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敦煌莫高窟中唐至晚唐石窟中具有吐蕃或吐蕃与印度波罗样式的壁画以及藏经洞所出具有同样风格的绢画从作品内容著录、图像渊源、年代判定,与吐蕃本土及汉地艺术传承的关系、相关的政治文化背景等若干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归纳与分析,指出唐蕃时期唐蕃美术的交融是后代蔚为大观的“汉藏艺术风格”的源头,也是中国多民族美术史的重要篇章。  相似文献   

2.
古代藏族氏族部落的迁徙、内部整合与分化是古藏文吐蕃地名产生的主要原因。从民族史视野审视古藏文吐蕃地名,其与古代氏族名、部落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同时与唐朝及其他周边民族政权的关系和政治地理格局演变有密切的关联。吐蕃地名是吐蕃时期遗留下来的重要文化符号,对以后藏族地名文化产生了比任何时期都更为重要和直接的影响,要了解吐蕃时期地理历史语言,可从地名入手从事论证研究。同时,想考证近代藏族各类地名的来源含义,也可以从吐蕃地名查找其根源。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汉藏关系错综复杂,涉及政治、军事、社会、经济、宗教、文化等方面,在不同时期又有着不同的特征。民国成都是军阀割据对抗的中心地带之一,也是汉藏交流的枢纽之一,汉藏佛教交流内容之丰富,僧俗来往之频繁,当时全国其它各省难出其右。本文从历史事件与社会活动中探索民国成都地区的汉藏佛教文化交流情况,发掘这座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在汉藏交流中展现出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国内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统一国家的形成,是经过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的。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各种具体条件的不同,其关系的内容和形式,又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唐朝和吐蕃时期,以使臣往还为表现形式的汉藏两族团结友好关系的发展,就是这种特点的一个具体内容。它为藏族人民与祖国各族人民,首先是与汉族人民的兄弟联合和共同缔造祖国大家庭奠定了基础,在汉藏关系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解放后,随着生产关系的改变,以汉族为主体的国内各民族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新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逐步形成。但是,多年来,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和民族反动残余势力的蛊惑宣传,人们对于汉藏兄弟关系的发展过程和形成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必然性并不全然了解。因此,研究阐述这一历史过程的各个侧面,分析揭示通过使臣往还所表现的汉藏关系的内容特点,对于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和巩固祖国统一,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隋唐和吐蕃时期是青海丝绸之路及唐蕃古道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青海地区由于处于汉藏之间,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唐朝佛教经由唐蕃古道输入吐蕃统治的核心地区,与印度输入的佛教产生碰撞和融合,形成吐蕃特色的佛教艺术。在吐蕃的大力弘扬下,吐蕃佛教向周边包括青海地区输出。以玉树和昌都为中心的吐蕃佛教摩崖造像年代主要集中于9世纪初,在艺术风格和题材内容上都具有明显的共性,说明在吐蕃时期,尤其是在赤松德赞和赤德松赞统治时期,青海玉树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个吐蕃佛教的弘传中心,并创造了一套统一的佛教摩崖造像系统。在吐蕃征服青海地区后的近二百年间,吐蕃在这一地区留下了大量墓葬,墓葬的出土物中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佛教因素,可以透过它们窥见佛教在该地区的传播情况和存在状态:一些器物的造型和功能深受佛教的影响,如镀金舍利容器和吐蕃“王冠”;佛教中所流行的象征性图像广泛存在于一些生活器具上,包括迦陵频伽形象以及狮、象与莲花造型等。这些佛教因素更多地来自汉地,尤其是河西敦煌地区,与摩崖石刻中透露出的吐蕃风格形成鲜明的对照,凸显了青海地区在唐蕃时期佛教文化面貌的多元性特征。   相似文献   

6.
分藏于法国与英国的敦煌古藏文写卷P.T.1055、IOLTib J 744属一卷之裂,可以直接缀合。缀合后的P.T.1055+IOLTib J 744《十二钱卜法》是以汉文本为底本、根据吐蕃传统社会习俗编译而成,其成书时间为吐蕃统治敦煌时期。敦煌汉、藏文《十二钱卜法》的综合分析与比较研究,不仅有助于建构吐蕃统治时期苯教与佛教共存于敦煌吐蕃移民社会生活之中的真实历史面向,改变学界以往多关注敦煌吐蕃移民佛教信仰的片面性,而且能够有力展明该时期的敦煌汉、蕃关系已产生了紧密联系和文化融合,从而为进入归义军时代的敦煌蕃、汉族群最终走向民族融合,奠定了坚实的社会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7.
松赞干布是藏族吐蕃王朝时期的一位著名的赞普,是在藏族历史上比较有影响的一个人。他在任赞普的时候,开始与唐朝通好,迎取唐朝的文成公主,接受唐朝的封爵,对汉藏两民族的亲密友好关系,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这是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8.
吴安其先生的新著《汉藏语同源研究》新近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 ,全书共 8章 ,50余万字。近年来 ,在语言系属分类上 ,汉藏语系部分语言的归属问题仍是学术界讨论的焦点和难点。研究汉藏语言系属关系的传统理论方法正受到挑战。吴先生的这部新著试图从较新的角度研究汉藏语言的系属和分类问题。全书围绕着方言和谱系树、汉藏文化的历史背景、汉藏诸语的文化源头和支系、古音构拟以及汉藏诸语的同源关系展开论述。本书借用考古学和民族学的新成果 ,论述了操汉藏语民族之间的文化渊源关系 ,界定了汉藏语的谱系关系 ;运用丰富的语料从汉藏诸…  相似文献   

