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对郫县话入声字韵母系统的解析,一方面用实际例证来阐明前贤“入声非声”的科学论断;另一方面,对有学者认为“一切方言都不存在‘保留入声调’的问题”提出异议。    相似文献   

2.
黄季刚先生是我国近代语言文字学的一位大师。他和他的老师章太炎齐名,被称为章黄。他们在汉语声韵学、训诂学、文字学等方面,都有极深的造诣,并能融会贯通,妙达神旨;其所成就,远远超过清代戴、段、钱、王诸人,为当代学者所推崇。季刚先生不轻易著书,死后,他的弟子们编印他的著作,只有《说文略说》、《尔雅略说》、《声韵略说》、《音略》等十九种,合名为《黄季刚先生遗著》。一九六四年,中华书局重印此书,改称《黄侃论学杂著》(下省  相似文献   

3.
黄季刚先生是我国近代语言文字学的一位大师。他和他的老师章太炎齐名,被称为章黄。他们在汉语声韵学、训诂学、文字学等方面,都有极深的造诣,并能融会贯通,妙达神旨;其所成就,远远超过清代戴、段、钱、王诸人,为当代学者所推崇。季刚先生不轻易著书,死后,他的弟子们编印他的著作,只有《说文略说》、《尔雅略说》、《声韵略说》、《音略》等十  相似文献   

4.
本文概述人声调不是独立调位的基础上.采纳汉语人声韵从上古至于今日一直朝着转阴的方向演变的观点,论证与之同步,人声韵音节声词逐步地靠拢处于同一调位中的其他变体,并最终与之达到一致。文章广泛征引方言材料,阐明入声韵音节声凋演变属“变体趋同”,意在为“入声非声说”做出理论和事实的补充。  相似文献   

5.
写作古体诗词难以回避的一关是入声字。入声字之难用,难在今天的普通话发音已不再使用。好在我们山西这块土地是个“入声字岛”,除运城地区外,其余地区讲话都还保留着大量的入声发音。比如“一、七、八、十”这些数字,若以普通话读都是平声,“一、七、八”是阴平,“十”是阳平;但如果用太原或长治的土话读,就都是入声发音。入声字在古体诗词中属于仄声,那么在具体运用时,就不能再作平声字去用了。比如毛泽东的词句,“一枕黄粱再现”,就是把“一”作为仄声来用;李煜的名句“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一”也同样是仄声。如果按今天的普通…  相似文献   

6.
<正> 入声是舒声之外的一种调类。入声在古代是普遍存在的。六朝人沈约开始提出平、上、去、入四声之说。“入声”这一名词沿用至今。古代的入声确切是什么样子我们不得而知。前人只留下了一些文字描述。唐释处忠在他的《元和韵谱》中说:“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明释真空《玉钥匙门法歌诀》里说:“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清代音韵  相似文献   

7.
把平仄应用于诗歌中,早在格律谨严的近体诗形成以前就开始了,只是近体诗的平仄格式更加严格,更趋于固定罢了。古代诗人把中古汉语的四声分为平仄两类,平仄就成了汉字的不同声调在诗词格律中的专用名称。平,指的是中古汉语的平声(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和阳平两类);仄,是不平的意思,包括中古汉语的上、去、入三个声调。中古诗人把平仄作为构成声律的对立要素,通过平与仄的有规律的交替出现获得抑  相似文献   

8.
关于淮南方言的归属,历年来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争议就在于淮南方言当属江淮官话还是中原官话,焦点是淮南方言中有无入声字。认为存在入声字的学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淮南方言中有入声调;而时过六十年后,有学者认为淮南方言中没有入声字,当属江淮官话。事实上,在方言的研究过程中,既要重视共时研究,也要重视历时研究,因为方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为避免方言研究中出现争议,最直接的方式是全面而深入的保存下方言资料。  相似文献   

