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的媒介融合进程中,记者使用微博发布新闻信息,一度成为一种媒介现象。微博上出现的记者可分为使用媒体官方微博的记者和开通个人微博的记者两类。后者在记者的职业身份上造成了一定的混乱,并引发了关于新闻伦理的困惑与争议。记者使用微博发布新闻信息存在三个新闻伦理争议。媒体要制定较为细化的工作手册,帮助记者在面对媒介伦理困境中的具体问题时采取适当的行为,并加强记者对所属媒体机构的归属感,避免记者在其他传播平台上传播新闻信息时遭遇职业伦理困惑。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国内首次针对调查记者群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的一部分,旨在了解调查记者的职业忠诚度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对259名调查记者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调查记者的职业忠诚度整体比较低,约46%的调查记者表示5年之内会不再从事一线调查记者的工作;相对来说,年龄越大、工作时间越长、对工作协作关系越满意且自主程度评价比较高的调查记者,更具有对调查报道的职业忠诚度;党报、机关报的调查记者尽管数量较少,但其职业忠诚度要高于市场化都市报或精英报纸。  相似文献   

3.
有一位非常有名的魔术师,当记者问起他成功的秘诀时,他带着记者,来到他平日演出的宏大剧场门口。记者以为他会走进富丽堂皇的大门,没想到他领着记者来到了马路对面的  相似文献   

4.
"公民新闻"是新闻传播领域一个新兴概念,"公民新闻"的报道者被称作"公民记者",是"web2.0时代"的催生品。"公民记者"的出现给传统媒体施加了不小的压力,本文通过对"公民记者"优劣势的梳理比较,同时结合一些"公民记者"案例,概括总结出目前职业记者面临的挑战,以及新媒体时代职业记者的出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我当了37年新华社记者。在这37年中,我既尝尽了记者的艰辛,也体味了记者的幸福。郭沫若先生称记者是"文坛的祭酒"。他说:"无数勇敢正直的记者,他们正是今天的左丘明、司马迁。"记者是历史的记录者。他们今天写的新闻,明天就成为历史。记者肩负如此崇高的重任,究竟应当具备什么样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呢?  相似文献   

6.
记者的采访或报道具有公务特点,应当归入"国有事业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因而记者可以成为受贿罪主体。在司法实践中,有不少记者索贿案件是按敲诈勒索罪定罪判刑的。当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记者,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向被批评报道的单位索取财物,更符合受贿罪的构成要件;但是对冒充记者而索贿的,则可以界定为敲诈勒索罪。"非国有事业单位"与"企业法人"中的记者受贿、索贿,应构成"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  相似文献   

7.
早期中国的记者被称为"访员"、"访事人,"19世纪后半期,上海的报刊均称记者为"访员"。1905年郑贯公已经使用了"记者"这一称呼。从"政论报刊时期"到"新闻消息报刊时期"的过渡,是"访员"成为"记者"的新闻业界背景。从"访员"到"记者"称呼的变化,反映了中国社会对记者职业认识水平的变化和这个职业社会地位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加强对校报学生记者队伍的培养是高等学校做好宣传工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本文在阐述培养校报记者队伍的必要性基础上,从选拔和培养过程、记者队伍的管理两方面明确了培养学生记者队伍的主要途径,最后针对培养中如何形成学生记者良好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作为现当代新闻史上标杆式人物的范长江在步入记者职业领域前并未怀揣做记者之理想,其步入记者生涯,是出于救亡图存、挽救国运的现实追求。范长江虽是以挽救国运为"体"、职业选择为"用"之目的步入记者职业领域,但经过之前的主动求教和之后基于至诚之心而展开的充满勃勃生机的职业实践,他不仅迅速具备了对记者职业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认知和专业意识,而且显现出了一个记者所特有的尽忠职业的专业主义精神;与此相应,其对记者职业的无意识也很快为强烈的认同所取代。  相似文献   

10.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的语言表现与语境的关系密不可分。出镜记者的语境包含现场报道的节目形式、出镜记者多重性的话语角色、以新闻事件为主的话题范围。契合语境要求,合理利用语言特点,是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语言表现的基本要求,是现场报道成功的前提。  相似文献   

11.
<正>遇到采访,你面前的记者到底是真是假?只需将记者姓名或记者证号用短信发往移动短信平台服务号码106573095999,就能明辨记者的真伪。查询系统将会把该记者的单位、记者证号发送至您的手机上。目前,该系统只能受理河南省内媒体记者查询,对于外省记者的身份核实,可以到"中国记者网"官方网站查询。  相似文献   

