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6 毫秒
1.
土地细碎化治理是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议题。土地细碎化问题无法通过单一的治理方式解决,需借助多种力量合力应对。中部金峨县的经验表明,土地细碎化治理应以县域为单元构建治理体系,整合地方政府、农民和市场主体等力量,使政府、社会和市场形成治理合力,实现土地细碎化治理的目标。在土地细碎化县域治理体系中,以地方政府引导为核心的行政化机制是前提条件,供给土地细碎化治理资源,引导土地细碎化治理实践;以农民自组织为核心的社会化是组织机制,村社集体统筹协调土地整合和土地流转过程,农民通过自主决策和民主协商参与实践过程;以市场耦合为核心的市场化机制是必要条件,耦合行政化机制和社会化机制,借助土地流转市场发育推动土地集中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2.
日益凸显的土地细碎化问题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出了严峻挑战。按照"市场-行政-自组织"三元分析框架对土地细碎化治理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可能出路。研究发现:市场机制由于无法有效解决交易成本过高问题,在实践中治理土地细碎化的效果并不明显;行政机制在土地细碎化治理中的效果也不尽理想,虽然弥补了市场机制中的一些缺陷,但是同时也带来了不少新的问题;自组织机制既能降低交易成本又能整合细碎产权,治理土地细碎化的效果较好,但在实践中的实施空间却受到限制。鉴于此,我国土地细碎化治理的可行出路是将三种机制充分融合的"三位一体"机制。  相似文献   

3.
基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微观大样本数据,利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实证分析农地细碎化经营对农户粮食种植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与预期不一致,农地细碎化并没有削弱农户种植粮食的积极性,细碎化特征反而有助于提升粮食种植比例,这说明农地细碎化也有积极面,细碎化经营的传统小农在保障粮食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细碎化对三大主粮的影响出现分化,细碎化经营有助于提升农户对水稻和玉米的种植,但对小麦种植没有显著影响。讨论认为,农地细碎化之所以能够促进粮食种植,主要是因为细碎化增加了劳作负担和生产成本,而粮食生产更适合粗放化经营,用工更少,成本更低。  相似文献   

4.
在研究国内外粮食供给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粮食安全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的新观念;在阐述粮食安全基本理论时认为,耕地数量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耕地质量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石,基于此,提出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夯实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的方法和途径,即要有健全的投入机制,要有统一的建设目标、标准和内容,要有可操作的管护机制。  相似文献   

5.
关于党内县级层面直接选举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和历史分析等方法,从直接选举优于间接选举、中国推行党内县级层面直选的可行性分析、推行党内县级层面直选需要解决的几个重大问题三方面进行了研究,揭示了党内县级层面直选在中国选举制度完善中的重要意义和实践价值。得出结论:党内县级层面直接选举较之于间接选举,民主程度更高,更能体现党员意志,在实践中是可行的,是理顺党组织权力授受关系、巩固党执政组织基础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保障党员主体地位的具体行动,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科学选拔任用机制的有益探索,有利于实现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近期土地流转被视为保障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的有效策略。为此,本文研究了土地流转影响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的理论机制,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工具变量法和多重中介效应模型等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土地流转明显降低了粮食生产,是我国粮食产量增速下滑的重要原因。进一步机制检验表明,土地流转推动小农户向家庭农场转变,一方面有利于土地经营集约化、专业化和组织化,增加了粮食单产;另一方面也显化和提升了土地成本,在种粮“微利”条件下减少了粮食种植面积;两方面因素相比,种粮面积减少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更大,所以土地流转在总体上降低了粮食产量,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了威胁。  相似文献   

7.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粮食生产保障水平的重大举措。通过对金昌市金川区高标准农田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农田总体质量不高;劳动者素质较低;地方财政配套和农民自筹资金的压力巨大等。针对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农田总体质量,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整合资金、增加投入等对策,为金川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8.
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的粮食增产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中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分区域推进的准实验条件,利用2006—2017年30个省份的平衡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对粮食总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对粮食增产有显著的积极效应,但影响效应具有滞后性,直到政策规范实施后的2013年才出现。作用机制分析表明:政策实施的粮食增产效应是在未挤占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的条件下,通过激励农户提升粮食复种指数,扩大粮食播种面积而实现的。进一步研究发现,耕地适度规模经营有助于发挥政策的粮食增产效应,且在农地流转率、劳动力转移率及机械化水平更高的地区有更好的政策表现。  相似文献   

