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基于对陕西省中部地区8个样本村的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模型对影响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陕西省中部地区村域资源拥有及开发程度、村干部素质、村城基础设施条件、距城镇距离和家庭身份等对农村劳动力是否进行就地转移具有显著影响。为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实现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需要重视村干部的作用,加快农村各项优势资源的充分开发,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小城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母亲在就地转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有2亿多农村劳动力通过不同方式转入非农业部门就业,对改变农村面貌,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从劳动力转移模式来看,以1990  相似文献   

3.
吉亚辉  伍士邦 《西北人口》2009,30(4):126-128,F0003
江苏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已形成了新的趋势,分析总结这些现状对当前全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具有一定的借鏊和指导。本文着重研究了当前江苏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广西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就业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探索适合广西特点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路径的重要性。然后剖析了现有研究主要从城市视角关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忽视从农村视角进行解读的不足。借鉴格兰诺维特嵌入理论的观点,在文献分析基础上提炼出农村嵌入影响广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结构维度,以收集的1177份有效问卷分别进行了劳动力整体分析和分代对比,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农村女性劳动力就近转移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学刊》2013,(6):70-78
本文基于626份农村女性劳动力问卷调查,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农村女性劳动力就近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首次发现打工经历、家庭成员的意见对农村女性劳动力就近转移具有正向影响,而家庭中是否有需要照料的老人对其具有负向影响;研究还得出与以往学者不同的结论,即教育程度对农村女性劳动力就近转移具有负向的影响,而年龄、婚姻、家中是否有儿童或少年、家庭年收入对其影响不显著;研究还验证了非农技能、耕地面积、乡镇企业及个体私营企业数、所处地区差异对就近转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农村转移劳动力价格扭曲的宏观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流向大城市,但是,城市管理制度仍然沿袭传统的二元户籍和二元劳动力市场制度,扭曲了农村转移劳动力价格,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通过被扭曲价格流入相关城市部门。本文通过收集1980年至2011年的数据并进行处理,构建了价格扭曲的宏观因素计量模型,运用VECM模型实证研究得出:农民实际人均收入是农村转移劳动力价格扭曲的首要因素;城镇居民实际工资是农村转移劳动力价格扭曲的次要因素;劳动力总量供给过剩对农村转移劳动力价格扭曲有重要影响。运用变系数半参数方法分析数据显示,工资扭曲对城镇部门收入的影响具有流变性。  相似文献   

7.
陕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明霞  张安萍  孙卫南 《西北人口》2007,28(5):84-87,92
本文利用国家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和2005年初对360名陕西农民工的专题调查数据,对陕西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现状和特点,陕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统筹考虑农村劳动力就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等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一系列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农村劳动力从非农部门回流到农业部门阻碍了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以及城镇化战略的推进。本文基于200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通过建立Probit模型分析了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回流到农业部门主要受其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状况及地理因素的影响,具体而言,教育程度低、健康状态不佳、父亲教育程度低、农村户口、居住在西部地区以及远离城镇等增加了农村劳动力从非农部门回流到农业部门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非农产业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国华 《西北人口》2011,32(1):11-14
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原因的研究文献,发现缺少非农产业独自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发生作用的研究,更没有涉及到非农产业的细分产业。本文设计了非农产业中的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七个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变量,并以我国1978-2008年的经验数据为依据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非农产业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显著,但各变量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程度不一,影响最大的为建筑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基于此,本文进一步从产业发展角度提出促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若干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0.
武威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培训的调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然 《西北人口》2008,29(4):81-84,87
本文以甘肃省武威市作为具体的样本空间,研究了武威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培训状况,以及两者间的关系,并根据研究结果,时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培训提出了一些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农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还存在着农民收入低、文化素质低、生活水平低、城乡差距大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城镇的转移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健康选择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农业部农村固定观测点大规模的跟踪调查数据,本文检验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健康选择机制。将滞后一期健康状况作为当期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的初始影响因素,解决了健康与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之间的内生性问题。分离了农村劳动力的前期迁移状态,有效区分了健康对农村劳动力迁移影响的健康移民效应和三文鱼偏误效应。研究发现,健康状况与中国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迁移距离呈现正相关关系,身体健康状况较好的农村居民,外出打工迁移地点相距家乡较远。而对于已经外出打工的农村劳动力,一旦遭受健康冲击,则将发生回流的现象。健康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健康移民效应和三文鱼偏误效应。  相似文献   

