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试论近代中越宗藩关系的终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论近代中越宗藩关系的终结陈双燕宗藩关系是东亚特有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模式,它以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为基础,是儒家文化等级观念和治世思想在国家关系上的反映,并以实力的消长为后盾。中越宗藩关系在历史上延绵了1000多年,到了近代,法国殖民者逐渐蚕食越南,并...  相似文献   

2.
近年召开的中法战争史学术讨论会,有人提出:中越宗藩关系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然而,由于思想上的疑虑,耽心此涉外问题旧事重提,会有碍于中越两国人民友好的历史关系,故避而不谈。也由于认识上的偏见,把这种关系看成是“无关轻重的历史残迹”早已名存实亡,故漠然视之。因此,这是一个虽值得重视,却长期被忽视的问题;很有必要议一议,论述近代中越宗藩关系究竟是怎么回事?清朝政府在中法战争期间为了保藩固边,进行援越抗法是否正确?本文管窥蠡测,期待读者教正。  相似文献   

3.
明治维新后,日本为了实现侵略朝鲜的目的,在中朝宗藩关系问题上试图通过与中朝两国签订近代条约的方式,利用国际法与宗藩观念在属国、主权等问题上的分歧,来否定中朝两国之间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传统的宗藩关系。朝鲜壬午兵变时期,福泽谕吉为了支持日本政府的对朝政策,从中朝宗藩关系形成的历史上和实质上以及与近代条约的矛盾上,分两次对中朝宗藩关系进行了否定,其目的就是为日本政府排除中国在朝势力,进而侵略朝鲜寻找借口。  相似文献   

4.
中法战争前,法国殖民者向中越宗藩关系的合法性发出了挑战。为了便于交涉,晚清政府尝试运用国际法来论证中越宗藩关系的合法性,这反而使清廷陷入有理难辩的话语困境。文章结合权力话语理论,从话语霸权和主体认同两个方面来分析晚清政府的国际话语权困境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5.
开展对我国历史上宗藩制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它不仅能加深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如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等爆发原因的认识,而且有助于消除对历史真相的某些误解,澄清某些人以封建宗藩关系为近代殖民主义辩护的谬论。我院近代史系教授丁名楠在一次讲课中着重谈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涉外思想中,宗藩关系是处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关系的基本模式,为汉文化圈各国所效仿.越南自古受到中华文明的熏陶,将这种以“华夷秩序”为核心的宗藩关系理论应用于对其他周边国家的关系中,形成所谓的“越式华夷秩序”为核心的亚宗藩关系.这一涉外思想对越南的外交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为越南历代封建王朝所遵循.  相似文献   

7.
19世纪末爆发的中法战争,使得越南继琉球之后,成为第二个正式与中国断绝宗藩关系的重要朝贡国。它预示着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传统关系,开始从以中国为中心的地域性国际关系向资本主义列强主导下的全球性的近代国际关系转变。在此影响下,中越之间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交往模式,一种新型的中越关系自此开始。  相似文献   

8.
悠悠苍河水,无语流不尽,它是历史的见证,可它却不会说出历史为何物?“历史”是什么’!历史和历史文本的关系,历史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历史与叙事的关系,历史与个人的关系等究竟如何?在海阔天宽、多元并存的时代,提出这些问题已是十分自然。沃尔什在《历史哲学》一书中这样说过:“在文明状态中,人类为了他们自身目前活动的缘故,感到需要形成某种对过去的图象;他们对过去感到惊奇并想要重建它,因为他们希望找到那里面所反映出来的他们的热望和兴趣。既然他01ie历史是被他们的观点所决定的,这种需要在某种尺度上就总会是得到满足…  相似文献   

9.
公元10世纪中叶之前,今天的越南中北部地区隶属于中国中原政府所直接管辖的范围。公元968年,越南立国,之后仍然与中国封建王朝保持着长期的宗藩关系。中越两国之间的关系可谓源远流长。其开国传说即包含着浓厚的中国文化元素。鸿庞氏传说和安阳王的传说无不打上了深深的中国文化的烙印。  相似文献   

