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观”一词,在1800年前后,曾由德国的罗曼蒂克,作为区别于单纯考察客体的综合世界图景,而在主观上、思想上认识世界的意义上开始使用过。修拉埃尔马赫尔从字面上把它理解为“对世界的直观”,而对世界的直观和感情被他看作为宗教的本质。谢林则写道:“我们的世界观是由我们根本的界限性规定的。”这样,世界观在当初带有很主观的意思。(参阅:G·克劳斯、M·布尔编《哲学辞典》,1964年德文版,第599页)以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 相似文献
2.
陈占安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5(4):1-7
如今,“与时俱进”已经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一个词。但是,对于这个词的由来和使用的情况,不少人至今还是不明白,或者叫不很明白。作为一种严谨的史料考证和学术研究,对于这个问题也应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而不能取随意性的做法和说法。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我们伟大祖国的简称。这一专称出现于何时,其含义的演变过程如何,至今在学术上还论说不一,实有进一步考述之必要。 现在史学界对此大都采用于省吾和范文澜同志的说法:“中国这一专称起源于武王时期”,狭义的中国指京师,广义的中国指全中国而言。或“秦以前,华夏族称它的祖国为中国;秦以后,中国扩大为当时国境内各族所共称的祖国。近年一些同志又提出,中国这一专称起源于商代,甚至更早的夏代。蒋至静同志的文章说:“自夏以来,少数民族称中原王朝为中国”。或认为:“在夏朝,‘中国’就是指夏朝的‘王畿’指夏王朝。”“在周人的观念里,他们居住的地方为‘西土’原夏朝和商朝的王畿为‘中土’或称‘土中’,再往东则称之为‘东土’”。这些提法,都还是值得研究的。 相似文献
4.
西套阿拉善蒙古族的由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套之名,由其位于河套之西而来。“贺兰山厄鲁特者,俗称阿拉山蒙古也,阿拉山即贺兰山亦名阿兰善山,皆语音之转,地在河套以西。”(《圣武记》卷三) 西套蒙古族,原属新疆乌鲁木齐的和硕特和青海和硕特部落。“游牧河西套,称西套厄鲁特。” 西套额鲁特,其“始视为元太祖弟哈布图哈萨尔,七传至阿克萨噶勒泰”(《清史稿》藩部五)。元时为斡亦刺,后发展为明代瓦刺,清代的厄鲁特或卫拉特。明末,瓦刺分四大部:和硕特部,准噶尔部、杜尔伯特和土尔扈特部,“号四卫拉特,统称额鲁特”(《西域图志》卷首一)。四部之间虽“分牧而据”“部自为长”,却“以伊犁为会宗地”结成松散的部落联盟,设有盟主,以调解四大部之间的纠纷。从十六世纪末到十七世纪中期,担任盟主的是和硕特部首领拜巴噶斯。 十七世纪初期,游牧于伊犁地区的准噶尔部逐渐强大起来,不断向邻近部落发动掠夺战争,迫使土尔扈特部首领和鄂尔勒克率领五万余帐,离开塔尔巴哈台,于1630年左右逐步移 相似文献
5.
6.
7.
8.
“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是怎么提出来的?它包括什么内容?在使用过程中其含义发生过什么变化?弄清楚这些问题,对于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正确认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有必要对这一术语作些考证。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公开发表的著作看,他们从未使用过“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他们用“现代唯物主义”或“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等术语来称呼自己的哲学。最早使用“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的是普列汉诺夫。他把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辩证唯物主义”。1891年,他在《黑格尔逝世六十周年》的论文中,就使用了“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他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以及十八世纪法国唯物 相似文献
9.
