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我终于来到了这片神秘,苍凉的土地上。黄土夯筑的西夏王陵呈现在眼前。准确地说,这里是西夏陵区。一座座小小“金字塔”被来自贺兰山口的风亲切地吹拂着。我希望能立刻找到西夏开国皇帝李元吴的陵台,我对这位不太知名的帝王有一种特殊的感觉……公元1038年,李元昊在都城兴庆府(今银川)即位,国号定为“大夏”,因兴庆府在宋朝疆界以西,故历史上称为“西夏”。它的国民是以古代党项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联合体。西夏王朝当时与两宋、辽金并存。李元昊雄才大略,武艺超群。他一生胸怀大志,理想高远。24岁就领兵出征,攻战回鹘、力取甘州,  相似文献   

2.
西夏王陵     
余军 《中国民族》2012,(6):78-80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孙子、安塞王朱秩炅,曾经写过一首《古冢谣》。他在诗文中感叹到:贺兰山下古冢稠,高下有如浮水沤。道逢古老向我告,云是昔时王与侯。……人生得意须高歌,芳樽莫惜朱颜酡。百年空作守钱虏,以古视今还若何。这些诗句,生动描摹了西夏京畿现存最大的建筑遗址群——闻名遐迩的西夏王陵。  相似文献   

3.
西夏服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西夏的服饰制度、西夏男女服饰及其特点。通过对西夏服饰与周边各民族服饰的比较 ,可以发现 ,西夏服饰在很大程度上已汉化。但是 ,党项族与契丹、女真、吐蕃同属游牧民族 ,共同的游牧文化心理 ,使他们之间的服饰有许多共性。  相似文献   

4.
西夏文《杂字》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杂字》是西夏王朝时西夏人自己编纂的字典之一。有西夏文及汉文两个文本。本文对《杂字》的来历及文本做了简要介绍,对两个文本做了相互比较,对西夏文《杂字》的特点及反映出的问题做了深入研究。文章最后还附有《杂字》的西夏文与汉文对照表。  相似文献   

5.
西夏的藏传佛教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藏传佛教对西夏佛教乃至整个西夏文化影响很大 ,而西夏对于藏传佛教的东传又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西夏接受并发展藏传佛教有其民族渊源和历史基础 ,受到西夏和吐蕃两个民族政治关系的影响。西夏的藏族僧人数量较多。现有各种资料表明 ,藏传佛教在西夏的发展大抵以河西走廊为重点 ,并逐渐向西夏腹地延伸 ;藏传佛教对西夏的影响 ,主要是在西夏中后期。设立帝师是西夏僧官制度的重要特点。新发现的文献表明 ,早在元世祖忽必烈封授八思巴为帝师 (1 2 6 9年 )一百年前 ,西夏就开始封设帝师了。西夏时期的文献出土、发现很多 ,其中不乏藏传佛教经典。西夏故地 ,还发现了大量藏传佛教的绘画和雕塑。藏传佛教对西夏的佛教建筑也有显而易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吐蕃西夏历史文化渊源与西夏藏传绘画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谢继胜 《西藏研究》2001,1(3):35-48
藏语称西夏为mi yag。这一称呼既指西夏建国以前的党项人 ,也指西夏建国以后的西夏人。① 论及西夏与吐蕃的历史文化联系 ,从 7世纪初党项羌与吐蕃王朝发生联系开始 ,到 1 3世纪初西夏亡国时为止 ,长达 60 0多年 ,其间你来我往 ,水乳交融 ,是中国历史上较为少见的现象之一。②唐时 ,吐蕃和党项部落之间的战争使得大批的党项人归属于吐蕃王朝治下 ,两族杂居者为数众多 ;雅隆王朝解体以后 ,东迁河陇、河湟一带的吐蕃人与内徙的党项人部落杂居共处 ;西夏建国以后 ,上述地方有很大一部分吐蕃人成了西夏的“编户齐民”。吐蕃与党项统治者之…  相似文献   

