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作为民国初期文学大刊 ,《小说月报》是“林译”的一个重要阵地。本文认为 :《小说月报》中的“林译”多为后期“林译” ,它在质量大不如前的情况下仍能在这一大型刊物中占据重要位置 ,主要源于它在当时拥有一个强大的舆论背景。而大量“林译”的刊登 ,不但影响到《小说月报》的风格 ,而且还影响到其中的创作。文章同时还分析了“林译”由盛到衰的原因 ,除了林纾本人小说观以及翻译选本的变化外 ,他所采用的语言、读者阶层的变化也是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孙辰 《殷都学刊》2023,(4):87-92
自2010年钱锺书第一次被评为“文学世界主义者”以来,国内关于钱锺书“世界性”的研究成果却仍然较为薄弱。本文拟聚焦于钱锺书的“世界主义”文学观,通过对《管锥篇》的重读,探究在社会主义文学造成“世界主义”断裂的特殊时期,钱锺书如何想象与重建20世纪“世界主义”中的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学中的“世界主义”。钱锺书在《管锥篇》中破除了“夷夏之防”“中西对立”,将国家认同建构为文化认同、将个人身份体认转化为“华心”有无。在“破”与“立”之间,以共同“文心”为基础,建立包蕴人类普遍性情感的“世界主义”文学观,并试图以著述实践为中国文学与中国思想提供一种中西会通的文学研究模式。  相似文献   

3.
陈铨的“民族文学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0年代初,陈铨在重庆发表一系列文章,创办《民族文学》杂志,倡导“民族文学运动”。在“民族文学”的旗帜下,陈铨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宣扬抗战救国的“民族意识”。陈铨的“民族文学运动”与1930年代国民党官方支持的“民族主义文艺运动”有着实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李钧 《齐鲁学刊》2001,1(2):97-100
1958年《人民文学》的叙事策略围绕着“破”与“立”做了许多重要改革。这主要表现在:破“文学即人学”的文学观,立“两结合”创作方法;破个体创作主体论,立集体创作主体论;破“批判现实主义”,立“革命的浪漫主义”。以《人民文学》叙事策略的这种转向为标志,50年代末文学创作在总体上开始向“工具论”和“武器论”转型。  相似文献   

5.
在本文中,作者以关于文学翻译的“兼顾”原则为切入点。一是回顾了该原则在内涵上的变迁过程,着重对比和探讨了从过去的鲁迅到林语堂,又从林语堂再到今天的许源冲乃至黄杲圻等翻译名家对于“兼顾”原则在认识和运用上的不断变化。二是作者指出,在鲁迅时代,文学翻译以原作为依归,以再现原作的结构美(风格)为“圭臬”;到了后来,则以再创造出可以和原作相媲美的译作为“最高境界”。三是作者还借以回顾了我国的文学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脉络,指出文学翻译的实质是“意译”。  相似文献   

6.
《阿诗玛》从民间叙事走向民族经典是建国后一体化政治的结晶。从艺术传播学、文学社会学等跨学科的角度考察《阿诗玛》“经典化”的过程,我们发现,《阿诗玛》从民间走向经典的过程绝不是一个单纯的“整理”“改编”“翻译”过程,而是一个政治导向、“集体创作”和媒体参与下的文化塑形过程,其间“新的人民的文艺”是这一文化符号的制度性动力,而民族“元语言”叙事模式向多语言叙事模式的转变则是这一过程的关键命题,媒体则通过“议程设置”不断地加强和再现了一种文化的话语地位。  相似文献   

7.
李开军 《文史哲》2023,(2):44-59+165-166
20世纪初年以来,报刊上的“文苑”栏成为旧诗发表的重要阵地,而在1917年“新文学运动”起来之后,在新思想、新文化、新文学等的冲击之下,1919至1921年间,报刊上的旧诗发表遭遇挫折,不少全国性报刊如《民国日报》《晨报》《时事新报》《大公报》《东方杂志》《小说月报》《时报》等的“文苑”栏被废止,这表征着时代的文学尺度发生了变化,新的诗歌阅读趣味开始形成,旧诗在新一代的阅读世界里面临危机。但之后甚至这期间,旧诗依然是报刊上的重要风景:有的是“文苑”废而又生,如《大公报》《时报》等;有的是旧诗发表一直未曾中断,如《申报》《益世报》等;有的是新生报刊创立“文苑”,如《学衡》《国闻周报》等。在这些阵地上,活跃着南北报刊大发其诗的同光体诗人、阵地满天下的南社诗人以及可以称得上文学史失踪者的绮艳谐趣派诗人等,他们之间也存在着发表的竞争,如《时报》的“双轨”并行和《小说月报》的迭代而生,但无疑,他们共同缔造了“热闹”的“旧文苑”。  相似文献   

8.
“神与物游”是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的精论要语。刘勰的“神与物游”之“游”涵盖并发挥了“游”字的原始义及诸多引申义 ,并深得前人“游心”的妙处 ,发展了庄子的释定 ,把它作为一个文艺范畴的概念来理解和运用 ,将“神与物游”这一主旨自然而牢固地贯穿《神思》全篇 ,同时也展示了其自身特有的灵活而丰富的旨趣  相似文献   

