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没有到西藏工作之前,我从媒体上看见在高原上工作和生活的人们,大多戴着一顶藏帽配上一副墨镜,还以为这是为了耍酷。等我2007年7月作为援藏干部亲自进藏后,才对生活工作在雪域高原上的人们头戴藏帽有了切身感受。并且日久生情,对藏帽的感觉越来越好似对自己爱恋的人儿,一天也离不开它了。  相似文献   

2.
竭诚为民杨松(于新疆大学毕业后进藏,现任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常务副主席)我进藏后,先在阿里工作了15年。阿里工作印象最深的,就是对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推广。阿里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海拔很高,气候恶劣,大部分地区处于荒漠半荒漠地带。如何解决阿里能源问题,是一个长达数十年之久的艰难的探索过程。建水电站,建煤矿,从新疆调运原油、原煤,开发地热……一个又一个的方案都被否决,这期间只得依靠烧红柳解决饥寒温饱。狮泉河镇差不多80公里的红柳滩被剃成了光头。烧光了红柳,日子越发难耐。每年长达9个月的采暖期里无暖可采,白天在办公…  相似文献   

3.
我的父亲林均放1957年从山东进藏,在外贸车队工作,现在已经退休,回老家了.那时候交通不方便,吃的蔬菜也少.一般回内地,从成都进藏,带的都是蔬菜.燃料问题也是.家里有个驾驶员就非常高兴.  相似文献   

4.
本教主寺雍仲林寺座落在后藏日喀则地区南木林县。从日喀则沿雅鲁藏布江向东走80多公里,便到渡口小镇大竹卡,在此便可遥望河对岸半山腰上的雍仲林寺。那色彩鲜艳的顶饰给附近一片荒山增添了许多生机。渡过雅鲁藏布江后再走20多分钟的山路便可到达雍仲林寺。这是1983年在一片瓦砾废墟上重新建起的小寺。重新修建起来的只有一座主殿,里面供着建寺人达瓦坚赞的灵塔和壁画;一座大经堂,是全寺僧人集中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此外还有一些僧舍。  相似文献   

5.
万有全(于华中工学院毕业后进藏,在藏14年,现在海南电力公司党委办公室工作)我和方河贞是在钱建新牺牲的前两个月离开我们插队的吉隆县吉隆区卡帮公社,临时抽到县里工作的。1976年,湖北10所大专院校96名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来到西藏。这之中就有包括钱建新在内的在卡帮插队的我们5人。记得刚开始喝酥油茶、吃糌粑时,她很不习惯,那浓烈的膻味闻一闻就想吐。我们单独给她做饭,她也不肯吃。她就经常在头上、脸上、鼻子上到处都抹上酥油,吃下去的糌粑吐了就再吃,直到习惯为止。她坚持同群众一起劳动。生产队里的妇女晚上站岗,守卫禾场上的粮食。…  相似文献   

6.
<正>从长江之滨到雅江之畔,从江汉平原到雪域高原,刘利平,长江大学的一名普通女教师,在科技援藏之路上,步履坚定。2021年3月,湖北省“十四五”科技援藏项目——“西藏高原核桃产业技术研究”启动,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刘利平受长江大学委派赴藏工作。进藏两年来,她不惧困难,扎根边疆高原,发扬“老西藏精神”,在西藏加查县核桃产业领域躬耕不止,以行动书写了科技援藏的生动篇章。只身赴藏科技援藏进藏前,刘利平的生活很平淡,重复着从家到校园“两点一线”的生活轨迹,教学、照顾父母操持家务“两不误”。  相似文献   

7.
“对口支援”是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的战略决策。自1995年5月上海选派首批49名援藏干部赴日喀则地区工作起,揭开了上海10年对口支援日喀则地区工作的序幕。经过近三年的实践与探索,首期对口支援工作即将结束。总结前三年对口支援工作的成败得失,探讨后七年对口支援工作的延续深化,既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我们首批援藏干部应尽的职责。结合三年援藏工作的体会与反思,我们对上海对口支援工作提出如下想法与建议,供沪藏两地领导和今后对口支援进藏干部参考。一、首期三年对国支援工作的效应、经验和不足(一)客观效应首期三年对…  相似文献   