9.
党内民主发展中的内卷化倾向已经初现端倪,对之进行有效治理也已经迫在眉睫。就其肇因而言,全党性的民主习惯、民主意识、民主作风尚未完全养成,发展党内民主的整体能力建设滞后,党内民主的理论建设与创新力度不足,党内民主发展的制度化水平提升缓慢等,都对党内民主发展的内卷化倾向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治理党内民主发展中的内卷化倾向,应采取的基本路向包括:设立全党性的党内民主发展协调统领机构,制定党内民主发展的总体规划,营造党内民主发展的环境氛围,规范党内民主发展的实践探索,从根本性制度层面推进党内民主制度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0.
党内民主是实现人民民主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健康发展的保证。党内民主建设应体现在:认识层面、实践层面和制度层面上。推进党内民主的内在动力是党内民主意识加强,而落实党内民主实践要求是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实现党内民主客观保证是创新党建机制。深刻认识这几个方面,是以党内民主推进人民民主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1.
村级治理能力是内在于全体村民的一种内生机制,对乡镇职能而言,它具有较强的政治、经济功能的替代性.但学界大多采用定性研究而缺少定量分析,对村级治理能力的强弱总体上缺乏一种较明确的认识和不同区域的比较分析.采用层次分析法,从定性与定量的角度按照全面性、层次性、可操作性和相关性原则,构建村级治理能力指标体系,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这对于乡镇管理体制变革和村民委员会自身能力建设具有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水在粮食作物生长中既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又关系到粮食生产投入、产出乃至粮食安全,近年来,水关联的粮食安全和粮食生产,得到各界高度关注。本研究侧重于分析粮食生产水资源利用面临的难题以及保障粮食安全的水资源利用对策。主要研究结论是,粮食生产因“水”面临的多重风险,粮食生产与水资源禀赋存在着时空不匹配、粮食生产用水效率不高、灌溉水压力对粮食生产产生冲击。因此构建粮食生产节水利用机制至关重要,本研究针对粮食生产节水利用上的问题,提出了通过水资源有效利用保障“藏粮于地”的对策框架,包括强化农田水利建设保障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推广节水利用保障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农地流转制度创新的逻辑与步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地规模经营需克服土地细碎化,这以农地流转制度创新为前提。自发土地流转难以克服土地细碎化,“行政干预市场”又损害了弱势农民自主交易权利,这启示制度创新需在满足保障农户自主交易前提下供给低成本整合细碎化土地产权的机制。皖中宣州县经验表明可行的制度创新步骤是:首先建立农地所有权、承包权和使用权“三权分离”新制度,重构土地集体所有制;其次建立自下而上的农地流转组织和规范体系,形成“农户主体、村社中介”的农地流转新模式。我国完全可以利用集体所有制优势,创新农地流转制度,克服东亚小农国家共同面临的土地细碎化问题。  相似文献   

14.
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对于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高水平保障粮食安全体系意义重大。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涉及三大平原、多个区域,需要因地制宜,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探索差异化建设路径。以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的理论内涵为基础,分析了黄淮海地区的比较优势,认为该地区区位、流通优势突出,粮食加工规模较大,适宜选择流通加工一体化的建设路径,通过做大做强粮食流通和加工产业,构建国内粮食流通主通道,打造粮食安全国内大循环产业示范带。在建设思路上,需聚焦五大核心片区,优化产业总体布局;完善府际协作关系,引导企业协力共建;健全“三链协同”机制,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在推进策略上,应建立“两辅”机制,保障农民收益;明确企业主导地位,发挥带动作用;落实各级责任,促进府际协作。  相似文献   