9.
现代文学的发生离不开现代文学期刊的孕育,作家、文学与文学期刊之间的关系异常紧密.文学期刊运用什么方式来推介能代表自己文学主张的作家,从而推动自己刊物的发展,可以说是文学期刊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考察现代文学第一份纯文学刊物——革新后的《小说月报》对冰心的塑造方式,可以发现,《小说月报》对“冰心”的塑造开创了五四以来作家、作品、读者(批评家)、文学期刊紧密结合的传统.而这样一把双刃剑的形成,为其后现代文学场域中出现的国家权力或市场权力渗透导致的“伤害”提供了资以借鉴的反思路径.  相似文献   

10.
《汉语大字典》个别字释义不全面。本文对“一”部字如“甫”“丈”“吏”“丘”的释义进行补说。其中有的字义《大词典》也漏收,本文也做了交代。  相似文献   

11.
谢晓霞 《云梦学刊》2004,25(5):76-78
1921年《小说月报》的改革,不但反映了一份杂志在新旧共存、文白互争的民初的最后命运,而且,作为民初文学的一个典型个案,它也反映了整个民初文学融入新文学的途径:那就是革命式的改革。这一革命式的改革发生的直接根源就在于改革前的《小说月报》,包括整个民初文学,虽然一直在做着种种新变的努力,但是,它们并没有以理性的自主的追求建立起足以构成新文学因素的现代性。以传达的基本精神、使用的文体以及与世界文学潮流的关系为基本衡量尺度的考察表明,改革前的《小说月报》仍然属于旧文学的范畴,它只能通过革命式的改革而融入现代文学。  相似文献   

12.
丁文 《云梦学刊》2006,27(3):88-94
本文目光关注见证"<小说月报>革新"事件的接受群体--"新文学阅读圈"中新文学读者,以其在革新最初几年的12-14卷<小说月报>"通信"栏中与编者的对话,得出<小说月报>"读"与"编"之间一种类似"我们"与"先生"的关系.读者眼中的<小说月报>的形象及刊物自身形象定位及其背后的原因;置于新文学读者的关注之下的<小说月报>在新旧文学观念上的纠缠反复均成为<小说月报>办刊方向调整中的须加考虑的潜在背景.  相似文献   

13.
刘庆元  刘柳 《云梦学刊》2013,(3):145-149
作为翻译文学的一个主要源头,期刊翻译小说研究远未展开。将上个世纪初大型文学期刊《小说月报》翻译小说作为一个独立的文本,以生态翻译学的叙事方式,对其译本生成的"适应"与"选择"作出客观的描述与解释,是期刊翻译研究的一种新尝试。"文学功利性"、"家族翻译行为"、"译入语杂合"、"演译"是民国初期译者适应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学、语言生态系统的优化选择。  相似文献   

14.
丁文 《学术探索》2006,36(4):130-137
本文以<小说月报>在1921至1923年间有关"国故"话题的讨论与酝酿,以及体现<小说月报>"整理国故"集中成果的1927年17卷号外"中国文学研究"为考察对象,通过对这份杂志上一度呈现出的"国故"色彩的辨析,试图呈现出这一新文学重要刊物上关注未够的有关"中国文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并由此透视新文学刊物在屡被言及的新文学创作与外国文学译介两方面成绩之外的话题转移,并牵涉出"五四"文化语境流变的复杂背景.  相似文献   

15.
1921年的改革作为一道分水岭将《小说月报》的历史划分成了两段。改革前后的《小说月报》尽管在期刊范式和对读者接受的重视方面有许多传承的地方。但是,由刊载内容、文体以及主体队伍所构成的巨大差异表明,它们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文学时期,具有着截然不同的传媒特征。  相似文献   

16.
徐海容 《云梦学刊》2012,33(4):69-73
中唐诗与小说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联袂与分流的历史演变轨迹,这是俗文学潮流的推动所致,也是文体发展的必然趋势.考察《长恨歌》和《长恨歌传》,可以见出,中唐小说与诗歌创作过程中的互动生发关系、传奇小说的诗化倾向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1910—1920年的《小说月报》因曾经是鸳鸯蝴蝶派的阵地而被否定。实际上,恽铁樵接任主编后就进行改革,登载了大量有价值的社会小说,其社会小说对政治思潮与社会变迁的反映、对婚姻自由与男女平权理念的张扬、对侨民问题与工人生存状态的关注等,均引人注目。从语言层面看,其早期白话小说语言尝试也为五四新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8.
贺玉萍 《云梦学刊》2010,31(1):110-113
北魏洛阳石窟维摩变寄寓了北方士人的文化理想,体现了士人放旷不羁、向往自由的精神,它与庄重神秘的宗教题材有相当大的反差,说明佛教在汉文化核心区域发展过程中,在题材和精神上都受到河洛文化的影响和改造。  相似文献   

19.
《小说月报》始终坚持现实主义道路,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影视改编的重镇,引发了新写实影视浪潮。步入21世纪,《小说月报》在坚守写实主义审美风格的同时,创办了《小说月报·原创版》和《小说月报·长篇小说增刊》,进一步强化了自身的市场地位和品牌优势,同时也成为电视剧改编的资源库。  相似文献   

20.
罗执廷 《云梦学刊》2009,30(1):102-104
《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等文学性选刊在“新写实小说”潮流的兴起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发现作品、集结作品、归纳命名、推波助澜等方面:上述作用的发挥与选刊自身的媒介特性与作用机制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