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赞”在先秦礼制中是各种礼仪的辅助人员,本义为“助也、明也”。汉代有图画人物以行道德教化的风气,发展出像赞等各种赞体文。画赞始以说明为主,渐变为以赞美为主。汉代和魏晋的画赞基本都是以道德教化为旨归的,诗性并不强。齐梁以后画赞在形式上更加精致化,也开始以抒情为创作目的。唐代的一些画赞不仅生动传神,而且有感兴寄托,已经完全诗化了。宋代各种文体进一步融合,苏轼的画赞打破了文体之间的苑囿,画赞和题画诗难分彼此。虽然后来的画赞极类似题画诗,但并不等于题画诗,我们要尊重古人对文体的划分。  相似文献   

2.
邈真赞是唐五代时期敦煌当地文人写给当地人看的有韵之文,所以,它的用韵现象必然是当地当时实际语音的反映.联系邈真赞的韵脚字,我们可以获得唐五代西北方音的极有价值的资料.《广韵》有七十三个韵的字出现于赞文的韵脚,这些韵脚字可以分为十五部,即阴声韵六部、阳声韵六部、入声韵三部.与《广韵》相比,邈真赞的韵部系统发生了重大变化:有的韵部已经合并,有的韵部发生了转移.  相似文献   

3.
先秦古赞具有辅助、说明之意,多为阐明事理而作,行文散体.西汉司马相如的<荆轲赞>揭示了赞文的新变,开创了以人物作为赞文对象的风气,概述人物的事迹而寓褒贬之论,文体为四言韵文,奠定了后世一种以人物为对象、主要表称扬的文体.  相似文献   

4.
说“赞”     
“赞”字之义项较为复杂,历来训释亦多有分歧.从“赞”字义项构成入手,结合对与“赞”有音义关联的“见”“(蔫)”“荐”等字的考察,认为“赞”实际上与音“贤遍反”的“见”相对应,这是古汉语的一种清浊交替的语法现象.“赞”的引见之义,是“见”的尊卑相见之义的进一步引申.“赞”与“见”实际上构成同源关系,“赞”的引见之义,通过假借赋予给了“薦”,而“引荐”之“荐”取代“引属”之“薦”也是通假关系.  相似文献   

5.
赞体文可溯源至上古时期,至两汉成型,先秦、两汉时期分别是赞体文创作的萌芽期和成型期。魏晋南北朝赞体文无论在题材内容还是文体形式上,都获得了丰富和发展,咏人、咏物、咏佛等题材大量出现,赞文篇幅和文体样式也有所变化创新,呈现出繁荣的局面,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和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6.
《文心雕龙》的《颂赞》篇集中讨论了赞体,但是在论述结构上缺失了“选文以定篇”的部分,在论述内容上仅论及史赞、杂赞而缺失了被视为赞体源头的像赞。结合辑佚及史传文献来看,汉魏六朝像赞创作极为繁盛,刘勰回避述及像赞及刘向、曹植、孙绰等赞体大家,应该与两晋之际佛教像赞的兴起有关。由于佛教像赞发源于佛经的史实,与刘勰试图建立的“五经为本”的本土文学起源论直接冲突,因此像赞回避了高僧像赞,并牵及列仙像赞,由此造成了赞体的诸多缺失。  相似文献   

7.
笔记者,执笔记叙也。“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事实上,何谓“笔记”散文,它有何民族特点,哪些作品属于笔记散文,这一系列问题,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以一致。本论所谓的笔记散文,也不过是管见而已,从浩繁的笔记体文章中把那些我以为可称笔记散文的作品精选出来,加以探讨和评析。通常说来,所谓“笔记”,其特点是:以内容论,主要在于“杂”:不拘类别,有闻即录;就形式  相似文献   

