权威的相对主义转变的否弃与重构,再到当代由克服道德相对主义向规范伦理学的复归与重构,以及克服本体论和主体形而上学的价值观之后的弘扬生命的体验和感悟的趋向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6.
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根本对立的宇宙观和方法论。近几年的道德理论研究,取得了可喜成绩,也存在不少问题。道德理论研究中形而上学观点的存在和泛滥,就是突出表现。本文拟从常见的事例中讲一点对此问题的意见,以引起同仁们的关注。一、清除道德遗产批判继承上的形而上学。从人类道德发展进程看,社会主义道德是人类道德发展的崭新形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批判继承道德史上的优秀的道德遗  相似文献   

7.
辩证法是普遍的。它存在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领域,存在于人类认识的过程,存在于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之中。人类对辩证法的认识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是随着人类的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对辩证法认识的历史也就是科学的辩证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它们的对立不是绝对的,而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法不知道什么绝对分明的和固定不变的界限”。一、马克思  相似文献   

8.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形而上学问题,国内学者目前有三种看法:一是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没有形而上学,它只提供科学的方法论,以批判与改造现实;二是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研究形而上学,从辩证法的存在根据与反对形而上学的后果考虑,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离不开对形而上学问题的关注;三是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形而上学,从实践哲学的角度肯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仍具有形而上学性质。这些研究尚存在轻视康德的形而上学革命、缺乏对相关历史进程的系统分析等突出问题。应当以这些问题为当前研究的重点,针对中国当前的社会建设寻找理论与现实的有效结合点。  相似文献   

9.
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在西方美学发展过程中的对立与互补,渗透到各个学派的思想探索之中。在20世纪的上半期,美学已经发生了从心灵到形式的演变。无论是精神分析、格式塔,还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都将心灵的形式作为探索的主题。这是从19世纪的彼在的形而上学模式,到生命此在的形而上学模式的转变,为后半期美学的形而上学的消解开了先河  相似文献   

10.
超越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普特南哲学的终极命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超越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的对立是普特南哲学的内在追求。普特南在追求这一目标的过程中 ,经历了两次重大的思想转变 ,即由科学实在论向内在实在论转变 ,再由内在实在论向自然实在论转变。每一次转变都是向生活实践的进一步皈依。内在实在论由于尚未真正摆脱形而上学实在论的思维方式 ,故显出自身学理上的不融贯。而自然实在论在生活实践的层面上纠正了传统二元式的思维方式 ,坚持了实在论的追求而又抛弃了实在论的形而上学的包袱 ,在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之间寻得了一条中间道路  相似文献   

11.
哥白尼-牛顿时期的自然科学状况和18世纪的唯物主义哲学状况告诉我们:自然科学要真正成为正确哲学的基础,必须反对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社会因素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唯心主义是形而上学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由于科学主义盛行 ,现在世界上存在着广泛的贬低哲学存在价值的反“形而上学”潮流。在我国表现更甚 ,将“形而上学”看做是与“辩证法”对立的认识路线而采取断然否定的态度 ,其结果阻碍了我国社会文化从传统到现代的有序、平稳过渡和转型 ,造成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远远落后于经济的建设和发展的不良局面。实际上 ,“形而上学”对事物本质的形上探索 ,正是哲学的重要任务和份内工作。人类离不开信仰 ,而要科学地信仰就离不开“形而上学”。目前 ,对“形而上学”的彰显至少具有两方面的意义 :一是填补传统文化形上关怀缺失的真空进而为文化重建奠基 ;二是弥补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的缺陷 ,孕育和养成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江泽民同志“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讲话 ,可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而纠正以往对“形而上学”的偏颇认识 ,才能使我们对哲学有更深和更全面的理解 ,进而发挥哲学在文化建设过程中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的全部学说中,科学和历史交流如绩,铸就唯物史观之“轩辕”。当马克思概括唯物史观中的科学结论时,他总是将其转换为历史对象来处理;当马克思建构人类社会的历史观念时,他总是将其转换为科学对象来把握。科学和历史是马克思架构唯物史观的两条主线,然而,二者在旧的形而上学那里并不相容。知性思维的成果是科学,科学所能得到的确定性结论是永恒的,处在时间之外,根本拒绝真正意义上的历史;而历史,因其在时间中展开,打破了传统形而上学的禁忌。传统形而上学只能发现科学,而不能发现历史——历史是人的生存本身。马克思开启了一种新的真理观,这种真理已经不再是形而上学抽象概念意义上的真理,而是具体的现实在历史中的展开。因而,唯物史观成了科学和历史相统一的人类历史科学。  相似文献   