7.
在铁木真统一漠北以前很长时间里,蒙古高原上的诸部落相互征战,争夺霸权,尚无暇顾及更大范围的对外扩张,他们与统治河套和河西走廊的西夏王朝基本上没有发生直接的关系。到了铁木真统一蒙古(1206)前夕,漠北的游牧部落才开始与西夏有了接触。从成吉思汗第一次进攻西夏的1205年算起,到1227年蒙古军第六次出征西夏并攻灭西夏,这二十二年  相似文献   

8.
西夏户籍初探--4件西夏文草书户籍文书译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新发现的 4件西夏文草书户籍文书进行译释 ,首次展示出西夏户籍的面貌 ,并藉此探讨西夏黑水城地区的家庭类型、人口姓名、男女比例、民族居处、婚姻状况 ,证实西夏番、汉民族互相通婚 ,并有一夫多妻和姑舅表婚现象。还分析了不同家庭土地、畜物占有状况 ,结合西夏法典《天盛律令》探讨西夏乡里组织 ,同时揭示出西夏户籍和军抄的密切关系。对照西夏法典研究 ,证明西夏有及时申报、三年修订一次的完善的户籍编制制度  相似文献   

9.
西夏、党项史料正误三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夏文的创造在西夏历史上是一件重要事情。它不仅对西夏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而且与西夏政治的演化也有密切关系,特别是它反映着西夏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统治者所奉行的政策。然而,在什么时间创造西夏文的问题上,由于史籍记载互有凿枘,致使后人众说纷纭。有的径自误用错误的史料,得出不合历史事实的结论。 关于西夏文创制时间的记载,在元代的著作中分为两种。第一种记为西夏第一代皇帝李  相似文献   

10.
西夏文法典《天盛律令》的译释和公布,为西夏婚姻制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本文主要依据《天盛律令》有关西夏婚姻的法律条文,结合其他西夏文、汉文资料,系统地论述西夏立国后的婚姻状况;并通过与唐宋法律有关婚姻内容的对比,分析西夏婚姻和中原婚姻制度的异同,以进一步阐明西夏婚姻制度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关于汉代西域都护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合文献和简牍材料 ,对西域都护的称谓和建置时间这两个问题作了探讨 ,提出 :西域都护设官于汉宣帝神爵二年 ,立府施政在神爵三年 ;它在建立初期为加官 ,属虚名 ,约在汉成帝时变为国家正式编制下的实名官职  相似文献   

12.
多弥史钩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多弥 ,为隋唐时期汉文文献史籍记载的西北民族之一。《新唐书·西域传下》记其为西羌 ,滨犁牛河 (今青海通天河 ) ,“役属吐蕃 ,号难磨 (Nam mo)”。本文据此 ,认为“难磨”即藏文文献中所记之“南”(Nam)国或南部族 ,源于汉代以来西羌中的“卑”等羌 (以上前人均有论述 )。南部族在古藏文文献中往往与吐蕃原始六族中的“董”(sDong)族联系在一起 ,故多弥可还原为“董弥”(sDongmi,即董人之意 )。此名可能为其他族人对其的称呼 ,“南”为吐蕃人对其的称呼。另外 ,吐蕃征服“南国” ,约在唐贞观六年至显庆元年 ( 63 2— 65 6)之间。后为吐蕃“四方面王”之一 (《贤者喜宴》)、与吐蕃赞普通婚和结盟的大家族那囊氏 (sNa nam)应为南部族首领或大家族之一。唐安史之乱后 ,吐蕃曾征调南部至西域一带防戍 ,故 2 0世纪以来新疆出土的藏文简牍中有“南茹”、“南茹巴”的记载。唐末至五代 ,汉藏文书所记之“南山”、“南波”等 ,其中杂有“南”部族 ,故其所以得名 ,除因其居地在“南山”(今祁连山 )外 ,还有其民族构成中有“南”部族的缘故。  相似文献   