8.
邈真赞是敦煌佛教文学中颇具特色的文类之一。目前,学界主要在文献整理、专门史研究、佛教美术研究及文学与文体学研究等领域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动向,同时也存在重"史"轻"文"、重"真"轻"赞"的倾向。因此,将来研究,该文认为,可着眼于四大层面:一是加强概念辨析,二是进行跨学科的文本阐释,三是注意应用文体的多功能阐释,四是深度挖掘邈真赞所蕴含的佛教美术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9.
六朝时期,咏物创作十分繁盛,在很多文体中都有所表现.目前人们大多将注意力集中于诗赋,而于铭、赞、颂三体着力不足.其实,由于自身的文体特征和创作要求,对于咏物题材,铭、赞、颂各文体在艺术表现上和发展过程中,以及于诗赋中所受到的影响,都具有或相似或相异的特点,这需要我们从具体的文学作品和整体的发展规律中探知.  相似文献   

10.
佛像赞自六朝出现,到唐代文人笔下开始出现了背离序文骈偶、赞文四言的文体书写规范的现象,这些改变主要发生在中唐时期。这期间序文逐渐散文化,具体表现为采用介绍造像者的史传格式、以倒叙和插叙方式记事、引用人物话语、采用第一人称外视角,塑造出虔诚发愿的人物形象等特征。细节与情感的真实可信在序文中得到强调,这与中唐时期对"心性"的重视以及"人"的主体意识增强有关。与盛唐时期以偈为赞的写法不同,中唐时期的赞文或改变四言的章法安排,或采用七言等句式,以便更流畅地叙事表情。佛像赞中教义的言说和画面的描述最终让位于叙事言情,带来了体式的改变,使这一实用文体具有文学性和形式美,抒情传统与叙事传统在宗教韵文中得以交汇。这些革新应被视为唐代古文运动的一个环节,亦可借此看出宗教信仰与文体改革之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11.
闲暇喜欢看报读刊,在2014年的刊物中,"点赞"一词比较常见,诸如"为某某点个赞"的语句常见于标题、文章中。事实上,"点赞"是2013年的十大网络热词之一。其本意来源于各大网络社区的"赞"功能,后引申为对(网络上的)某个内容(比如一条贴子、一篇文章或者一条微博)表示赞同、喜爱,网络上面的"点赞"数量还代表"人气",即有越多越好的意义。据研究称,目前的网络"点赞党"以亿计算。你是不是曾经点过赞?为什么"点赞党"的数量会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12.
据藏汉文文献记载 ,自公元 6 95年起 ,吐蕃势力多次到达洮州境内。公元 76 1年吐蕃攻陷的“卡尔赞巴高” ,即吐谷浑之洮阳戎。“卡尔赞”可作“大城”或“险要之城”讲 ,“巴高”意为牛头。因此 ,“卡尔赞巴高”即今甘肃甘南临潭境内的“牛头城”。  相似文献   

13.
《文心雕龙》首句开篇即交代了"道之文"的本质特征。"道之文"包括"玄黄色杂、方圆体分"的"天地之文","日月叠璧"的"天文"和"山川焕绮"的"地文"。"玄黄色杂""日月叠璧"意味着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内部不同部分相杂相交成文。"方圆体分""山川焕绮"意味着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区别和同一事物内部不同部分之间的差异区别。"道之文"和"道"的本质特征都是事物的"对立统一"。"枢纽论""文体论""创作论"的论文思想均体现了"道之文"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4.
赋韵考论     
赋是有韵之文.赋有不同体式:诗体赋、骚体赋、散体赋、骈赋、律赋.其用韵方式有同有异,律赋严格限韵,其他不限韵.赋韵源于诗歌,早期赋都用<诗经><楚辞>的韵系和韵式.汉代散体大赋和宋代文赋用韵最宽松自由,韵位疏密和韵部转换皆无定式,行文中有很多无韵的散句,加之古今音韵变化,有些韵脚今人已经不觉得是押韵,因此,除了专门研究古代音韵的学者,普通读者会觉得散体赋韵若有若无.骈赋和律赋用韵整饬,通常偶句押韵,不断换韵,可称为骈排转换韵式.这种韵式对赋的文体结构、内容之铺陈罗列、诵读的感觉都有重要意义.每个时代的赋韵,使用的是当时的音韵系统,在汉赋中,甚至有少数赋韵还带有作家的方言因素.  相似文献   

