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抓住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促进两岸共同发展繁荣,首先要排除影响两岸关系发展和台海地区和平稳定的障碍。坦率地说,当前,两岸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是“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攸关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和两岸关系的前途。  相似文献   

2.
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关系到我国的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以及两岸民众的福祉。文章从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有利于遏制岛内"台独"势力的影响、有利于增强两岸同胞的民族认同感、有利于提升两岸经济合作的水平、利于实现两岸政治关系的正常化四个方面阐述了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必须采取务必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原则、继续加大反对"台独"势力的政策力度、坚持用民主协商的办法化解各种矛盾、提升两岸经济合作的层次与水平等四点措施。  相似文献   

3.
在解决台湾问题与推进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中共中央逐步提出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思想与一系列政策主张.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国家整体和平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与“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分裂活动,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建设两岸“共同家园”与“两岸命运共同体”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内容;“以民为本”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的核心理念;“共同发展”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目标;建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同时也提出了推进与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原则、路径与手段.  相似文献   

4.
本文指出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大陆政策的内涵是政治上主张“不统、不独、不武”,对两岸关系的定位是“九二共识”框架下的“一中各表”,并以此作为两岸谈判的政治基础;经贸上主张构建两岸共同市场,以奠定两岸经济共同体;同时,主张加强两岸民间教育、文化交流等,该大陆政策有助于两岸和解稳定与发展。马英九大陆政策的实施,也将受到美国、日本和民进党以及岛内“台独”势力的阻挠和牵制,同时,马英九所标榜的“民主”、“人权”理念,将对两岸关系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变数。  相似文献   

5.
1949年以来,两岸关系经历了60年的风风雨雨,而今,终于迎来和平稳定发展的新契机.两岸关系已由李登辉时期、民进党时期的"螺旋对抗"进入"螺旋上升"的新境界.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牢牢把握两岸和平发展的主题,建设两岸和平稳定发展的新框架.根本途径就是培植两岸更多的共同利益,建设两岸共同体,最终完成两岸的统合.  相似文献   

6.
《反分裂国家法》是中国政府为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分裂祖国,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所制订的一部法律。它体现了国家意志,代表了全中国人民的心声,是一部和平统一的法、一部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法,也是一部中国自主解决台湾问题的法。它的出台有助于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分裂国家,有助于促进两岸关系稳定发展,有助于维护台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合乎历史,顺乎民心。  相似文献   

7.
当前,有利于两岸关系良性互动的因素在增长,两岸关系的负面因素受到相当程度的遏制,为两岸关系发展带来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和平发展”成为两岸关系的主题。“台独”的失败与美国支持台海地区和平发展的大形势,促成了两岸关系发展的有利氛围。目前,两岸关系已取得了好的开端,但是和平发展之路仍然任重道远,还有很多现实问题需要切实面对。  相似文献   

8.
随着两岸关系的深入发展,双方所面临的困境不断凸显。如何看待两岸关系发展进程及其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如何解释当前两岸关系中物质性因素和观念性因素相分离的客观事实,都需要一定的分析框架。从文化结构的生成、差异、冲突与弥合入手分析两岸关系,是当前研究两岸关系的一种有效途径。在两岸和平发展进程中,存在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是必然现象,也是两岸关系发展必须要跨越的阵痛期;随着双方互动性实践的深入,两岸会建构更为稳固的共有文化。  相似文献   

