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受家庭的熏陶和19世纪美国的社会环境的影响,艾米莉·狄金森的作品带有典型的女性色彩,因而具有强烈的独特性.文章在对艾米莉·狄金森的家庭和生平介绍的基础上,对她的三类诗歌进行分析,剖析出艾米莉·狄金森这个怀有浓厚女性情感的诗人的作品在当时社会下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3.
毕凤珊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0,20(4):33-36
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十九世纪著名女诗人。她以自然物为创作对象的诗歌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独到的见解而深受读者的喜爱。本文通过对部分自然诗作品的解读,分析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景色诗和哲理诗以及其超验主义自然观和反超验主义自然观,揭示了女诗人对自然的认识历程。 相似文献
4.
李燕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4):105-107
作为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艾米莉·狄金森在诗歌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可是作为一个处于19世纪男权社会下的女性诗歌创作者,狄金森的生活选择却极其有限。本文从女性视角入手,解读狄金森对基督教、对“主”的心理变化过程、与家人的关系、对传统婚姻的看法、与女性朋友的友谊以及她那对传统诗歌创作极具颠覆性的艺术风格等,论证狄金森为了能够获得一份作为女性作家进行诗歌创作所需要的自由空间而经历的痛苦的内心挣扎,以及所付出的一世寂寞与隐忍。 相似文献
5.
陈维平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2,18(6):88-91
《呼啸山庄》是一部有着丰富的社会学内涵的小说。艾米莉·勃朗特对现实生活的兴趣、关注和了解,是小说创作的基础,而以人性为中心则是作品的实质。小说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其结构的完美,而在于其真实性。小说中虽存在着某些紊乱现象,但它所体现的美学和道德价值却是不容置疑的。 相似文献
6.
刘宏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3):304-305
从狄金森的诗歌美学观和超验主义两个视角浅析这位文坛巨匠独立、独创、独特的诗歌创造艺术及勇敢地与传统的诗歌美学决裂,以无拘无束的个性、不媚时俗的高尚品格,通过超验的内省构筑了自己独一无二的诗歌艺术形式和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7.
李玲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5(4):86-89
被誉为意象派诗人的前驱的艾米莉·狄金森是一位独特、超前的美国女诗人。她一直被认为是一位神秘的诗人,她与世隔绝的生活和极具个人特征的诗歌引起评论界最异乎寻常、稀奇古怪和含糊不清的解释,她的读者也因诗歌的晦涩难懂而陷入迷惑与误解中,而理解狄金森诗歌的困难主要是她的隐晦艺术造成的。对此,我们应从艾米莉·狄金森关于隐晦艺术的诗学理论着手,分析诗歌技巧上的隐晦:洗练的意象、不规则的语法和韵律、含糊的射影、特殊的修辞风格,全面论述狄金森诗歌的隐晦艺术。 相似文献
8.
周建新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1):105-108
艾米莉.狄金森一生隐居家中,家既是她寓居的物理场所,也是她深恋的精神家园。在她的诗歌里,使用了大量与家、建筑以及家居有关的词汇,同时也不断在诗中探询家园的安全感、空间感,说明了家对她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艾米莉·狄金森是与惠特曼齐名的19世纪美国著名女诗人,一直被称为20世纪初英美意象派的先驱.她诗作的最大特点是擅长使用新颖、奇特、凝练的意象这一诗歌技巧,来表达抽象的内心情感和深奥的哲理.她对诗歌创作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开创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对现代美国诗人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刘羽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在艾米莉·狄金森的青少年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对她影响很大,所以科学思维在其诗的思想、结构、意象、语言等几个方面体现出明显特色,她的科学思维方式对其诗歌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袁海旺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1):78-80
本文就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在英国文坛以及世界文坛上的重要地位作了介绍.对希刺克厉夫和凯瑟琳的爱情以及希刺克厉夫的"爱-恨-复仇-人性复归"这条主线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指出<呼啸山庄>是一部别具一格值得研究的小说. 相似文献
12.
