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认为,19世纪中叶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学家提出的所谓"亚当·斯密问题",事实上并不存在.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认为,自利与利他都只是人性的一个侧面,人性既不是完全自利的,也不是完全利他的.在<国富论>中,斯密以人的"利己心"为出发点建构经济理论体系仅仅是由于经济科学研究的需要,并不表明斯密对人性的看法有了改变.  相似文献   

2.
应当更深刻地认识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从特定的道德角度且依据生产力标准和社会进化论的观点评价,人的自私观念并不都是丑陋的;同时,人的"利己心"与商品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对人的本质的揭示还称不上足够深刻——因为,他的"经济人假设"以及"道德人假设"没有阐释存在于人们"利己心"、"同情心"背后,决定人们"利己心"、"同情心"的深层致因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自由人"思想是对"经济人假设"、"道德人假设"理念的升华,是对人的本质属性的最深刻阐释。  相似文献   

3.
人文社会科学的概念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社会科学在本质上是关于人的科学."人"的概念规定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及其理论建构的基础,其合理性问题尚有待进一步反思和审察.基于宗教神学立场的上帝创造之"人",近代以来已逐渐退出科学思考的领域,基于自然科学立场的自然生命之"人",总体上看对人文社会科学影响不是太大,而基于哲学理性神话的抽象概念之"人",迄今仍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依凭的重要基石.必须走出关于人的自然本性或先验本质的理性神话,重视人的非终极性问题及其意蕴.人不是已经完成或给定的"常量",而是处在生成或形成过程中的"变量".人类生活世界的二重化根源于人本身的二重化,即实然之人与应然之人的双重规定及其动态关联.把动态内涵纳入"人"的概念规定,克服"人"的静态概念的缺陷,真正体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理念和精神.  相似文献   

4.
当代社会发展的人性论基础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性问题是当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个核心和根本问题.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正面临着一场新的人性论选择.批判旧的人性论,确立反映时代精神的新人性论是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面临的重要任务.斯密的"经济人"和"道德人"因其理论上的偏颇和实践中的困境无法充当当代社会发展的人性论基础.从社会价值论角度提出的"价值人"理论,把人看作价值存在,把人的一切活动都归结为从自我需要出发的价值活动,并合理地阐释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是对"经济人"和"道德人"的理论超越,具有强有力的理论解释和社会实践指导能力.在改革中,要自觉地以"价值人"为导向和理论基础,分析解决重大社会问题,制定社会改革方案.  相似文献   

5.
在马克思那里,分工是透视"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重要视角和方法。"现实的人不是人"这一命题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分工条件下人的现实生存境遇:无论是人的愚钝、无知,抑或人的物化、手段化,都与这种分工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关联,分工使"现实的人"变成了"片面的人"、"畸形的人",使人不成其为人。"现实的人不是人"不仅体现在人的身体的片面化、畸形化发展,而且还与人的精神方面的片面化、畸形化发展密切相关,如人的商品化、人的价值和意义的金钱化、人的尊严的丧失。  相似文献   

6.
荀子“性恶”论原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路德斌 《东岳论丛》2004,25(1):132-137
在荀子,其所谓"性恶",既不是说"人之所以为人者"是恶的,也不是说人的自然情欲本身就是恶。其真正的含义是:人的自然情欲本身无所谓善恶,但不受节制的自然情欲必然导致恶。此即荀子所谓的"性恶"。正因为如此,所以在荀子这里,一方面,人们并不必因为"性恶"而放弃对礼义道德的追求,因为"性恶"并没有剥夺人们向善的能力;另一方面,对于耳目口腹等自然欲望,人们可以有一个更为积极和健康的态度,道德并不要求人们"去欲"和"寡欲",人们所要做的仅仅是立定心志,把住方向,使情欲的实现始终是在人类共同的生活规范———礼义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相似文献   

7.
"亚当·斯密问题"是否存在的论争持续了一个多世纪,成为经济伦理学研究的重要论题。"亚当.斯密问题"的产生源于斯密思想体系的内在矛盾,"亚当.斯密问题"的存在折射出人类在道德判断和价值追求上的困惑。探讨、深思"亚当.斯密问题"的困境,在今天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先秦儒家哲学发起的"人禽之辨"尽管与西方中世纪宗教哲学发起的"人神之辨"很不相同,但目的都在于认识人自己。在当今信息时代,机器人的出现使得认识人自己这一哲学的最高主题复杂起来,使得人的机器化问题转换成为机器的人化问题,从而深刻地凸显了人何以为人的问题。人之为人的关键在于自我意识,而不是道德。禽兽本没有自我意识,因此也就没有善恶观念,道德是衡量人的善与恶的区别所在。从自我意识出发,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禽之辨",而且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机之辨"。  相似文献   

9.
亚当·斯密一生中写过两部重要著作,一是《国富论》,二是《道德情操论》,前者奠定了现代经济学的根基,后者成为道德哲学史上不朽的经典之作,而前书中利己主义的人性假设和后书中人类同情心的人性假设历来被视为斯密经济哲学和道德哲学中互为矛盾的悖论。本文从经济学的价值判断出发,探讨了经济学的道德中立姿态和经济学家的道德关怀问题,剖析道德研究在经济学中的科学定位,并进而由对《道德情操论》中四个关键词的梳理,从斯密自身的逻辑阐释了长期纠结学界的所谓"斯密问题",从而达成了斯密体系中两种看似相悖的人性假设的和谐统一,完成由"自我赞同"向"社会赞同"的过渡。  相似文献   

