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吴越文化传播于黄河流域的说明卫聚贤《东方杂志》三十四卷十期1937犯5绍)与卫聚贤论吴越文化书吕思勉《江苏研究》三卷五、六期1937年6月。(3)吴越史地研究会卫聚贤《江苏研究》二卷七、八期1936年8月。(。中国开化于东方考蒙文通《中央天学半月刊》一卷三期1929年11月。(勃吴越故城志褚绍唐《说文月刊》一卷1943年11月。(6)古会稽考张公量《禹贡》一卷七期1934年6月。(7)古代越族的文化罗香林《江苏研究》三卷五、六期193,7年6月。(8)吴越民族文身谈陆树柏《江苏研究》三卷五、六期1937年6月。(,关越释名注聚贤长说文月刊》一卷1943年n…  相似文献   

2.
(1)中国文化起源于东南发达于西北的探讨卫聚贤《东方杂志》三十四卷七期1937年4月。(2)股人自江浙迁徒于河南卫聚贤《江苏研究》三卷五、六期1937年6月。(3)中国古文化由东南传播于黄河流域卫聚贤《江苏研究》三卷五、六期1937年6月。(4)古越民族卫聚贤《进展》一卷二、三期1931年10月。(5)古代越族考上篇罗香林《文史学研究所月刊》一卷二期1933年2月。(6)越族源出于夏民族罗香林《青年中国际刊》一卷三期1940年4月。(7)楚民族源于东方考胡厚宣《史学论丛》—期1934年7月。(8)越之姓吕思勉《江苏研究》三卷五、六期1937年6月。(9)仲雍之国(释吴) 何天行《江苏研究》卷五、六期1937年6月。(10)说是柳诒片《史学与地学》二期1927年7月。  相似文献   

3.
(1) 略论吴王夫差——读史随笔吕式毅《安徽日报》1962年3月31日。(2) 卧薪尝胆的故事吴晗《光明日报》1961年1月11日。(3) 从卧薪尝胆谈到历史剧创作的几个问题张家驹《上海戏剧》1961年第3期。(4) 关于历史和历史剧——从“卧薪尝胆”的许多不同剧本说起茅盾《文学评论》1961年第5—6期。(5) “卧薪”别解舆薪《文史》第三辑1963年。(6) 发奋图强——读吴、越斗争历史札记索夫《求是》1961年第6期。  相似文献   

