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象中国和印度这样具有几千年文化传统的社会要实现现代化,将面临巨大的文化负荷所带来的障碍几乎是不言而喻的。在印度,这种障碍主要来自传统的印度教种姓制度以及在此文化背景下培养起来的诸种价值观。笔者在别处曾专门探讨过这种冲突。那么,如何克服这种障碍?或者换句话说,随着印度教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种姓将会有怎样的命运?本文拟就这个问题作一番考察。1 人们对种姓未来命运的认识,也象对种姓制度本身的认识一样存在着很大的分歧。许多关于种姓未来的论断和预言,都由于意想不到的变化而失败了,故而许多人采取了不信奉(non-committal)态度,即对于种姓的未来“无可奉告”和“无可信奉”。然而,这个问题毕竟太重要了,从根本上说,它不仅仅是印度教社会的问题,而且是所有具有古老文化传统的社会(许多发展中国家属于这类社会)在其自身的现代化进程中如何  相似文献   

2.
印度已绵延的几千年的种姓制度,作为印度教社会的基本特征,在现代化进程中始终是印度社会难以解决的问题。尽管今日种姓制已不再合法,但要真正废除它,彻底根除种姓意识、种姓观念,却十分困难。同时,随着印度社会现代化的发展,种姓制度又不可能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其衰落之势不可避免,然而这种衰落又不太可能会导致种姓的彻底灭亡,经过整合后它仍将构成未来印度教社会的一部分,因为种姓制表现出的顽强的与现代社会共存的调适性使之会在印度教社会长期留存。  相似文献   

3.
印度种姓制度由来已久,它几乎与印度文明史并续至今,现今印度共和国境内仍有由这种制度所延续下来的3500多个种姓。种姓制度是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它是阶级差别的一种形式。每一个种姓都是一个封闭的社会集团,这些社会集团各有其独特的习俗和固定的传统职业,集团与集团之间互不通婚;每一个印度人与生俱来地从属于他所在家族的种姓,他的日常生活无不受其所属种姓的影响和约束,他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也多取决于他所属种姓地位的高低。“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看…  相似文献   

4.
种姓制度是在印度存在了几千年之久的一种古老的等级制度,它对印度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中也包括法律。种姓制度对印度法律的影响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古代,法律全面体现种姓制度的内容,并维护种姓制度的存在;在近现代,法律努力消除种姓制度的影响,但结果并不乐观。  相似文献   

5.
种姓歧视是印度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它来源于奴隶社会的种族征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制度,在现代印度,尽管已经从法律上废除了种姓制度,但由于印度教的深刻影响,种姓不平等仍广泛存在于印度社会,成为影响印度社会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6.
印度地理构成复杂多样,在印度古代和中世纪交通设施不发达的情况下造成了整个印度地域版图的分散性。种姓制度是维系印度社会框架的基础,它在地理因素的基础上加固了社会的横向和纵向的分隔,这种分隔为印度历史上不断的外族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也使印度在长期的政治分隔中无法取得地域和思想文化的一统,从而产生了多种宗教并出现了多元的文化类型。而多元的宗教和文化又使印度民众在思想取向上呈现差异。独特的种姓制度、频繁的外族入侵以及多元的宗教和文化,这些印度古代和中世纪存在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互为因果的,同时也构成了印度最为显著的历史阶段特征。  相似文献   

7.
江潇潇 《东方论坛》2013,(5):98-103
种姓制度起源于印度,是印度教社会的结构基础。斯里兰卡作为南亚次大陆文化圈的一员,种姓也是其社会构架的重要特征。僧伽罗族和泰米尔族是斯里兰卡的两大主要民族,它们的起源与印度有着很深的渊源,种姓在这两个民族形成之初就存在,且带有浓厚的北印度特征。但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不论是僧伽罗还是泰米尔种姓都走上了与印度种姓不同的发展道路。这种变异的产生不仅缘于斯里兰卡自身独特的社会、宗教、经济发展轨迹,也缘于起源之初斯里兰卡种姓内部蕴合的某些特质,正是这些内在的基因让斯里兰卡种姓发展成为一种与印度种姓有着本质区别的社会体系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8.
印度社会以复杂性和多样性著称.从社会分层角度探究印度社会是厘清印度社会的一个捷径.分析印度社会分层历来有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一是从种姓制度的角度,一是从阶级阶层的角度.近年来有部分学者反对上述截然两分的观点,并试图从种姓制度与阶级阶层之间交互关系的角度分析印度社会.到底应该怎样认识印度社会,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9.
贱民制是印度教种姓制度的一部分。贱民解放的过程起始于殖民地时期。独立后,印度政府通过制定世俗主义宪法,实行保留制度,采取一系列扶贫措施,提高表列种姓教育水平和营造世俗主义的思想舆论环境等手段,着力消除这一社会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表列种姓自身的努力也推动了这一问题的逐步解决。  相似文献   