9.
闽南方言白读系统的层次性,已受到学者的关注。其白读音的发展并非一个孤立的现象,若能考虑到与文读系统的联系,以及整个汉语方言的源流关系,那么就能够找出更深层次的原因。通过对阳声与入声韵摄的梳理,可以发现闽南方言阳声与入声韵尾的脱落具有相当的同步性,无论是脱落演变的方向、最后保留或形成的主元音,阳声与入声韵尾的演变基本一致。并且参照汉语其他方言,类似的韵尾脱落同样都主要发生在咸、山、宕、江、梗五摄,而深、臻、曾、通四摄则较少或基本没有。于是即上溯到汉语方言的源头,去寻找可能存在的原因,也由此提出一个全新的观点,即闽南语韵尾脱落与主元音发音时舌面的高低相关,从而避免推测原因时缺乏可靠证据的弊端,以及能够在汉语方言的源流关系上给出较为全面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放过异彩,是有宋一代的文学主流。宋代以后词的形式虽由主流退为余波,但各代文人仍继有制作,直至现在依然是一些文人用以记录生活发抒观感的  相似文献   

11.
将现代吴、闽方言的阳声/入声韵与中古音进行历时比较,分析现代吴、闽方言阳声/入声韵与中古非阳声/非入声韵的衍化问题。现代汉语阳声韵与中古非阳声韵的衍化主要有三种类型:其一,部分中古阳声韵在现代吴、闽方言中读作阴声韵;其二,部分中古阴声韵在现代吴、闽方言中读作阳声韵;其三,部分中古阴声韵在现代吴、闽方言中读作鼻化韵。现代汉语入声韵与中古非入声韵的衍化主要有两种典型情况:入声舒化和舒声促变。  相似文献   

12.
许多北方同志都希望能够辨识古代入声字。这大致有两个原因:(1)人们在学习、欣赏古代韵文(比如唐诗宋词)的时候,假如能够辨识古代入声字,就可以比较容易地领略它所特有的优美隽永的声律。(2)古代入声字是现代汉语各方言调类差异字的主要来源,比如“桌、出、哭、逼”四字,北  相似文献   

13.
章炳麟继承段玉裁古声调理论,认为"平上韵无去入,去入韵亦无平上",将其古韵二十三部分作平声韵与去入韵两类。因古无去声,为段氏所证,则直接启发黄侃"古无上声"说,认为只有平入二声。入声韵与入声调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有复杂的渊源关系,章、黄的"平入声"实质内涵是平声包括阴声韵、阳声韵,入声是指入声韵,他们均使用声调术语说明韵部收尾音特征。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确山县的方言中存在几种特殊的声韵拼合现象 ,它们大多数与古入声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如 :有复韵母yo ,见组声母能与齐齿呼韵母ie相拼等。把这些现象与《钜宋广韵》和《中原音韵》进行对比分析 ,可找出部分古入声字在该方言中的转化规律  相似文献   

15.
正确地辨识中古入声字对于古代汉语学习及方言调查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入声字已消失的鲁西人来说,可以利用鲁西方言与北京话的比较,利用北京话声韵调的特点以及形声字声符等办法辨识古入声字。从鲁西人学习普通话的角度看,尚需记忆一些古代入声字,这又可以利用背诵押入声韵的古代诗词的办法来解决。  相似文献   

16.
入声曾经是汉语中的普遍现象,但在今天,它只存在于某些南方方言和个别北方方言之中。识别入声字对于赏析、习作古代诗词,对于学习音韵学,学习日、朝、越语,对于语文教学和古籍整理,仍有一定的意义。利用东北方音和普通话字音的差别帮助判断入声字,是一个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中外学者有关汉藏语同源词研究的资料中 ,综合精选出鼻音、流音声母关系字 65对 ,对其语音、语义的对应关系进行分析 ,为论证它们之间的同源关系提供更充分的论据  相似文献   

18.
古入声字在现代汉语各大方言中的分化情况异常复杂,湘语的入声是所谓的"假入声",古入声字在湘语中的发展演变有着显著的特点.从湘语区选取了47个方言点,对今湘语入声的具体调值、调类情况,以及古入声字在今湘语中的分化做了一番探索性的调查研究,认为湘语的古入声字有三种分化形式:坚守型、中间型、四散型,并且以声母的清浊、古韵摄和今元音的长短为演变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安徽省寿县方言属中原官话,但古入声字在今寿县方言的归类并不与中原官话的分派规律一致,而呈现出自己的特点.文章列出了寿县方言的声韵调系统,指出了入声字的特殊分派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20.
古汉语发展为现代汉语,官话人声的消失是其声调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官话人声的发展、演变进程中,人声的发展一方面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共同语的逐渐普及,其发展演变的趋势又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即越来越接近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官话人声发展中的上述规律,在重庆方言的发展演变中有其独特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