9.
台湾政局演变与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初台湾政局发生重大变化后,台湾政局演变的因素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的作用与影响日益突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台湾政局之间的互动关系日益明显,要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态势持续下去,台湾岛内政治形势的演变仍然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0.
2008年5月国民党重新执政以来,两岸双方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上,开创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两岸关系在各个领域相继取得诸多重大突破与丰硕成果。然而,在两岸关系步入"深水区"之后,由于两岸关系的复杂性和敏感性,加上受到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巩固与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仍将面临不小的挑战。因此,未来两岸双方应在持续深化经贸合作、文化交流与民间往来的同时,进一步夯实共同政治基础,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化解两岸认同歧异,开启政治对话进程,从而不断巩固与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最终实现两岸和平统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11.
台湾民众对两岸关系的认知变化是长期认知变迁持续累加的结果,在内容上,体现为两岸由对抗走向合作;在实质上,体现为社会生活开始向理性回归.当前,要求维持两岸稳定、加强两岸合作和共同促进两岸和平发展的诉求已经成为台湾的主流民意.可以预见的是,民众对两岸关系认知结构调整的变化对台湾政党两岸政策的影响会日益增加,在两岸关系结构中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胡总书记重要讲话指引两岸关系发展取得了历史性进展,但是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仍面临诸多难题与挑战。面对当前两岸关系发展中遇到的难题与挑战,我们要继续深入学习领会胡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从中寻找破解难题、打开僵局的智慧和答案。  相似文献   

13.
两岸关系自2008年以来已持续了3年的良性互动,过去1年来双方经贸的交流更有了突破性的发展。而两岸持续往和平稳定的方向推进,带动台湾经济再次起飞,不仅是台湾民众之福,大陆民众之福,也是亚太区域国家之福。  相似文献   

14.
正一、两岸对和平发展的期待与两岸关系将迈入深水区的矛盾2012年1月的选举,为两岸关系争取到又一个和平发展的四年,人们自然期待在第二个四年中,两岸关系所涉及的范围将更广泛、更深入,两岸经贸交流带来的福祉将更丰富、更充实,两岸人  相似文献   

15.
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胡总书记重要讲话指引两岸关系发展取得了历史性进展,但是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仍面临诸多难题与挑战。面对当前两岸关系发展中遇到的难题与挑战,我们要继续深入学习领会胡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从中寻找破解难题、打开僵局的智慧和答案。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新阶段,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大三通"全面实现,经济合作进入制度化轨道,结束了两岸资本单向流动、不对称、不平衡、不稳定状态,社会文化交流全面展开,厚植了两岸共同利益,遏制了"台独"分裂势力。未来要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应加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的经济合作,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更扎实的物质基础;大力发展文化交流,加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精神纽带;加快建立共同管理机制,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制度性保障。  相似文献   

17.
在新时代,我们可以从建构主义理论的视角出发,再次审视与探讨中山思想对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作用,即构建"观念—认同—利益—行为"的机制,团结两岸人民,共同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统一。本文从中山思想内的"振兴中华、统一中国"部分入手,挖掘其理论资源,通过共有观念、国家认同、共同利益、共同行为这四个维度来建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理论框架,希望有助于我们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大局,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相似文献   

18.
"太阳花学运"、"反课纲运动"以及2016台湾"大选"等显示,台湾的社会生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些变化对巩固与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构成挑战。巩固与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可从激发两岸和平发展的源源社会动力入手:一是厚植两岸非政治性共同利益;二是形塑两岸共同精神纽带;三是在大陆开展社会创新实验;四是建构两岸生活共同体。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目的就是通过和平发展,让两岸民众共同分享"和平红利",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充实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社会动力,为两岸最终和平统一作社会准备。  相似文献   

19.
2008年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新时期以来,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积极投身两岸的时代浪潮中去,在亲身参与两岸交流合作的过程中,他们的“两岸观”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新变化、新趋势.本文通过研究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时期台湾青年“两岸观”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探讨影响台湾青年“两岸观”形成与变化的复杂原因,及其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台湾海峡两岸关系,近几年来继续发展,呈现好势头,表现在:两岸人员来往日益增加;科技、文化、学术、体育等方面的交流不断扩大;通邮、通航、通商既成事实;台湾当局的“三不政策”已有所松动,且成立了“国家统一委员会”等机构,以具体的组织形式来决策大陆工作,又制定“国家统一纲领”、终止“戡乱时期”,从而有利于两岸关系进一步发展。在两岸关系发展趋势方面,虽然存在严重困难和障碍,但是,祖国统一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且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基本因素都在向着有利于和平统一的方向发展,因而,两岸关系发展的前景无疑是光明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