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鄂伦春人的萨满曾在其民族生活的许多方面发挥作用。其祭礼、仪式也相当丰富而别具一格,其中春祭大典更是饶有风趣。 每当大兴安岭刚脱下冬装,冰雪融化时,鄂伦春人就要举行一次隆重的请神献礼的春祭大典。这是因为:一方面要请萨满来求神保佑;另一方面要迎接新的一年的开始。 春祭时,要通知居住在各地的族人,准时赶来参加。首先要由有威望的三个以上的萨满择吉日定场所。然后,在河边的沙滩上  相似文献   

2.
《民族论坛》2013,(3):52-53
正遗产发现地:怀化市麻阳苗族自治县麻阳盘瓠祭以麻阳苗族自治县高村镇漫水村为核心区域,以锦江河沿岸高村镇、兰里镇、和平溪乡、绿溪口乡、隆家堡乡、江口墟镇、长潭乡、锦和乡、郭公坪乡、尧市乡10个乡镇各村寨为中心区域,辐射麻阳境内所有的村寨。麻阳盘瓠祭多以盘瓠庙为文化活动依托。目前,已经查明的盘瓠庙(民间多称龙王庙、三座大王庙等,一般不直接称盘瓠庙)及其遗址18处。盘瓠祭起源于远古的盘瓠图腾崇拜和盘瓠神话。麻阳苗族是盘瓠后裔,盘瓠是他们信奉的始祖、崇拜的图腾。麻阳盘瓠祭历经数百年的流传,把祭祀和民间民俗活动融  相似文献   

3.
鄂博,又称“敖包”,蒙古语音译,意为“堆子”,为祭神之所。裕固族牧民企盼风调雨顺,人畜兴旺,就通过祭鄂博这种仪式,来祈求天地之神的保佑。 肃南地区除裕固族外,境内的藏族、蒙古族也祭鄂博,其内容大同小异。在1958年之前,肃南各地每年都普遍举行这项民俗活动,1958年之后被当作封建残余取消了。  相似文献   

4.
祭敖包是蒙古族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它是古代蒙古人流传下来的一种崇拜天地、高山、大树的原始信仰活动。 据元史记载:“元兴朔漠,代有拜天之礼,衣冠尚质,祭器尚纯,帝后亲之,宗戚助祭。其意幽深古远,报本反始,出于自然,而非强为之也。宪宗即位之二年,秋八月九日,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篇讲述马的分类及其世系血统和马祭仪式,以及以马为中心的苯教神话故事。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是根据毛色,将马分为11类:1.天神马、2.魔神马、3.穆神马、4.日马、5.星马、6.虹马、7.云马、8.年神马、9.龙神马、10.女神马、11.罗刹马。第二段是根据毛色与世系血统,将马分为11类,同第一段中所讲基本相同。第三、第四段则是讲述天上诸神同地上13个地区(小邦)的王臣对马采取不同的放牧方式及有关马祭仪式,并简述了有关12个小邦的一些历史情况。  相似文献   

6.
数千名华裔泰国人拒不参加1985年度的祭月仪式。多少世纪以来,由中国来到泰国的移民每年阴历十月的月圆之夜要祭月。这一天夜里,他们为月神供上甜点、猪头,还燃起香火。但据万象报纸报道,1985年祭月人数减少一半。原因是,许多信徒认为,自从人类的脚踏上月球之后,月亮已失去了昔日的光辉。  相似文献   

7.
<正> 1982年,笔者曾在湖南省新田县门楼下瑶族乡现场观察了一次祭山神的活动。现根据当时的调查笔记整理成文,叙述这次活动的过程、场面、对话以及笔者对瑶族原始宗教活动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8.
东巴大祭风作为纳西族祭祀非正常死亡者灵魂的仪式,“情”与“怵”交错互动、贯穿于整个祭祀过程中。东巴大祭风的目的是使非正常死亡者的灵魂得到“解脱、释放、各得其所”。东巴大祭风习俗的形成和变迁与纳西族的宗教观念、殉情风习,以及家族观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打牛祭丧是贵州黔西县化屋歪梳苗丧葬活动中的一个重要仪式。该仪式的举行与否,取决于死者的年龄大小、是否生育及死者家庭的经济条件。通过这一极富象征性的传统仪式,苗寨社会建立起了一种以费用分摊为目的的经济扶助模式,有效缓解了单个家庭举行丧葬活动的经济负担。同时,家族认同功能也在仪式中得以强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打牛祭丧仪式也在不断变迁。  相似文献   

10.
<正> 湘西苗族称“椎牛”为“弄业”(即吃牛),贵州称之为“吃牯脏”,其他苗区亦有别的称谓。顾名思义,它是以椎牛为手段,来祭祀苗族祖先的一种仪式。它产生于父系社会初期,此后千古流传,史不绝书。这种崇祖盛典,在雍正七年“改土归流”之前,祭时长达十四个昼夜,祭神祭仪多达七十二堂,起码要祭三十六堂苗神苗鬼。它具有丰富的巫文化内涵,是荆楚巫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块坪地之中,五彩神柱之下,一头水牯环绕突奔,一群手持梭镖的杀手迅速地朝牛肩夹划有太极图的白石灰圈内刺去,直至祭牛倒地,人们瓜分牛肉,各  相似文献   