杨晓玲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5):60-62
19世纪中叶当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们开始建构存在主义的理论基石的同时,英国女作家、诗人艾米莉·勃朗特的诗集和唯一的一部小说《呼啸山庄》横空出世。它宛如一首凝练而又完整的诗,以它深层的意象揭示了个人存在的意义与困惑。做到了以小说形式使艺术形象与哲学思考的完美结合。从而成为文学史上的高屋建瓴之作。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解读勃朗特三姐妹的代表作《简.爱》、《呼啸山庄》、《艾格妮丝.格雷》,论述了三位女性作家不同的女权观。夏洛蒂宣扬的是男女平权思想,艾米莉向往的是女性霸权,安妮则倾向于女性游离于弱势群体之中。作为二元对立的人,惟有男女平权才有和谐,和谐给人生带来幸福,为家庭创造美满,美满幸福的家庭为和谐社会铺垫基石。 相似文献
14.
肖丽华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96-100
本文从女性美学的角度讨论了国内外一百多年狄金森研究史中存在的重大争议,如其诗歌的来源、诗歌的传统、诗歌的系统性以及女性诗人形象的建构等,进而指出这些争议的实质来源于男权美学对女性作家身分的“凝视”,而这种男性尺度在评价女性创作时存在诸多局限。 相似文献
15.
李建军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6):89-94
中国是全世界向世界卫生组织(WHO)提供数据的国家中,唯一一个女性自杀率高于男性的国家。女性自杀在自杀意向、自杀方式等方面具有“传染性”。在我国,女性集体自杀现象较为严重,仍然存在婚恋矛盾自杀、殉情自杀、亲子自杀现象。 相似文献
16.
卢秀华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1)
与前时代的文学作品相比较,元代戏剧作品对女子形象的刻画比以往任何时代都丰满、突出、动人。我们称之为女子形象鲜明现象。用荣格的原型理论来评价这一现象,发现这是由于中华民族在远古时代就崇拜女性,这种女性崇拜情结经过千万年的积淀逐渐形成一种集体无意识,在元代特定的社会环境里被激发出来。 相似文献
17.
《我在霞村的时候》及四五十年代的文艺论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樱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2(2):51-54
以丁玲作品《我在霞村的时候》及其引起的文艺论争为引, 梳理出40 年代延安文学至50年代后期的整个文学发展的脉络。并结合她于同时期发表的另外两部作品在《医院中》、《三八节有感》以及文学评论, 进一步探讨当时文艺界最为敏感的议题--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认同的二元对立,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以及女性个体的自我认同。 相似文献
18.
是谁夺走了她们的幸福?——试析路瓦栽夫人与尤二姐悲剧命运之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金茹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7(3):71-73
在中外文学史上,有这样一群女性形象她们天资聪颖,容颜美丽,但命运多舛.在以男性为话语中心的传统批评界,这些女性一直被看作是红颜薄命的典型代表,但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结合原型心理学的有关理论,重新对这些女性形象进行审视时就会发现女性边缘意识与潜藏在其内心中的集体无意识对女性命运模式所产生的影响同样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19.
戴燕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5(5):49-53
在以宗法父权制结构为特征的中国传统社会,父权至上的权威人格,"三从"、"四德"的纲常伦理以及宗法父权制度对女性角色的塑造与建构,确立了以"男尊女卑"的性别定位为核心的性别文化,并成为汉代以后两千多年中国社会主导意识形态.基于专制强权统驭下的男尊女卑的心理定势,经过不断的强化和延续,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潜藏在人们的心理结构当中,导致了性别文化心理结构的长期稳定状态.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是在近代那个特殊历史背景下,在中西文化的碰撞和冲突面前开始的.西方基督教的传播,对近代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尤其是对女性自身心态的转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妇女解放运动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郑孝萍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9(3):97-100
西方的文学类型究其本质是男性的 :由男性作家创造 ,并且讲述男人的故事。以强烈的反抗意识和鲜明的主观性令世人瞩目的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 ,也处于男性为中心的小说话语之中 ,在创作中 ,她一方面认同父权社会的文学标准 ,另一方面又在修正养育了她的文学传统 ,无可避免地产生作者身份的焦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