13.
农村劳动力转移“状态”的实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动态”表述,所涉及的范围应该是多方面的。本文仅从安徽省阜阳市转移的实例出发,对农村劳动力“剩余”、输出、就业、“回流”四种状态作一简短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其一,农村贫困的根源在于不充分就业,而不充分就业在目前农村土地和其他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又以不充分转移为关键。其二,农村转移人员跨地区“流动”区域过于集中,劳务输入地边际产出明显,而输出地农业规模化生产却受到限制。其三,农村劳动力就业途径、环境与就业人员心态上存在严重“异化”现象,需从全民的道德素质和制度层面上予以改进。其四,近年内农村转移人员“回流”又以重返农业为主,在现有农村金融信贷体制下,农民创业更难。  相似文献   

14.
我国服务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地位对女性劳动力工资水平的影响正受到学界广泛关注。文章基于服务业特点与女性禀赋特征,结合全球价值链宏观数据和家庭调查微观数据,对此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全样本回归显示,服务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地位攀升整体上有助于促进我国女性劳动力工资增长;分样本回归发现该促进效应存在异质性,嵌入全球价值链地位对低技能女性劳动力工资的促进作用大于高技能女性劳动力,技能工资差距得以缩小;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服务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对女性劳动力工资增长的促进作用随收入的增加而减弱,即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有助于调节收入差距。进而,建议我国积极推动服务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提升服务业女性就业贡献率,增强女性劳动力技能,完善女性劳动力社会保障制度,促使服务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与女性劳动力高质量就业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5.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市场机制分析及政策启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章以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为基础,用微观经济学方法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市场机制,提出应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培训机制,以保证公平和效率目标的兼顾实现。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角度研究了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问题,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收入分配格局至少有两条途径:一是农村劳动力从劳动收入份额相对较高的农业部门转移到劳动收入份额较低的非农部门,将直接导致整个经济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会通过改变非农部门中资本和劳动的相对谈判能力来影响非农部门的收入分配格局,进而间接影响整个经济的要素收入分配格局。文章的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劳动收入份额下降之间有一定的必然联系,但现阶段仍可以通过调整国内的产业分布格局形成劳动力需求竞争态势、增加农村居民在第一产业的收入以提升保留工资、建立劳动力市场制度以协调谈判能力来逐步改变要素收入分配格局。  相似文献   

17.
中外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与现代化早发国家相比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式有自己的特点 :开始大规模转移的时间大大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动 ,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压力型转移 ,农民职业转移与身份改变、地域迁移相分离 ,基本上走的是分散型转化之路。这些特点决定了我们对待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决不能照搬发达国家已有的政策。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侯力 《人口学刊》2004,(6):30-34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已实现了大规模的转移,且具有逐年增加、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向沿海地区集中的特点,但劳动力市场制度分割、户籍制度与农地经营政策、劳动力素质偏低且劳动力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等因素影响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进程,为此,应采取积极措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城市化步伐,推动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并加大教育和培训投资力度,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提高转移质量。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深入研究90年代上海浦东新区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劳动力转移发展的新态势,提出了浦东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劳动力转移发展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并对新世纪浦东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劳动力转移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提议。  相似文献   

20.
处于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且城乡差异化显著的经济社会,当代农民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不得不面临一个选择:转移.本文在粮食安全框架下研究了农村劳动力个体转移模式的选择.研究的基本理论为劳动价值增量理论,研究的主要对象为农村劳动力中的个体,研究的主要方法为比较优势分析法.假设农村劳动力在转移模式的选择上,劳动力个体始终扮演着"理性人"的角色且会做出有利于生产要素配置的理性决策.理论分析表明劳动力无论在短期转移还是在长期转移中受人力资本逐利性驱动,均会朝着劳动价值增量为正的方向转移,继而探索出农村劳动力最佳的转移方式为"转业不转地,离乡不离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