15.
从《文心雕龙》的“赞曰”看刘勰对《诗经》传统的通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心雕龙>每篇末尾的"赞曰",均为押韵的四言八句,形式上独立于全篇,具有诗歌的文体特点.这种形式与同时代占据主导地位的五言诗不同,它们直接师承<诗经>,也借鉴了<诗经>"比兴"的艺术手法,寓抽象于形象之中,生动地总结全文.对<诗经>的推崇背后蕴藏着刘勰自觉的文化追求,也是魏晋南北朝整个时代的过渡性特征在个体身上的反映.而<文心雕龙>赞语独特的诗性言说方式源于诗性的思维方式,这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诗性特质之所在.  相似文献   

16.
前四史论赞文体演变与时代论议风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四史论赞文体演变与时代论议风潮密切相关.<史记>论赞风格、内容与当时论政、注释经书的热潮紧密相连;<汉书>论赞孕育于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其时称引经书相互论难的风气对<汉书>论赞的形式和内容影响深刻;<三国志>论赞以当时的才性论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后汉书>论赞实际就是笔写的论析名理的辩词.前四史论赞之所以具有其它正史论赞难以企及的艺术魅力,与浸染时代论议风潮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7.
段玉裁说:古四声不同今韵,犹古本音不同今韵也.考周秦汉初之文,有平上入而无去.洎乎魏晋,上入声多转而为入声,平声多转为仄声.于是乎四声大备,而与古不侔.有古平而今仄者,有古上入而今去者.细意搜寻,随在可得其条理.今学者读三百篇诸书,以今韵四声律古人,陆德明、吴棫皆指为协句,顾炎武之书亦云“平仄通押,去入通押”,而不知古四声不同今,犹古本音部分异今也.明乎古本音不同今韵,又何惑乎古四声不同今韵哉!如戒之音亟,庆之音羌,亨飨之音香,至之音质.学者可以类求矣.  相似文献   

18.
《左传·子鱼论战》有这样几句: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在发行量较大,影响不小的《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余在春译,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书中,把这几句译为: 子鱼说:“你还不懂得打仗。强大敌方的兵士,处在不利的地形,又还没有摆好阵势,这正是老天帮助咱们呀!” 从上面的译文看来,余先生把“天”释为“老天”,我对此却不敢苟同。“天”字固然有“老天”、“天意”之意,但在这里以  相似文献   

19.
评赞类词语因为其词义的抽象性,在具体训诂中会遇到许多困难。以《宋书》评赞类词语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结合《汉语大词典》解释该类词语时产生的一些实际问题,可以发现,典型语境和构词语素的把握与运用对评赞类词语的准确释义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箴体产生于规谏活动之中,这一文体具有很强的规诫意味。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箴体虽然远离了规谏活动,但大都依然保持着规诫性质。箴体最初是大臣用来规谏君主的一种方式,魏晋以降箴体的撰作主体与规谏对象均发生变化,箴体也分化为官箴、私箴与咏物箴。这一演变表明箴体参预现实的功能得到加强。随着创作主体及规谏对象的渐次变化,箴体由最初的韵语文体向散文转化。同时与箴体性质相近的还有戒体、规体。规体始于元结《五规》,最初是以散文形式流布的,规体也有以韵文形态存在的,如《弟子规》。早期的戒文分为自警类的韵语戒文和家戒类的散文式戒文,自警类的戒文是撰者对于自身所提出的警戒,家戒主要是家族长辈对晚辈提出的戒告。后世戒文除这些形式之外,还出现了下级对上级及平辈之间进行戒劝的形式,此外还出现物事戒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