13.
西汉初期,匈奴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西汉王朝在与匈奴打交道的二百多年的历史中,不断依据自身的实力调整对匈奴的政策:早期的"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的"征讨政策"、汉武帝后期的"绥抚政策"虽终武帝之世,匈奴问题未能彻底解决,但为以后最终解决匈奴问题打下了基础.也对促进民族交往和融合、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灵性(the spiritual)与世俗(the secular)在欧美现代性中同时被构建成为与制度性宗教(institutionalized religion)相关联的两个替代物.灵性的概念存在着矛盾,即:它既被视为具有普遍性的概念,又与民族认同相关联.再者,灵性的概念在全球传播的同时,被植入不同的历史进程中,它的发展轨迹在各个地方是不同的.本文认为:印度和中国的现代性是两国与[西方]帝国现代性互动后的产物.灵性在印度的相对成功与其在中国的相对失败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中国共产主义的兴起.从更深层次上讲,有一个普遍观点,即中国的传统必须被西方的科学所取代,这在建国前早已被描绘成中国现代性的特征.而在印度,各类传统被当作反抗帝国主义斗争的资源,其所反抗的是从文化和政治上使印度从属于西方强权的物质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秦、西汉的“内臣”与“外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瑞 《民族研究》2003,(3):69-79
本文对文献记载中西汉政权处理民族关系时出现的“内臣”和“外臣”作了分析 ,归纳了它们在与中央政权关系上各自不同的特点。作者在分析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基础上认为 ,秦简中的“臣邦”相当于汉代“内臣” ,“外臣邦”相当于汉代“外臣” ;并指出文献中的“羁縻”制度等同于“外臣” ,“葆塞蛮夷”相当于“内臣” ;同时提出“内诸侯”和“外诸侯”的称呼不适合于汉代分封和民族政策 ,应以汉代习称的“内臣”和“外臣”为准。最后 ,本文归纳了“外臣”向“内臣”转化的途径和原因 ,提出中央政权军事力量的壮大是完成此转化的直接动力。  相似文献   

16.
鉴于史学界对“华夏族”这一概念使用的随意性 ,本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华夏族从一开始便是一个复合概念 ,不是指古代某一部族 ;华夏族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 ,至春秋战国时才开始用“华夏”作中国的代称 ,对远古的原始部族不能使用这个称谓 ;并分析了将仰韶文化创造者误认为“华夏族”的原因以及“华夏”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7.
西夏番学不译九经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校理西夏人对中原儒家经典的异译,并分析有关史料记载,指出西夏王廷虽然口头上在国内倡导儒学,但并未真正把儒家经典列为番学的必修课程,王廷没有组织过九经的翻译,番学出身的文臣也不研读九经。西夏人对中原儒学没有表现出像对藏传佛教那样的热情。  相似文献   

18.
在喇叭沟门满族乡及其附近地区,主要的满族成员均系随清朝入关并被编入内务府旗分的彭姓汉人。本文以对这一地区的几次田野调查为基础,结合清代官私文献与口述资料,稽考他们真实的来源与家世,探讨这样一个汉人群体是在什么样的社会与文化背景下,保持着认同于满族的心态,从而加深对八旗内汉军旗人身份认同复杂性的认识。调查发现,当地“满族文化”的“建构”有种种与史实难以契合之处。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这种对文化资源的发掘与利用足以促使学者对民族史的现实意义进行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明初西域人阿不都拉因善射被明太祖赐姓为张,其后裔世居扬州,清康熙年间的著名循吏张瑾是他的后代。本文对张瑾的族属、史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解读准噶尔汗国灭亡后卫拉特蒙古佚名氏史家撰写的几篇托忒文史籍,探讨当时卫拉特人对汗国灭亡的反思及对清准战争的历史记忆.几位史家的文本反映了"四卫拉特"这一历史框架的稳定性,以及卫拉特人在政治认同方面的一些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