4.
1990年8月21日至24日,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了首届国际百越文化学术讨论会。来自亚、美、欧三大洲的一百多位代表出席了这次盛会。大会共收到论文和论著84篇(本),它标志着百越文化史研究的新高峰。为及时反映这次会议的学术成果,本刊特增加大量幅推出“国际百越文化学术讨论会专辑”,选登部分论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顾颉刚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奠基者。早在二十年代初,他在考订古代史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形成了“古史辨”学派,为国内外学术界所瞩目。由顾颉刚先生的助手、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王煦华辑录整理的《苏州史志笔记》,集中反映了顾颉刚先生对吴越地区历史、经济、城坊、山川、园林、古迹、方言、歌谣、风俗、民间传说、地方文献等方面的研究成就和独特见解。它的出版,有助于吴越文化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6.
春秋时期崛起于长江三角洲的句吴、於越文化(本文简称为“吴越文化”),是我国上古时代南方越族文化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从河姆渡文化时代到秦汉一统近五千年的漫长岁月里,古代越族在相对独立地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文化特征。古越文化与长江中游的荆楚文化、黄河流域的华夏文化交相辉映,共同形成灿烂伟大的中国上古文明。本文拟略述吴越文化的概貌,由此而窥见古越文化区别于荆楚、华夏文化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7.
1990年8月21日至24日,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了首届国际百越文化学术讨论会。来自亚、美、欧三大洲的一百多位代表出席了这次盛会。大会共收到论文和论著84篇(本),它标志着百越文化史研究的新高峰。为及时反映这次会议的学术成果,本刊特增加大量幅推出“国际百越文化学术讨论会专辑”,选登部分论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吴越文化的研究自本世纪三十年代以来,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纵观半个世纪以来的吴越文化研究,取得了哪些成绩,有什么特点,当前应注意哪些问题,怎样推进吴越文化研究向纵深发展,本文拟作粗浅的综述和评价,以期对吴越文化的深入研究有所借鉴。一、五十年来吴越文化研究的成就位于长江下游的吴、越两个民族,在我国的远古时期,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它与长江上游的巴蜀文化、长江中游的荆楚文化交相辉映,使长江流域成为我们中华民族远古文明的又一摇篮。早在三十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浙江省群众艺术馆、慈溪市桥头镇人民政府等联合主办的“中国吴越文化民间艺术研讨会”,1993年6月24日至27日在“杨梅之乡”慈溪市举行,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领导、专家共约60余人,大会共收到论文(著)80余种,并就吴越文化民间艺术研究的诸多问题展开了热烈的研讨,会议期间,代表们还考察了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上林湖越密遗址、河姆渡文化博物馆。这次会议的特点之一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慈溪市桥头镇的领导充分理解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关系,力求通过这一次研讨会来进一步理清桥头的发展思路、提高知名度,以吸引各界前来经贸洽谈、旅游观光。会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吴越文化?对此,目前学术界说法不一,尚无定论。本文所说的吴越文化,是指江浙一带或太湖流域意识形态上的文化,它包括政治、经济、社会风俗、语言、工艺美术、建筑等等方面的内容而偏重于文学。如果我们用当代意识来观照文化历史现象,吴越文化与构成中华民族文化总体的其他各分支文化具有不同的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具有社会功利性。综观吴越文化发展的轨迹,在政治、经济,风尚习俗以及园林美术诸方面,功利性都比较明显。宋室南迁以后,吴越文化的发祥地成了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中心,加之土地肥沃、气侯四季分明,极适宜自然经济的发展。北宋以后,太湖流域的蚕桑产量在全国已名列前茅;而蚕桑的发展和兴旺,又带来极大的功利效应,成为贡品,也带来工艺美术的兴旺。丝织品上各种色彩图案,如龙凤呈  相似文献   

11.
楚与吴越文化异同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年8月21日至24日,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了首届国际百越文化学术讨论会。来自亚、美、欧三大洲的一百多位代表出席了这次盛会。大会共收到论文和论著84篇(本),它标志着百越文化史研究的新高峰。为及时反映这次会议的学术成果,本刊特增加大量幅推出“国际百越文化学术讨论会专辑”,选登部分论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吴越文化对台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台湾与大陆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影响深远。然而在以往,由于台湾地区的史前考古近于空白、大陆的考古发现也十分缺乏,许多东西方的学者便依据:(一)台湾土著现在能使用的语言,是属于马来—波利尼西安语族(Malayo—Polynesian)的印度尼西安(Tndoneian)或通称马来语系;(二)台湾土著也保留了不少印度尼西安古文化的特征,如断发、凿齿、卉服、猎头、鸟占、灵魂崇拜等;(三)从原有的种族观点看,台湾土著诸族是属古蒙古人种(Paleo—Mongolian)中的原马来人(Proto—Malay);断言,台湾土著来自马来群  相似文献   

13.
14.
论五代吴越时期的浙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封建帝国的鼎盛气象已全然消失,政治污浊、社会凋敝,藩镇割据,战乱频仍。唐未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又给了它以毁灭性的打击,从此分崩离析,走向灭亡,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局面。由于这一局面仍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因此整个中国仍未摆脱干戈扰攘、四方鼎沸的梦魇。当时有童谣曰:“八月无霜寒草青,将军骑马出空城,汉家天子西巡狩,犹向江东更索兵。”悲凉凄怆,实目不忍睹。从此,中国文化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缓慢而黑暗的时期。但就在中国大部蒙受着兵燹的惨烈破坏之时,钱塘两岸却亮起了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两浙在吴越国王钱?及其几任继位者的统治之下,保境安民,晏然无事,成为当时唯一能与民生息的乐土。宋人赵忭有诗曰:“时维五纪乱何如,史册闲观亦皱眉。是地却逢钱节度,民间无事看花嬉”。钱氏领土十四州,包括今天浙江的全部及苏南和闽北一带,有国七十二年  相似文献   