14.
形而上学的价值论底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三个方面对形而上学的价值论底蕴进行了分析:形而上学的发端是出于对人类生存状况的深切关注;形而上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偏离了其价值论轨道而表现出了浓厚的知识论倾向,逻各斯(理性或上帝)成了万物的最终尺度,人不再是“是其所应是”的价值性存在;作为价值论的形而上学,不是一种有特殊对象领域的哲学部门,它本质上是一种人生哲学和幸福哲学。  相似文献   

15.
对杜威的哲学概念进行探讨,旨在揭示其中所蕴含的生存论特质。对于杜威来说,哲学是对批判的批判,而非探寻真理的活动。哲学具有价值、理智与形而上学三个根本性的维度,每一维度都与生存相关联。哲学植根于生活中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并存的存在之中,以由偶然性所引起的问题为起点,是一种理智的生存方式。杜威对于哲学与文学的关系的思考,有助于理解理智在其哲学概念中的重要性。这一哲学概念体现了杜威所实现的哲学变革的途径及其整个哲学的理智实践的旨趣。  相似文献   

16.
科技发展的伦理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技术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它不仅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福祉,也让人类的持续发展面临困境。要消除科技发展对生态环境和人类自身的负面影响,必须变革指导科技发展的伦理观念。弱式人类中心论的生态觉悟既着眼于人类的主体地位,又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的群己关系和代际关系,为科技发展合理的伦理依据。  相似文献   

17.
海德格尔认为,现代科学建立在对世界的前科学、前理论的先验的筹划的基础上。自笛卡儿以来的西方近、现代形而上学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存在者整体分裂为主体与客体,人作为主体,成为存在者的尺度与中心,客体通过与主体的关联而存在,正是这种对世界的先验筹划构成了现代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并使之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8.
经验事实告诉我们,自然科学以及由其产生的现代技术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有人以为科技是当代世界的绝对主宰,由此哲学尤其是哲学中的"形而上学"遂被视为过时或甚至根本无意义.然而,纵观哲学史,我们会发现,"形而上学"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在现代世界仍然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大力呼唤"形而上学"及其信念,是中国现代化建设这一现实国情的深层要求.  相似文献   

19.
科学技术与人的发展作为生态文化研究的焦点问题备受世人关注。科学技术作为人类利用自然资源来为自身造福的手段,它必须从根本上与人的发展相一致。这就要求科学技术必须符合人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存在,一方面,科学技术要通过提高人对自然以及自身的认识来促进人的发展;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又要通过对自然与人性的保护和优化来促进人的发展,如此,科学技术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其自身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由"天命"而"果报"的传统思想所构筑的道德敬畏心态的形而上学,不仅对传统仕者的官德立品提供了内在动力,而且还展现了由"神道"而"设教"再到道德"说教"的"达人"之路。其于情感呈奉中所呈现出的审美旨趣、荣辱意识和道德用意,不仅启示我们要在社会发展定数的不可控中,于自身生存有限性的高度警觉里,将这种对于生存的敬畏演变成对于道德荣辱本身的敬畏和自觉,并由此转化为人类自身的道德救赎行动;而且其由"神道"到"人道"的重心演变,更引导我们在其价值的现代化转化中,要以对"形而下"世界的更多关照去实现其"形而上"的神圣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