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探析流动人口的家庭环境特点及其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采用家庭环境量表(FES-CV)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厦门市流动人口子女较多的7所中学共计986人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流动人口家庭环境的矛盾性比本地家庭更高,亲密度、情感表达、文化性、娱乐性和组织性则显著更低;流动人口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如本地生源,其中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5个分量表上得分显著更高。研究表明流动人口相对不良的家庭环境对子女心理健康有负面影响,主要影响因素是矛盾性、成功性、情感表达和娱乐性。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环境状况及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使用家庭环境中文版量表(PES-CV)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河南省5所学校500名学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不同外出类型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在家庭环境的情感表达和控制性两个因子上存在统计学意义差异;流动子女与非流动子女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和恐怖四个因子上存在统计学意义差异;流动人口子女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文化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和组织性与心理健康的多数维度呈现统计学意义相关关系。因此,要格外关注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改善家庭环境以有效提升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3.
儿童学习不良问题是目前困扰义务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家庭环境有硬环境和软环境之分,硬环境比如家庭的成员结构、成员素质、资源分配、生活方式等,软环境比如家庭成员间的关系、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态度、家庭功能等,这些因素都会对儿童学习不良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改善学习不良儿童家庭环境的几点建议包括:(1)给予孩子积极关注;(2)创造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3)改善家庭功能,明确角色定位;(4)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5)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4.
基于南京市4所学校的问卷调查数据,以本地学生为对照组,对流动儿童的家庭环境与学习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流动儿童家庭环境较差,74.6%租房居住,家长能提供的学习帮助和情感交流较少;流动儿童缴纳借读费/赞助费的比例及上学路途花费时间均显著高于本地学生;流动儿童对班级学习氛围和教师教学管理的评价较高,但自我学习成绩评价和未来学习预期较低。据此,从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等不同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流动人口的数量日益增多,滞留时间加长,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文章以浙江、广东两省部分城市为例,分析解决好城市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对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维持和谐社会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权民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3):73-77
讨论了学习自主的内涵 ,阐述了学生学习自主性发展的特点 ,具体分析了家庭环境对学生学习自主性发展的影响 ,提出了在培养学生能动性、独立性、责任性和权利性等方面家庭环境可以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孙亚琴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6(5):27-29
解决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关键是改革目前基础教育经费的拨款方式。笔者认为,应借鉴发源于西方国家的教育券制度,让生源流入地政府、流出地政府以及中央政府三方共同承担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成本的理论模型。教育券——作为对现行义务教育财政拨款体制的补充,能弥补基础教育经费拨款方式对流动学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真空,从制度上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教育。 相似文献
8.
兰州城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荣华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2(1):38-40,50
对兰州城区部分6~14周岁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现状的调查表明: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客观环境较差。在学校的义务教育中,被调查对象对学校基本满意;学校的教学和课程基本适应学生发展需要;老师对待本地孩子和流动人口子女差别不明显,个别方面有所差异;流动人口子女与同学关系总体来说比较好。大多数流动人口子女自我评价比较肯定和积极。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不但需要家长树立科学、理性的教育观念,学校内也要建立平等的教育环境,政府方面更应采取一定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余胜美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11):38-42
为探讨进城就业农民工子女学习适应性状况,随机抽取了广州市2所进城农民工学校(被试全部为进城就业农民工子女)和2所广州市区级公办中学共1 400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总体上看,进城就业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子女在学习适应性上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但差异的方向有所不同。具体来说,进城就业农民工子女在学习计划和学习技巧两个维度上得分显著低于城市居民子女,但在读书笔记和学习毅力两个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城市居民子女。(2)进城就业农民工子女不同亚群体的学习适应性也存在显著差异。除了学习技巧和毅力维度外,女生的学习适应性优于男生;初二学生学习适应性优于初一,初三和前二者没有显著差异;父亲月收入偏低的学生学习热情较低;来穗生活时间在2~5年的进城就业农民工子女学习适应性最好,来穗生活时间在5~10年的学生学习适应性最差;转学次数为两次以上的进城就业农民工子女,在听课方式、读书笔记和学习技巧维度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各组。 相似文献
10.
试论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成因及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伟梁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2):136-139
随着当代中国人口大规模地流动,流动人口家庭化现象越来越普遍,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成为一个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分析该问题的社会背景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社会化过程的中断、家庭物质条件的困难、子女入城后的复杂变化和家庭教育方法选择上的困难等四个方面探讨该问题的成因,并指出该问题具备的三个特点:复杂性和关联性、内部性和外部性、封闭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11.
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基于2012年江浙沪流动人口调查数据,使用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模型,从家庭中劳动者个体、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考察影响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的因素。在32 975个样本的基础之上,研究发现,人口流动呈现明显的家庭化特征,劳动者个人特征、家庭因素和社会结构要素等都对家庭化迁移的发生具有显著的影响。在劳动力个体因素中,女性,年龄小,教育程度较低,居留时间长,拥有自我决策行动能力的雇主和自营劳动者更倾向于发生家庭化迁移;在家庭影响因素中,婚姻关系和孩子的数量都会正向地影响家庭化迁移行为,流动人口家庭及其成员与家庭迁入地联系越密切,越容易发生家庭化迁移;在社会层次上的影响因素中,农业户口相对于非农业户口更倾向于发生家庭化迁移,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越会吸引家庭化迁移。依据这些发现,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应该着重注意帮扶女性流动人口就业、推进社会融合、活跃中小城市经济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青岛市流动人口家庭教育问题及诉求研究——对27户家庭深度访谈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流动人口出现了“家庭化”的发展趋势,流动人口家庭教育出现了一些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但在家庭基本状况欠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更多地是呈现出了多方面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流动家庭的家长们提出了相应的诉求,解决这些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管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丰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9(3):87-90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因而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必须予以重视的一个社会问题。当前应充分关注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及其子女教育问题,并且以社区作为载体,在加强对流动人口管理的同时,应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他们服务。 相似文献
14.
广州市流动人口犯罪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礼明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流动人口犯罪问题一直是广州市较突出的社会问题。本文运用社会学方法对广州市流动人口犯罪这一现象进行了较详细的调查,并分析了它的特点。之后,结合他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广州市流动人口犯罪形成的原因进行剖析。并指出流动人口的就业需求与城市提供的就业机会之间的突出矛盾是引发犯罪的重要因素。最后,针对广州市的现实提出了对控制流动人口犯罪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浅谈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人炳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7(5):86-89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是一项重要的、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要有效地抓好这一工作,必须紧密依靠人口流出地和流入地的相互配合,建立统一的、有权威的流动人口管理机构,实行凭证管理、归口管理,使这一管理规范化、法制化。同时,注重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教育,发挥他们自我管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开展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服务流程优化研究对于流动人口管理具有战略创新的意义.本文从业务流程基本概念、流程优化理论阐述入手,对流程优化在医疗卫生、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中的实践应用结果进行剖析,探索流动人口生殖健康管理服务流程工作目标和关键问题,从而针对现阶段我国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服务管理特点,提出基于业务流程优化的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服务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