15.
马义  丁铭 《今日辽宁》2007,(1):53-55
大河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纽带。前些年,人们把目光聚焦在中国改革开放前沿地带长江、珠江等流域。而今,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人们开始关注东北地区南部第一大河——辽河。辽河,是滋养东北、辽宁万物的生命河,是哺育东北、辽宁地区人民的母亲河,也是承载人们美好未来命运的希望之河。她宛若一条卧在东北、辽宁大地上的巨龙,全长1345公里,流域面积21.96万平方公里,位列中国七大江河之中。中国传统史学观点一向认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但随着近年来辽河流域一批重要考古发现,专家们得到十分有益的启示: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比传统的中华文明史还早1000多年。这也就是说,中华民族的文明起源是多元的,辽河流域也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辽河流域东临大海,南接燕山,西邻草原,北至松嫩平原,是中国惟一的渔猎经济、农业经济、游牧经济的交汇地带。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这里又成为中国惟一的振兴东北和西部开发碰撞地带。这样一个在中国文明史和区域经济上有着特殊地位和作用的地区,其历史和现状一直鲜为外界所了解。新华社记者马义、丁铭从辽河源头到入海口,对其生态、文化、经济、风情进行了全面考察,将所见所闻撰写成《我从龙河走来》一书。我们将从本期开始选载书中部分章节,供热爱辽河、关注辽河的读者们研读。  相似文献   

16.
楚平先生惠鉴:1986年秋十月访问杭州三、四日,未缘识荆,为憾。日昨接奉大著《吴越文化新探》,竟一昼夜披阅一通,诚近年来读书一大快事。尊著视野辽阔,想像丰富,语言工具、古籍及考古诸种资料配合允当,立论新颖而无主观偏宕之弊,开辟古史新领域,厥功甚伟,自不待言。棣1989年十月自芝加哥大学正式退休,事前已接受鄂宛加州大学之聘无限期访问。年来课余从事传统中  相似文献   

17.
1985年前后,与文化寻根相呼应,地域文化小说迅速在当代文坛崛起,形成了一股颇为浩大的创作潮流。特别是其中的“吴越文化”小说,以其独特的文化意蕴和崭新的审美观照,给新时期文学增添了神奇而迷人的光彩。而且这股“吴越文化”之潮至今仍在奔流不息,不断丰富和发展着“吴越文化”的内蕴,并融汇进弘扬民族文化的主潮之中,充分反映了“吴越文化”小说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Going Out of Lifes Adversity: AStudy of Human Capital Failureof Laid-off Workers in Their Re-employmentLi Peilin, Research Fellow, Institute ofSociology, CASSZhang Yi, Associate Research Fellow, Insti-tute of Demographic Economics, CASSZhongguo shehui kex…  相似文献   

19.
Dilemmas in Interpretation of theTheme of The Water MarginZhou Langui, Associate Professor, NormalCollege of LoudiHunan shehui kexue, 2002, no. 5Study of The Water Margin, especiallyof its theme, has been carried on forhundreds of years. A variety of conc…  相似文献   

20.
一种文化的形成首先取决于这种文化所处的自然环境,正如克莱德·克鲁克洪所说:“人类的生态和自然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物质基础。”①而人类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为适应这种自然环境而形成的生产方式又决定了这种文化的特色和个性,由此形成了众多不同的文化类型。有人认为吴越文化是一种稻作文化,道出了水稻生产是形成吴越文化特色的主要原因,这确实很有见地。然而持这种观点的同志忽视了渔捞生产在吴越地区的作用。因为,吴越地区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多雨;地势平坦,以平原和丘陵为主;东面临海,江湖密布,水系发达……这种自然环境不仅为种植水稻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也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水产资源,使捕捞水产成了一条获取食物来源的便利渠道。吴越人们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发明并发展了水稻种植业,同时也掌握捕捞水产的技术,形成了以种植水稻为主、捕捞水产为辅的生产方式,成了全国闻名的“鱼米之乡”。因此,对于吴越人们来说,种植水稻固然生死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