11.
马祭     
马祭,在北方游牧民族中很盛行,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已逐渐淡化。但是,在一直过着游牧生活的蒙古人中,马祭却仍很流行,而且继传至今。马,作为家畜已有了几千年的历史,蒙古族的先民,早在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就有养马的文化遗迹。匈奴、东胡时期,马已成为游牧民不可缺少的家畜。公元九世纪,蒙古人西迁三河之源后,马在蒙古草原遍地皆是。蒙古人养有大量的马,仅成吉思汗八世祖土敦蔑年的夫人莫拿伦所养之马,数以万计。“她的马和牲畜,多到无法计算,当她坐在山头上看到,从她所坐的山头顶上直到山麓  相似文献   

12.
祭火是蒙古族自古传承下来的信仰习俗,发展到今天,形成了别具特点的祭火祭灶仪式。现记述于后: 一、古代蒙古人的拜火与祭火 早期的蒙古族人分森林部落和游牧部落。他们分别生活在贝加尔湖,叶尼塞河上游、额尔齐斯河沿岸的森林中和从呼伦贝尔湖到阿尔泰山脉一带的广阔草原之间。过着逐小草而居的游牧、狩猎兼渔捞生活。这一带气候严寒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人们处于无能为力和无法理解的状态。于是产生了一种依赖与恐惧相悖而又统一的信仰、崇拜心理。  相似文献   

13.
云南省文山州邱北县壮族人民在今年首届“祭龙节”期间,发出了改革落后习俗的倡议书。倡议书主要内容有:争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先锋,积极开展“五讲四美”活动。实行计划生育。结婚必须履行登记手续。男方给女方的彩礼钱不得超过360元,肉不得超过160市斤,酒不得超过120市斤。结婚后就“坐家”。人死  相似文献   

14.
显圣物是神圣空间神圣性的自我表征和核心来源,湘西苗族祭“滚年”仪式中的三个神圣空间,其神圣属性源自不同的显圣物.仪式中神圣空间的生成及其神圣属性的强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万物有灵”观念、禁忌观念、巫术观念、祖灵观念等原始宗教观念的投射,其中,以祖灵观念的影响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祭“滚年”是湘西苗族自然崇拜的典型形态,也是湘西苗族祖先崇拜的隐蔽形式.  相似文献   

15.
黄维忠  赵松山 《中国藏学》2023,(6):60-70+215
祖先崇拜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各族人民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强烈信仰,而且至今仍是影响广泛的一种社会信仰。囿于史料的原因,鲜有学者关注到深受汉文化影响的吐谷浑是否存在祖先崇拜这一问题。文章从体现祖先崇拜的庙祭和墓祀这两个层面出发讨论吐谷浑祖先崇拜现象。以英藏敦煌藏文文献IOL Tib J 1368《吐谷浑大事纪年》为主要材料,通过对该文献中■一词的梳理,讨论吐谷浑庙祭,认为将■可译为“举行祭祖大典”,或“时享大典”。据此可知,吐谷浑不仅存在祭祖活动,而且还存在孟月祭祖这样的礼仪制度,并以青海的吐谷浑王陵墓所存地面祭祀建筑为主,讨论吐谷浑墓祀现象。文章认为,庙祭和墓祀可谓祖先崇拜的一体两面,结合汉文文献的相关记载,可以推知,深受汉文化影响的吐谷浑存在祖先崇拜的社会信仰,并且延续至吐蕃统治时期。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的考古工作中,从原始社会晚期到阶级社会初期,于不少地区都发现过人头,一般认为这是人祭的反映,也有人认为有些人头是祖先的象征物,属祖先崇拜的性质。然而,这些习俗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如此崇尚人头,其中一定包含着比较复杂的社会内容,这决不是一种以人祭所能解释的,对此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所谓猎头是指人们在血族复仇、掠夺战争中,或者是在宗教祭祀前夕所获得的敌人首  相似文献   

17.
武吉海 《民族论坛》2014,(12):58-59
湘西苗族椎牛祭亦称“跳鼓脏”,苗语叫“拢尼”,即“吃牛”之意,是湘西苗族最大的原始宗教祭祀习俗。据文献记载和民间口碑资料证实,它产生于苗族远古的渔猎文化时期,并迅速地在本民族中传扬开来。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尼夫赫人的原始崇拜和熊祭习俗。  相似文献   

19.
2021年3月21日至22日,以"拜谒华夏之母,寻根丝绸之源"为主题的第五届海峡两岸嫘祖文化交流活动在嫘祖文化发祥地四川省盐亭县举行.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齐续春宣布第五届海峡两岸嫘祖文化交流活动开幕,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胡占凡恭读《祭嫘祖文》.  相似文献   

20.
写《祭侄文稿》时颜真卿无意于书,因文而悲痛欲绝,感情极度激烈,完全受心情驱使,涂抹、修改、顿挫舒放,一任自然,是艺术表达作者情感的完美典范,但表达强烈情感的同时,并没有失去整体的和谐统一及美感,技法已臻化境,由此给书法史留下千古绝唱。在中国文化传统背景下产生的中国书法,自然也是一种关于生命超越和生命安顿的艺术,其中可以体现传统文化思想,《祭侄文稿》中蕴含着很多传统文化思想,比如中庸、虚实相生、阴阳结合的和谐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