在著名的蒙古历史文献《卫拉特法典》中,有一项特别的惩处规定:罚一个别尔克或以一个别尔克为首罚若干牲畜.我粗略的统计了一遍,大约在十五个条款中出现了二十三次.“别尔克”究竟何意?国内外学者不得其解,故译为“贵重品”、“珍宝”、“财宝”“困难物”,一直延用至今,得不到纠正,影响了对《卫拉特法典》的深入研究.其实,“别尔克”一词有着特定的含义:它是牛、羊(分山羊、绵羊)、马、驼五种牲畜的统称.“别尔克(berhe)”一词在蒙语中有困难、艰苦、困苦、险阻等等多种含义,但作为法律名词出现,则是起源于古代蒙古族儿童的羊拐游戏.羊踝骨分四面,宽凸面汉语叫 相似文献
10.
11.
12.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能否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这个问题的讨论,涉及到怎样理解“决定”的涵义问题。列宁指出:“如果进行争论,就要确切地阐明各个概念。”(《列宁全集》第32卷第34页) “决定”一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里是用来表述哲学基本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对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即说明二者谁居于决定作用的地位,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所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物质决定意识这个命题中的“决定”,是赋予了严格确定的涵义的。(一)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3.
试释“霍尔”一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努木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7,(1)
“霍尔”(Hor)是藏文古籍中时常出现的民族称谓。汉籍中被译为“霍尔”、“霍耳”、“互人”、“胡”等。任乃强先生在《西藏的游牧部落》一文中提出:Hor恰是汉语胡字元音①。苏职的学者罗列赫也持同样的看法。他说:“西藏的‘伏尔’(Hor)一词就是汉文‘胡’的直接音译。 相似文献
14.
对“知识分子”一词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有“分子”类词语都含有对立的词义色彩 ,“知识分子”也不例外。古典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与当今的知识群体是不同的群类。“知识分子”一词在今天的中国无论其概念所指还是词义色彩都已不能准确指称“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劳动的人”这个社会群类。建议在官方场合、正式场合最好避免使用“知识分子”一词 ,改用“知识 (界 )人士 /知识群体”。 相似文献
15.
<正> 近年来,对民族概念的讨论日趋热烈。其中关于“部族”一词,也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意见。有些同志认为,把斯大林著作中的HapoⅡHocTL译为“部族”是不科学的;有些同志则认为,把HapoⅡHocyb译为“部族”是正确。这便提出了关于“部族”的涵义问题。为了对这个问题有所了解,我们曾对“部族”一词在古今汉文书籍中使用的情况作了一点调查,搜集到一些材料,现在把它整理出来,提供同志们研究时参考。 相似文献
16.
17.
近读我国出版的一些美学论著,发现其中关于“美学”一词的德语写法很不统一,似有舛误。朱光潜所著《西方美学史》写道:“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在1750年才把它看作一门独立的科学,给它命名为“埃斯特惕克(Aesthetik)”(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6月版,第3页)(着重号系引者加,下同)。 相似文献
18.
肇源历史上曾是辽金腹地,先后有十多个少数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现有3个蒙古族乡,13个蒙古族村屯。从部分蒙古族乡的村屯名称由来的调查中,可以深入了解蒙古族的民俗文化沿革,这对当地的地名史研究将提供丰富翔实的资料。 相似文献
19.
从17世纪以来,黑龙江的别名“阿穆尔”已被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所采用。但对其由来,国内外学者至今尚未搞清。主要有五种说法:俄国学者史禄国认为,“阿穆尔”是达斡尔语“卡拉穆尔”的转音;俄国人马克认为,“阿穆尔”来自黑龙江的另外一种地方名称“玛穆”,是俄罗斯人发音变样的结果;苏联学者达斡尔斯基认为俄国科学院院士菲舍尔的见解比较真实,即通古斯人、基里亚克人称黑龙江为“阿玛尔”,“阿穆尔”来自“阿玛尔”;吉林师范大学历史系编写的《沙俄侵华史简编》干脆认定“俄国人把黑龙江叫阿穆尔”;王鹏林在其《“阿穆尔”的由来》一文中写道:“达斡尔人对黑龙江的称谓有两种:卡拉穆尔和阿穆尔。前一名称是在历史上按照“黑水”的含义译而形成的传统称呼,后一名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