9.
[提要]《禅定目炬》是西藏本土作者所作并涉禅宗内容最多的藏文文献之一,其成书年代为西藏佛教前弘期与后弘期过渡阶段。本文主要以《禅定目炬》之作者生平与内容结构为依据,构建了吐蕃时期的西藏禅宗基本思想与禅宗师承以及汉藏佛教思想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0.
"王辛同治"是吐蕃前期政权治理的基本模式,当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建立吐蕃王朝后,开始学习周边民族的治理模式,建构法治与引进佛教,强化赞普集权,限制本教对政权及社会事务的干预。本教是维系吐蕃政权的法理根基,佛教是顺应当时吐蕃社会发展方向的进步文化。随着时局的变迁,统治者对"两教"有不同的偏好。对统治者来讲,宗教与自身信仰无关,是维护统治与争权夺利的工具。厘清吐蕃时期的政教关系,有助于理解西藏历史上政教关系的本质与"政教合一"的演变逻辑,从而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历史观。  相似文献   

11.
构成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成员——藏族,是俄国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民族之一,藏族在古代曾建立起一个与中原地区繁荣昌盛的唐朝同时并存的强盛的吐蕃王朝。文成公主出嫁松赞干布、赤德祖丹迎娶金城公主,古代唐蕃两缔甥舅姻好,“和同为一家”,是至今汉藏两族人民津津乐道永志难忘的千古佳话。然而,除此之外,吐蕃王朝的其他史事,乃至赞普及其大、小论的情况,人们一般知之甚少,兹就不完全之收罗,稍集吐蕃历代赞普之宰辅名目如下。一、青史标名最早的吐蕃大论娘·尚囊 藏  相似文献   

12.
汉藏关系或藏汉关系,于唐代而言亦称唐蕃关系,这与之后内地与西藏地方关系或者说藏区与中原各民族关系是一脉相承的。因此,这里所谓汉藏关系或藏汉关系并不是狭义的汉族与藏族的关系,而是广义的表达,指以藏族为主体的藏文化民族与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原多元文化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其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诸方面的关系史。在藏学领域甚至在中国史研究领域,汉藏关系史都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边疆史地研究永久不衰的话题。文章在阅读相关文献材料的基础上,对1911-2010年百年来的汉藏关系史研究主要成果作一系统介绍和总结。谨供学界同行参考,不揣冒昧之处还望学界同行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3.
产生于吐蕃时期的吐蕃乐舞,在藏族舞蹈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吐蕃乐舞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和诱人的艺术魅力,不仅成为吐蕃时期的文化标志,也成为整个藏族舞蹈发展史上的重要标志。从艺术发生学的角度解析吐蕃乐舞,它不仅开启了藏族舞蹈历史发展的先河,也构建了藏族舞蹈体系的基础,引导了藏族舞蹈风格发展的趋向,对整个藏族舞蹈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汉藏两民族的交往源远流长,千百年来就有一种非常密切的关系。公元823年立于拉萨大昭寺门前公主柳下的长庆会盟碑,“舅甥二主,商议社稷如一。”以铁的事实充分反映了汉藏两族“欢好热忱不绝”。该碑的四面均刻有字,正面(西面)为汉藏两体对照的盟约,文义相同。右面(北面)是吐蕃方面参加这次会盟的官员名单,上为藏文,下为各员职衔姓氏的汉字译音。左面(南面)为唐朝方面参与会盟的官员名单,亦为上下汉藏两文对照。背  相似文献   

15.
青海都兰的吐蕃时期墓葬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以实地考察为主 ,结合相关的文献与实物材料 ,对青海都兰吐蕃时期墓葬中所反映出的吐谷浑与吐蕃王国的关系、吐蕃墓葬与青海道上的中外文化交流等重大历史问题提出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北宋时期 ,西北吐蕃在经济、政治、军事上对北宋的依附以及文化心理上对中原王朝的认同 ,是宋朝经制吐蕃而吐蕃也愿意归属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7.
词汇是一个时代文化特征的反映,随着文化的变迁,其含意也不断发生变化。《拔协》作为分裂时期藏族著名史籍,在词汇的运用上较之敦煌吐蕃历史文书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这些变化中我们可看出《拔协》的撰写推翻了吐蕃时期包含王权统治理论的历史书写模式,改变了王权独尊的地位,同时,大大提升了僧人的历史地位,王权与佛教并重,这也为后来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历史书写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由于当地有良好的文化互动底蕴,吐蕃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有利于文化互动的政策,居住格局的杂居化以及民族间通婚增多,使吐蕃和汉族在语言、服饰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相互采借、交融,实现了汉蕃民族文化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9.
唐代,吐蕃境内盐业资源有限和制盐技术落后成为吐蕃政权东扩的原因之一,这可以从吐蕃、唐王朝和南诏国三者在"昆明池"不断发生争夺盐池的持久性军事博弈中得到证实。这一时期,吐蕃主要采用的是相对落后的"炭取法"制盐技术,而南诏国在其境内已多采用更为复杂有效的煎盐法制盐。通过对唐时期吐蕃和南诏国两个政权不同制盐技术的分析,不但可以了解到在同一历史时期不同族群掌握的制盐技术是不同的,而且围绕盐的争夺促进彼此之间的互动,以此形成的新的文化因子,一定程度上增进了不同族群之间的互动和交融,促进了藏彝民族走廊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词语的民族性问题研究 ,是汉藏翻译领域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本文从民族语文学和文化语言学研究的角度出发 ,以民族语汇中的基本词汇为依据 ,对民族词语 (音和义 )的构成 ,运用或搭配方式与文化的关系及其特征 ,从民族的生态环境、物质文化、心理习俗、信仰文化等方面进行探讨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