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寓言是什么?照字面来解释,就是“寓意于言”。一个人想要把自己认为正确的道理,说给别人听的时候,就编一个具体形象的小故事,让听的人从故事里体会道理。这种故事就叫寓言。它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尖锐泼辣,生动活泼,发人深省,耐人寻味。从文学史来看,寓言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它的产生比小说剧本都早。外国早在二千多年前,印度有《五卷书》(有的学者认为它是最早的寓言集),希腊有《伊索寓言》。我国二千多年前,在《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列子》等书中,都有丰  相似文献   

2.
“寓言”考     
寓言一词在小说领域的使用,较早出现于唐代,用于批评笔记小说中的虚妄不实之作,或标示以文为戏之作的虚构寄寓性。宋元时期,开始用以特意模糊笔记小说实录传闻和有意虚构的界限。明代,开始用以更多地评价传奇小说,实际上成为传奇小说幻设虚构和寄托言志文体意识确立的标志。同时,在白话小说兴起之初,寓言随即被借用,并逐渐成为白话小说以自觉虚构和主体寄托为核心观念的文体意识发展成熟的标志。近代以来,随着伊索寓言传入中国,寓言由古代理论批评术语逐步转型为现代文体概念。  相似文献   

3.
寓言中有一大类是反映道德问题的,被称为“道德寓言”。自然,明清寓言和印度寓言中也有一批属于这一类。本文试图通过几组寓言的比较,谈谈中国古人和印度古人在道德观念上的异同。当然,因为我们很难抓住某则中国寓言的作者和某则印度寓言的作者对他们的道德观念作具体比较,而只能对中印古代某些具有代表意义的道德思想作些对比,所以,这种比较会显得笼统一些。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能从中看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从一个侧面去深入了解这两大民族的古代思想文化。  相似文献   

4.
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与经济增长理论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新”称号下的老做法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西方的经济理论界又一次兴起了研究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热潮。在这股研究热潮中出现了难以计数的新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人们通常将它们统称为“新经济增长理论”或“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当然,“新经济增长理论”是相对于“旧”的传统经济增长理论而言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则是相对于某种因素为“外生”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而言的。而这里所说的“旧”的、“外生”的传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指的就是新古典的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增长模型,它由索洛(Solow)和斯旺(Sw an)等人提出,而完整成型的代…  相似文献   

5.
当计算机第一次出现时,一些设计者只把它们看作是机械地进行大量数字运算的机器。难怪人们把这些机器称作“计算——机”。然而即使在那时,一些人也已设想到现在被称为“人工智能”计算机的出现。他们认为,计算机不仅能够进行数字运算,而且有可能模拟人类思维的过程。今天,在我们周围出现了这样多的自动记数器、工业机器人,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人工智能所取得的进展已远远超过实际情况。然而,许多“计算机专家”却仍然认为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寓言文学到明清时期出现了一个灿烂的高峰。不仅寓言的数量大,而且质量也高,这一现象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至于印度寓言的情况,还是鲁迅先生的老话:“尝闻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国艺文,往往蒙其影响。”中国寓言受到过印度寓言的影响,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中国明清时代的寓言是否也  相似文献   

7.
继《佛本生经》之后,《五卷书》是印度古代最为著名的寓言故事集。全书由数十个寓言故事组成,分为五卷,因此得名。其中的一些寓言、童话、故事,自古以来游历欧亚,流传全球,所以,《五卷书》被人誉为是“一部征服了世界的寓言童话集”。《五卷书》开头的楔子中,提到作者是毗搜纽舍哩曼,但不可信。书中的寓言故事,实际采自民间,创造者首先是  相似文献   

8.
日韩儒家文化背景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畅和 《日本学刊》2001,(3):89-105
一近年来 ,很多人把日本经济的成功原因归结于所谓的“儒家资本主义”,如认为 :“日本是东西合璧的儒家资本主义”、“应重新考虑支持日本人行为方式的儒教性因素”、在日本“儒教是最具优势的传统文化 ,至今仍作为重要的秩序原理而生存”、日本有“一亿孔孟之徒”,等等。这种评价从表层上看不无道理 ,但究其实质并非如此 ,特别是同韩国 (以下需特指时将称朝鲜 )相比较就更为明显。笔者认为 ,日本和韩国文化在貌似相近而实质上大相径庭上极具典型意义 :两国在古代同为“东亚儒学文化圈”,但一为“西方”,一为“东方”;一个是举剑的“武士文…  相似文献   

9.
原子弹在广岛和长崎爆炸后不到一个月,德怀特·麦克唐纳(Dwight Macdonald)便指出,“原子弹是我们这个社会的自然产物。它们就象电冰箱一样自然而真实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水准。”当时,大多数美国人都认为原子弹只是体现了美国的军事和科技能力,麦克唐纳却把它视为一种文化现象并促使美国人从社会的角度重新思考这种文化的形成过程。在原子武器出现的最初几年里,其他一些“知名学者”也从文化角度分析了这些武器产生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后果。广岛遭袭几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史记·历书》曰:“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盖三王之正若循环,穷则反本。”在历史上,这是中国“三正论”的最初由来。本世纪20年代末,日本著名汉学家新城新藏著《东洋天文学史研究》一书,否认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国与国间,官颁与民用间,在历法上的不统一性,因而认为司马迁以来的“三正论”,为“中国上古天文历法发展史”上“系累非浅”的“憾事”。而新城新藏此说,为张汝舟先生所接受,著有《二毋室古代天文历法论丛》一书。他在《中国古代天文历法表解》一文的叁表解中,将“三正论”与“岁星纪年”、“四象”、“三统”等,并列为“四害”之一。我认为,新城新藏与张汝舟等对“三正论”的否定,  相似文献   