12.
叙事是新闻文本的本质功能 ,在新闻叙事中 ,记者的主体性显现是必然和不可避免的。美国记者在新闻叙事中的主体性显现按照程度的不同可以从两个方面探讨 :议论话语———记者对新闻叙事的直接介入 ;新闻事件叙述话语———记者对新闻叙事的间接介入。  相似文献   

13.
新闻记者,曾是一个令人羡慕、尊敬的职业,素有“无冕之王”之称。 本着责任心和使命感,记者嫉恶如仇,对社会一些丑恶现象进行了无情揭露,从而触犯了一些人的利益,这些人便对记者怀恨在心,“不失时机”地报复记者,打记者、告记者现象屡见不鲜。 黑刀黑枪相逼 记者心惊肉跳 1988年,辽宁海城市某厂厂长曹永巡因为职工高艳霞的父亲的医疗费问题秉公办事,被高的丈  相似文献   

14.
星光印刷苏州公司的副总经理任建强先生带领着记者一行人,参观了印刷车间、办公区、以及包装展示厅,记者发现所到之处都呈现一派井然有序的状态。任建强在会议室里向记者介绍到星光公司的"八不印"制度,听后记者十分惊诧于公司如此颇具社会责任感的规定。公司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新闻史上先后有政论时代两大记者群、新闻时代通讯记者群、新文化运动新闻记者群、民营报刊记者群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历代记者群等五次名记者群。从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整体传媒生态来看,中国媒介生长的动力机制主要是政治需要,即政治推进了媒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微博浪潮下,各大传统媒体纷纷开通官方微博,主动进入这一信息交流平台。服务于传统媒体的记者纷纷参与微博,已经成为微博世界中的一个活跃群体。但是,记者作为主流传媒传播者与记者个体的个性化信息传播,在新传媒形态的当下,究竟应当如何把握微博的使用度呢?记者在微博上自然而然将信息传递转变为"意见领袖—受众"的直击状态,这时,媒体记者又该怎样发挥自身的专业性呢?从记者使用微博,报道行为的专业化和报道技术的专业化两方面进行阐述,指出自媒体所带来的个性化、个人化,改变了传统媒体传播者的身份,像记者这样的专业传播者,与大众相比,其特殊性就是微博的专业化。  相似文献   

17.
云海 《山西老年》2010,(12):16-16
★1944年,罗斯福第四次连任美国总统。一位记者请他谈连任的感想,罗斯福很客气地请这位记者吃三明治。罗斯福先给了他一块三明治,记者感到受宠若惊,认为这是"殊荣";吃完后,罗斯福又请他吃第二块,他觉得这是一种"恩赐";当罗斯福把第三块递给记者时,他盛情难却,感觉"勉强";当第四块三明治出现在记者面前时,他已经感到"啼笑皆非",  相似文献   

18.
记者"新闻民工"角色认知的出现,把记者作为"劳工"的本质从后台拉到了前台,使新闻生产过程的劳动控制特征展现出来。文章借助劳动过程理论,在对5位记者进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发现,在新闻生产的过程中,媒体运用"弹性雇佣制度"、"绩效考核制度"和"传播技术手段"对记者的劳动进行控制,使生产新闻异化为记者的谋生手段,进而导致记者形成一种"打工"心态。在这种心态的操纵下,生存理性和经济利益的实践逻辑开始凌驾于记者的新闻专业主义理念之上,新闻的公共物品属性也逐渐让位于商品性。在"强国家-弱社会"的政治结构和传媒市场化的经济格局的共同挤压下,记者的抗争意识始终未能凝聚成一种"共识",只是局部和碎片化地出现在对新闻专业主义的解构和重构中。伴随着劳动控制的过程,记者已经被体制逐渐规训,并服膺于"新闻民工"的角色认知。  相似文献   

19.
品味时尚     
有一位非常有名的魔术师,当记者问起他成功的秘诀时,他带着记者,来到他平日演出的宏大剧场门口。记者以为他会走进富丽堂皇的大门,没想到他领着记者来到了马路对面的一个下水道口。  相似文献   

20.
延安的精神内涵由身居延安的中国共产党员、到访延安的国统区记者与奔赴延安采访的外国记者三者共同建构。美国记者访问延安、亲历延安、记录延安、传承延安的延安书写是本文的考察对象。美国记者的延安书写从日常生活、精神内涵与文化价值入手,建构中国共产党与延安的国际形象。通过美国记者对延安精神的介绍与宣传,延安的国际地位得到提升,以延安风貌为内核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进而影响了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