8.
郑尧坤(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毕业后进藏,在藏16年,现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党委委员、办公室主任)毕业前夕,经过体格检查,学校批准了我和另外两位同学去西藏的申请。体检时,同去的还有一位女同学,也是我们儿科系的,叫李国瑛,去西藏的态度非常坚决,可是身体却很瘦小,体检未通过。学校在宣布去西藏名单时没有她的名字。因为一起要求去西藏,又是一个系的,我和小李已经很熟悉了。宣布名单后的第二天,小李来找我。“有件事想和你说一下,也没事先征求你的同意”,她说,“昨天我找校党委了,他们说我身体不合格不同意我去西藏。没有办法,我只好说我是你的…  相似文献   

9.
西塘 《民族论坛》2005,(9):16-16
北京的胡同与江南的弄堂,无论是形式还是感觉,对我来说都没有太大的差别因此到了北京后,从小就喜欢穿弄堂的我,便把对弄堂的那份情感寄托在了那一条条或长或短的胡同里。逛胡同也因此成为了我在工作之余最大的乐趣和享受。  相似文献   

10.
白牡阿姨     
郎生 《中国民族》2008,(8):41-42
直到今天,我还记得24年前的拉萨,那些寂静的午后和傍晚。1984年秋,我大学毕业后自愿进藏,在自治区文联《西藏文学》编辑部工作。我不善交际,开始的那一年,在拉萨几乎没有朋友。原本有个旺秋,但他从北京回来后又出国了,而且一去不返。1985年元旦,单位里的藏族姑娘玉珍带了两个女友,约我和同事小陈一起去自治区歌舞团跳舞。由此,我结识了白珍和卓嘎。  相似文献   

11.
郭莹 《民族论坛》2006,(3):60-61
永远带不走太太的中国胃娶了中国太太的西方人常感叹,你可以把一个中国姑娘带离中国,但你永远无法带走她的中国胃。我的中国太太常陪同访美的中国代表团,每个团每天必去中国城就餐,若大家听说吃西餐便纷纷抗议,视为“遭罪”。团员们都很同情女同胞与西方人结婚,致使胃遭遇“非人待遇”。他们常指着街头上啃比萨饼的老外问我太太:“你平常就跟老美吃这个?受多大的苦呀。”看来太太的中国同胞的确没同情错她,饮食上我与太太的中西摩擦要算最典型了。有次我在厨房里鼓捣了两个多小时,端上来一份烤鸡喜滋滋地准备请功。太太尝了一口后感觉实在太…  相似文献   

12.
李素芝,男,汉族,山东省临沂县人;1954年4月出生,1970年12月入伍,1971年10月入党,大学文化程度;1976年7月毕业于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因学习成绩优异被留校从事医务工作;1976年10月自愿进藏在边防一团任军医,1977年调入西藏军区总医院,1988年任西藏军区总医院胸腹外科副主任,1990年任该科主任,1994年任西藏军区总医院副院长;现任西藏军区总医院院长、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专业技术4级,少将军衔。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西藏军人,一名普通的医生,我只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我22岁进藏,现在50岁,最长的时间是在西藏,西藏部队和地方…  相似文献   

13.
我的西域     
泥土 刚到新疆,在去伊犁的路上,我忽然发现泥土是最可亲的东西。 那些小块绿夹夹在辽阔沙漠之间,土就像水一样,一丁点一丁点从沙石里流淌出来,出现浅草小树、屋舍和牛羊马群,还有高居马背的西部汉子。别人忙于吃饭,我啃一块干馕一个大苹果,蹲在沙石和黄土的过渡地带,这里就像两条大河交汇之处,草木庄稼便是它们交合的产物。粗砺的沙石与松软的黄土掺和一起,沙石便有了生命,仿佛一群活物,游动于天山脚下,培育出一堆堆金灿灿的黄土。好像地球上的上都是从这里产生的。我这位农民的儿子,直到此时才真正触摸到泥土的源头,我该有…  相似文献   