15.
在保障粮食安全背景下,耕地“非粮化”成为耕地治理的重点。当下的耕地“非粮化”治理面临立法理念冲突、法律禁令模糊、行政执法失范及治理依据存忧等现实困境。耕地“非粮化”的基础是土地承包经营权,该权利的“物权”基因意味着“非粮化”属于经济自由权,对其干预应当采取设定法律义务方式,同时对行政机关执法活动进行法律授权。具体来说,在法律约束机制方面,要明确“非粮化”的权利本位、建立效益与安全价值冲突平衡机制、完整列举“非粮化”的义务负担;在激励补偿方面,构建以财政补贴或行政奖励为核心的粮食补偿机制;在执法机制方面,规范“非粮化”执法主体及权限配置,建立“非粮化”行政执法暂停机制,尝试构建“非粮化”行政速裁机制。  相似文献   

16.
基于对苏南Q村基层民主自治实践情况的实证研究,通过访谈、观察和对相关制度性文件的整理,发现Q村在村级治理行政化的背景下,自治与行政之间并未产生冲突,行政也未消解自治。其民主自治实践具有运行实体化、参与平等化、决策协商化的特征。Q村的协商式民主自治实践能够有效促进民主参与,促进意见协商。通过研究表明,协商式民主自治的萌发源于行政治理的瓶颈与集体土地经济的发展。协商式民主自治的制度化经过了行政发现和培育的过程。Q村的经验不止具有个案意义,随着行政治理手段瓶颈的加深和新《土地管理法》对集体土地经济的激活,村民和国家将从内外两方面对民主自治产生需求。村级治理需要回归自治,发挥协商民主自治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是中央政府基于当前国内粮食安全形势和复杂国际形势科学研判提出的全新概念,不仅具有保障粮食安全、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格局、优化粮食生产布局的深刻内涵,还具有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大意义。为此,围绕“在哪建”“谁来建”“如何建”三大问题进行科学分析明确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的地点、主体和重心,捋顺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思路。研究发现当前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面临着要素资源约束、内生动力不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困难、区域协同发展不充分等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完善资源要素保障体系、发挥政策引导扶持作用、推动粮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粮食主产区的粮食安全问题更具有战略意义。土地流转是经济发展、社会转型不可避免的趋势。土地流转在提高粮食单产、降低粮食生产成本、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抛荒地的复耕等方面对粮食安全起着重要的积极意义。同时,土地流转中的"非粮化"、乱用耕地、农业劳动力素质偏低等问题又对粮食安全构成一定威胁。因此,必须审慎推进河南粮食主产区土地流转,确保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十年我国粮食安全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为伟大变革和实现“稳定”奇迹奠定了扎实根基。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将粮食安全主动权紧紧掌握在自己手中必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是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是坚持“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催生粮食产业新需求新供给新业态的现实需要;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农业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急迫需要;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的内在要求。加强能力建设既是党和国家长期以来坚持的政策主张,也是增强历史主动的重要依托,更是新征程中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关键举措。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需要在体制机制、资源保障、科技支撑、种业发展、收益保障、生产主体、结构调整、非常规农业等方位发力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夯实粮食产能基础;在拓宽进口来源、参与全球治理和区域安全合作等方位发力加强全球治理能力建设,夯实粮食供应链韧性;在粮食储备轮换、粮情监测预警和粮食流通体系等方位发力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夯实粮食调控基础。  相似文献   

20.
当前的村级民主制度难以克服农村政治社会的现实问题。成都市的村级民主制度创新提供了一个可行思路,重点围绕村庄公共品供给、成立村民议事会和输入公共服务资金,在组织和规则的框架内动员村庄多元主体参与民主协商与决策。这种民主制度运行的机制在于:一是通过以需求为导向的资源输入方式激发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二是在组织和规则的框架内分层级地统筹与协商;三是平衡村庄多元参与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在上述机制的作用下,村级民主制度不仅运行成本较低,而且实践效果较好。村级民主建设的核心是要树立农民的主体性,而在操作步骤上需要有针对性、分阶段地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