10.
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和奴隶制度,是国内外史学界比较重视的问题.种姓制度同奴隶制度有很密切的关系,其中,关于首陀罗是否是奴隶的问题,学术界仍聚讼纷纭.本文仅就此问题谈几点看法,以求教于专家学者们. 一、首陀罗的经济地位首陀罗是印度四个种姓中的最低种姓.在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首陀罗内部演变出了许多小的亚种姓,他们各自有自己的职业、婚姻范围及一些特殊的风俗习惯等等.这些集团都属于首陀罗,同时还有自己的单独名称.《政事论》(Ⅰ.3.8)说:“首陀罗的(义务)——一为再生服务,农业、  相似文献   

11.
“萨提”是古印度传承下来的一种极残忍极野蛮的寡妇殉夫的习俗。本文阐述了“萨提”习俗的历史演变及其同印度教及种姓制度的历史关联;分析了其形成于印度教婚葬习俗;探寻其延续至今的历史和现实原因。指出其对印度社会风尚和现代文明建设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现代化进程导致印度社会诸方面发生巨大变化,社会分层演变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鉴于印度独特的国情,仅从种姓或阶级角度都不足以厘清印度社会分化状况.各国学者在对印度社会阶层的具体划分以及关于中等阶级的历史作用、规模等问题上既有共识也有不少分歧.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运用外来理论分析印度社会需要极其慎重,切实把握印度社会的实际情况才是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印度教以独特的种姓制度为依托,将宗教等级观念泛化到社会生活中,将世俗的社会生活宗教化。从根本上说,种姓制度是一种根植于印度教洁净观念的价值体系。中国凉山彝族等级制度则以血亲认同为标准,以家支观念和家支组织为依托,将社会关系亲缘化,把等级观念渗入到社会生活中。严格的等级内婚是两种制度共有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4.
锡克教是在反对印度教种姓制度的基础上,为建立平等社会而形成的一个新型宗教。但锡克教与种姓制度的关系十分复杂。本文主要探讨三个问题,一是锡克教反对种姓实现社会平等的理想而建立的宗教体制;二是锡克教群体中的种姓构成;三是种姓对锡克教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古代印度的宗教大都强调“业力”,主张个体努力将决定其来世。与“业力论”相始终的还有“种姓论”,一种社会分工“区分”论。二者在法思维上具有强烈的张力,“业力论”具有理想主义、个体独立和平等意识,“种姓论”主张现实主义,强调团体协作和义务本位;然而二者又具有亲和力,都注重人伦秩序。由此使得古代印度的法律思想极具独特性。  相似文献   

16.
阿兰达蒂·罗伊的小说《微物之神》中呈现的最为明显的特质就是女性属下不再沉默,她有自己的欲望,这让她挣脱社会强加在她身上的种姓和性别束缚,使她从欲望的客体转换为欲望的主体。以欲望主体阿慕为切入点,借用拉康心理分析理论,探讨印度社会对女性心理和欲望的压抑,揭示罗伊作为致力于社会公平的激进分子,以性别和种姓的双重视角,让阿慕呈现其主体性,完成其欲望之旅。  相似文献   

17.
印度在如何实现初等教育的普及。印度第一流的教育机构在不断产生第一流的科学家、工程师和管理人员,正是他们在1990年代使印度的信息技术产业突飞猛进。但最近印度基础教育中静悄悄的革命却根本没惹人注意,这个革命如果成功,将产生整整一代有技能的人,他们不仅会提高生产率,减少疾病、高出生率、饥饿和贫困的负担,还会改变社会对性别、种姓、部落和残疾人的态度。印度的成绩绝不能小看,尤其  相似文献   

18.
印度女作家阿兰达蒂·罗伊的《微物之神》通过对人物“小历史”描述,巧妙地谴责了印度的殖民历史和漫长的种姓隔离制度对印度人民的戕害,将种姓、阶级、性别和创伤议题在后殖民语境下有机地链接在一起,从而重新书写创伤历史。通过创伤的表征与再现,展现小人物积极应对痛苦的创伤体验及其最终获得自我痊愈的历程。  相似文献   

19.
在印度有一部分人被视为贱民,一般称为“不可接触的人”或“失去种姓的人”,在官方文书中则称为“表列种姓”。他们在社会生活中遭受种种歧视,在经济上受着残酷的剥削,在政治上更是任人摆布。贱民问题,是印度的一个严重问题,由来已久。关于它的产生和在古代的情形,作者曾有短文述及,这里不再重复。本文主要讨论与其现状有关的几个问题,着重说明贱民处境在近代发生变化的情形。  相似文献   

20.
印度政治发展道路有自身的特点 ,虽然实行了议会民主制 ,但民主的质量不高 ,种姓、宗教等传统势力未被清除 ,政治发展缺乏经济发展的支持和强有力的公民社会的支撑 ,暴力冲突困扰着印度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