14.
编读往来     
《民族论坛》2007,(1):4-4
你们的宝贵意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和方向。——《民族论坛》编辑部看了2006年第11期中《客家,千年流徙的文化圣火》的文字和图片后,感觉内容很丰富,也很全面。文章中有一处提到“作为中国汉民族八大民系中极其重要的一支……”,这种说法让我感觉很陌生,我想问一下,八大民系是指  相似文献   

15.
每当听到这支歌,都令我想起吐鲁番那奇特的风光,甜美的葡萄……很幸运,我曾经到过新疆,并有机会去吐鲁番一游。那是一年初秋的一天,我们出乌鲁木齐东南行,驱车一百多公里,便到了吐鲁番境地。时近中午,天空敞  相似文献   

16.
1998年5月 ,邓世民受组织的挑选 ,带着领导的嘱托和同志们的希望从兴盛之地的武汉来到了神秘美丽的山南。两年多来 ,他把山南当作自己的家 ,当作自己事业的支撑点 ,为山南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显著的成绩。一初进藏时 ,高原缺氧给心脏本不太好的他所带来的反应和身体不适较他人更为严重。但他不顾这些 ,仅在招待所休息两天便立即投入工作。前后他仅用两个月的时间便对山南的教育现状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在看到成绩的同时 ,并以敏锐的眼光找出了其间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找准了自己工作努力的方向。针对山南教育存在的薄弱环节 ,他首…  相似文献   

17.
1958年,随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嘹亮的歌声,我离开了首都北京。经半月的艰辛路程,于当年“五一”前夕,抵达雪域高原的古城拉萨。这是我第一次进藏,那年我24岁。  相似文献   

18.
庞白 《民族论坛》2004,(5):53-53
不知道别人什么感觉,在城市中穿行,我很容易想起这样一句话:别人的城市。每每打量自己与城市关系的时候,这个句子总不由自主地跳入我的脑海。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不能在内心深处把自己融进城市,把城市看成也是自己的。事实上我也曾这样努力过。脚下这座城市,我也生活了将近二十年,比在老家生活的时间还长,但至今对这座城市却常感觉陌生。真有点莫名其妙。因此,我很佩服,也很羡慕一种人,那种人有这样的本事,好像处处都是他们熟悉的自小长大的地方,每处地方他们都能迅速融入其中,在其中交朋结友、打牌、郊游、逛街、工作、生活,如鱼得水。只是偶…  相似文献   

19.
乘吉普越野车从内蒙呼和浩特市出发,经阿拉善左旗再到额济纳旗,一路上经由城市到乡村,再由乡村到草原,一直到戈壁、沙漠。从五颜六色的都市逐步有序地过渡到寸草不生的荒漠,人越来越少;树越来越小,直至变成草:路越来越不好走,直至没有路。似乎从城里出来时开的是车,到了额济纳旗的时候,总感觉是骑在颠簸的马背上了。 连续开了两天的路,一看地图,分明还在内蒙的境内转悠,可要按时间,都可以从北京连跨几个省到南昌了,内蒙真大。 汽车在荒漠戈壁上驰聘,一条路一直伸入天边,没有头;路旁的景色一览无余总是重复。只有此时我才体会到了消耗时间的滋味。对于目的地似乎路程并没有意义,只有熬到了时间,自然也就到了。 坐在车里,我注视着路边里程碑的数字渐次减少,感觉时  相似文献   

20.
塔吉克斯坦:内战过后现曙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992年起,塔吉克斯坦在世界上名声大噪,答案很简单,因为它在独立后发生了内战。战争于1992年爆发,直到1997年才基本结束,一打就是将近6年。我是在内战期间到塔吉克斯坦的,当时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