11.
本文所说的“古代”,仅指先秦两汉时期;所谓“归纳逻辑思想”,主要指对归纳过程和方法所提出的各种理论原则。一 中国古代逻辑家创造了光辉的中国古代逻辑──名辩学,这一点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承认。现在要问,中国古代逻辑中有没有归纳逻辑思想呢?目前逻辑史界还有不同的看法。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一)从“止”说起 《墨经》上讲了一种反驳的方法,叫“止”。 止,因以别道(《经上》)。彼举然者,以为此其然也,则举不然者问之,若圣 人有非而不非(《经说上》)。 止,类以行之,说在同(《经下》)。彼以此其然也,说是其然也。我以此其不 然也,疑是其…  相似文献   

12.
在日本 ,“日本”这一国号 ,与在中国一样 ,都是用汉字书写的 ,其发音Nippon/Nihon ,也是来自古汉语发音。也就是说 ,日本这个国家是用外语来表述自己的国号的 ,而不使用诸如“やまと (Yamato)”一类的本国语。这是为什么呢 ?“日出之本”的称呼 ,显然产生于来自日本以西方为中心的观察 ,作为自称显得有些不自然。根据最新研究 ,它与“日域”、“日下”一样 ,都是被中国称为“东夷”的名称 ,在日本的古代宫廷里已经有人认为 ,它是“日本”人自己从外部接受过来的称呼 (例如 ,《日本书纪私记丁本》 ,成书于 93 6— 943年 )…  相似文献   

13.
李志庭 《浙江学刊》2002,(1):111-115
目前一般认为冲浪运动出现于 1 8世纪 80年代夏威夷群岛。实际上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 ,这就是唐宋文献所说的发生在钱塘江口的“弄潮” ,或者说“弄涛”。  相似文献   

14.
《老乞大》(以下简称《老》)、《朴通事》(以下简称《朴》)是元朝时候由朝鲜人写的汉语会话教材,明代有所修改,是为朝鲜人到中国经商办公事服务的,所据为当时北方官话。这两本书是研究现代汉语普通话来源的宝贵资料。本文谈的是其中的四个虚词“但、只、就、便”。它们的用法同现代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它们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我们将之放在一起讨论,或许对虚词发展史的研究有一点作用。下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5.
张祥龙 《浙江学刊》2003,(4):131-134
读了陈家琪先生对我去年底发表的关于性别意识与哲学关系的文章 (以下简称“《性别》”) ①的评论 ,多有触动 ,反思之余 ,也想一吐为快 ,于是直陈如下。我将家琪兄提出的不同意见归为三个问题 ,即 :( 1 )《性别》一文所讨论的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性别意识是否有“哲学”的含义 ?( 2 )这种所谓的性别意识是否真的是“性别”的或与“男女之爱”有关的 ,还是只限于“人与人的 (社会、政治与伦理 )关系”的 ?( 3 )这种性别意识对于中国的历史进程、特别是女性的实际地位有没有 (良性 )影响 ?我必须承认 ,这些问题几乎都敲在了点子上 ,很难用简单的…  相似文献   

16.
对于艺术与现实关系的解释,西方古代文论中有摹仿说,中国古代文论中有物感说,二者产生的时间差不多(公元前3、4世纪),若将它们加以比较鉴别,对探索中国古典美学之特征是会有裨益的。 “摹仿”是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美学著作《诗学》中提出来的。“摹仿说”这一概念,是后人概括的。摹仿,也就是我国古代文论中所提到的摹拟现实事物形相,具体地形象地再现客现事物的形相。亚里士多德认为:“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领以及大部分双管萧乐和竖琴乐──这一切实际是摹仿”,“象前面所说的几种艺术,就都用节奏、语言、音调来摹仿。”①摹仿说是古希腊神…  相似文献   

17.
朱倩  卢璐 《日本研究》2011,(1):106-110
“人性恶”是世界文化母题之一,戈尔丁的寓言式经典巨著《蝇王》与芥川龙之介的短篇精品《罗生门》都不约而同揭露了“人性恶”。两位作家由于位于东西方,他们的个人经历,写作背景各不相同,对人性恶的理解也并不相同,但两人都是通过描写人性恶从不同方面来关注人性,关注现实,这是两位作家的写作目的与心声。本文侧重通过解析《蝇王》与《罗生门》的“人性恶”主题进而认识作品对人性,对人的生存状态,对社会环境的反思,从而认识它们的价值和深刻内蕴。  相似文献   

18.
一、名称种姓有好几个名称。它们有的意思完全相同,可相互替用;有的意思不同,不可替用;有的只是部分重合。有关它们的含义及用法,各说不一。这里试作评价。在印度语言里,表示“种姓”这一概念的词有两个,一个是“瓦尔纳”(Varna),一个是“阇提”(jati)。瓦尔纳一词最早出自印度圣典《梨俱吠陀》,原意为“色”。据说,  相似文献   

19.
丁莉丽 《浙江学刊》2000,(4):119-123
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新时期的部分小说作了寓言式的解读,认为女性在其中具有两大修辞功能一是女性作为批判极左思潮,进行“现代性”宣传的转喻而存在;二是作为“镜子”而存在,映照男性的成长,而男性成长正是国家复苏的象征。因而,这些女性并未以鲜活的形象参与新时期历史的生成过程,只是辅助寓言发挥功能的一种卑微的工具。  相似文献   

20.
昆仑、黄帝神话传说与《庄子》寓言朱任飞在古代的世界各地,童年的人类多有对山的崇拜,关于神山的传说渊远流长:古印度的须弥山,古希腊的奥林匹斯山。在古代中国历史最悠久、最具代表性的当是昆仑山。对山的崇拜是和对神的崇拜联系在一起的。在原始初民的心目中,山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