10.
人类中心主义可分为人"类"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两种形式.前者主要是就人与自然的关系维度而言的,它以人类与非人类的"类别"为参照,认为属人的"类"才是自然界的"目的中心",是实然的人类中心主义;后者主要是就人与人的关系维度而言的,它以人类的"全部"而不是"部分"为尺度,认为所有的人(不仅包括"代内"的,而且包括"代际"的,甚至包括作为人的"无机身体"的非人类)才是价值世界的"中心",是应然的人类中心主义.由此看来,20多年来学界关于"走进"与"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只是一个"伪争论":"走出派"批判的是人"类"中心主义,而"走进派"捍卫的是"人类"中心主义;二者的争论根本不是在同一个层面就同一个问题在同一个语义平台上的对话.  相似文献   

11.
徐强 《南京社会科学》2015,(2):46-51,89
人即个体人格,人的问题就是个体人格问题。每个人都有权拥有个体人格,个体人格即自由。个体人格不是自然形成的,它需要建构。个体生活于社会,个体的社会化即客体化、外化和异化,亦即奴役化。个体不应屈从于社会,而是需要沿着超越的道路,在精神上与上帝交会,由上帝充当"他者",才能实现精神的超越和提升,摆脱奴役和痛苦获得自由,成就个体人格。  相似文献   

12.
韩丹 《天府新论》2007,3(6):28-33
包括马克思在内的诸多思想家对"重物"的发展观提出了批评,阿马蒂亚.森称之为对待发展的"BLAST"(血汗和眼泪的英文缩写)态度。然而,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与应用,往往引领我们偏向"重物"的发展理念。马克思所指的"集体",不是从我们所理解的集体主义角度来谈论的,不是社会学或心理学意义上的小型社会群体,不是独立于每个个体的需要而自足的集体,而是哲学意义上的"共同体"。同时,作为个人集合的共同体,它并没有独立自存的需要。"集体(社会)的需要"应该是社会上所有个体的人的需要的简称。集体"是一个以各个人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马克思所创立的理论就是一种"宣布人本身是人的最高本质"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学说,特别是马克思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从始至终贯彻着"以人为中心"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3.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用大量的篇幅论述了有关美德的品质,其中包括完美的谨慎之德、合宜的仁慈之德、必备的正义之德和完善的自制之德。斯密早年主要关心社会伦理秩序的形成和运作机制,到了晚年更加关心个人品德问题,这主要出于他对亲眼目睹的"经济人"德性腐败的担忧。斯密晚年对美德的看重表明,作为市场主体的"经济人",其美德的培养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面子"软",对于别人的"不情之请"很难做到像西方人那样洒脱果断地说"NO",即使是情理上本该拒绝的,也常常思前想后,字斟句酌,惟恐言辞伤及对方的面子.到头来,弄得自己反倒像是向对方提出了不情之请.  相似文献   

15.
对人的关注是高清海哲学思想的最鲜明特色,因而从一定意义上说高清海哲学就是一种关于"人的哲学"。高先生"人的哲学"的逻辑展开分为三个阶段:从"物的哲学"走向"人的哲学",以真正实现哲学观念的变革;从"抽象的人"走向"具体的人",以实现对人思考的具体性、丰富性与全面性;从"具体的人"走向人的"类存在",以有效面对人的未来发展危机、实现人类的整体进步。  相似文献   

16.
工作、生活当中,人与人的关系最为复杂,也是最难处理的一件事情,很多人经常为此苦恼。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呢?以下十招让你打造职场超级人脉。"一表人才"所谓"一表人才",就是说当你与陌生人第一次见面时给对方留下的第一印象。我们都知道第一印象很重要,所以要给对方留下好印象,让对方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你。第一次见面时,我们要注意自己的内涵、修养等,而这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具备的,需要我们日常养成良好习惯。"两套服装"所谓"两套服装",就是说  相似文献   

17.
吕保军 《兰州学刊》2006,(11):123-125
如何处理经济学中关于人的假设,以及如何理解人在现实经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这是人们在思考斯密问题时所必须面对的两个问题。笔者通过重新解释斯密问题,试图将经济学中关于人的假设和现实经济活动中人的行为特征统一起来,并且认为这是解决当代经济学难题的一个途径。重新解释斯密问题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8.
"经济人"和"道德人"是亚当.斯密经济学和道德哲学的两个基本概念,二者在现实社会生态中不应是零和博弈的关系,而应是共生、共时与生态互补的关系。经济人与道德人既可以是个体的存在,也可以是整体的存在。企业就是作为整体或实体存在的经济人和道德人的统一体,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扮演着实然经济人与应然道德人的双重角色,企业的双重社会角色决定了其社会责任担当是经济责任和道德责任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人.把以人为本中的"人"解读为"人人"、"每个人",不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尺度"和"物的尺度"、理想性和现实性辩证统一的思想;把以人为本中的"人"解读为"人民",不利于在实践中尊重和保障人权.以人为本中的"人",最为合适的解读是"公民".  相似文献   

20.
《江西社会科学》2014,(12):187-193
利益是当今社会的核心观念之一。关于什么是利益,人们的说法不尽相同。这对于协调不断尖锐的利益矛盾、重构公平和谐的利益关系等都是不利的。因此,正确回答利益是什么等理论问题,已成为当下学界的当然使命。从总体上说,学界对利益的解释主要有三,即"利益好处说"、"利益需要说"和"利益关系说"。虽然,这三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性,但也都存在一些值得斟酌的问题。因为,利益不是"好处",也不是"需要",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关系"。这种关系并不是"人与需要对象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只是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是通过人与需要对象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