10.
南海海上丝绸之路,不能片面地理解为一条孤立的航线和几种大宗商品的海上贸易,它应该是多维的系统。除多线航路系统不论,多边贸易系统亦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即商品并非只有中国的丝瓷、茶叶,商船并非只有中国的帆船,19世纪以来,英、法、美等新殖民帝国取代葡、荷、西等老殖民帝国,在环南海地区扩大了殖民地,加入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圈,不仅欧美的服饰、文化、医药、军工产品继踵而来,而且印度及东南亚地区的鸦片、香料及橡胶、石油等工业原料也逐渐成为大宗商货。海上丝路千帆万船,仆仆于道,但人们的活动远不只经贸那么单纯,相互之间的政治、文化影响也一直相随其中,这就是多元交流系统。为了深入研究南海海上丝绸之路的多维系统,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会同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同仁,通过“环南海历史地理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以1405—1945年间中国人在环南海地区进行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经营活动及中国文化影响产生的地理景观为切入点,探讨作为这些活动主营力的人口本身的空间移徙、社会组织及其生存发展方式,深入发掘环南海文化圈的底蕴,阐明环南海地区地缘政治关系形成的空间过程,华侨华人拓殖空间及其与自然、人文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本期“环南海历史地理研究”专题特推出三篇论文,对中越宗藩关系影响下的越南疆域与政区、东南亚地区的华人移民与经济地理进行深入解剖,比较鸦片战争前后宗藩关系与非宗藩关系体制下的环南海地区政治、经济格局。以往对清代中越关系的研究,多停留在朝贡体系或宗藩体制的国家关系层面,并未深入到对地方行政制度进行剖析。《越南阮朝初期“京—城”政区体制的内涵与消亡(1802—1832)》一文通过详细的材料分析,指出阮朝建立初期为解决过长的南北领土与有限的控制能力之间的矛盾,借鉴西山朝“三分统治法”创制的“京—城”区块结构,其内部仍叠套有圈层结构政区,并且由于出现诸多弊病,不得不很快中止,仿效宗主国清朝改行督、抚、布、按分权共治的省制,而没有按照其支持势力法国的政治制度进行改革,这充分说明宗藩关系体制下中国政治文化对越南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关于东南亚华人华侨研究,有人曾消极认为“无国家社会历史进程依托”“无理论背景分析框架”“无系统经验研究支撑”,而历史地理学恰好就为华侨华人研究提供了较为完整的历史进程和多层面框架,《论清代中国商人入越开发对越南社会的影响》和《英属婆罗洲华人经济开发的进程与意义(1840—1941)》两文就是例证。前者论证清雍正以后开放洋禁,粤、闽籍商人源源不断前往越南,涉足商业、矿业等领域,促进了两国之间的商品流动和货币互通、政治互信,由此可以看出,清代中越两国之间不仅存在政治上的宗藩关系,而且在经济上紧密依存,华商构成了清代中越关系的另一个重要维度,见证了清代中国对越南社会的深刻影响。后者论证鸦片战争以后一百年间华人移民如何利用自然资源,在英属婆罗洲地区进行农、工、商业经济开拓,奠定了当地经济地理格局,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与导向。同时也客观指出,华人经济的发展并不平衡,华人商业较为封闭与内向,主要依靠外埠华人或欧人公司与其他地区发生经贸联系,华人经济活动格局既与地理条件有密切关系,也是英国殖民政策宏观调控的结果。南海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地理研究,素为学界薄弱环节,为了推动中国历史地理学走出国门,我们愿抛引玉之砖,作一尝试,望方家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11.
《南都学坛》2017,(2):35-42
历史上,东亚地区因其所处的独特地理环境而成为一个相对独立、封闭的区域。对于东亚地区国家关系名词表述较多,有"宗藩""朝贡""职贡"等词汇,但"宗藩体系"一词在其演变过程中,成为概括中国与周边番邦与属国之间关系的总称,用其来概括古代的东亚国际秩序应更为贴切。在这一体系中,作为宗主国的中国享有崇高的地位,各藩属国与中国之间等级有序。东亚宗藩体系的出现是有其必然原因的,同时也经历发端、发展、成熟、稳步推进、鼎盛及衰落等不同阶段。作为宗主国的中国通过政治上的吸引、经济上的往来、文化上的影响、军事上的征讨手段等维持着这一秩序。宗藩体系是古代东亚地区国际秩序的主要表现,相比于西欧封建时代的战乱频发,东亚地区的秩序是较为和谐的,这一局面的出现也与宗藩体系影响下的国际秩序是密不可分的,这一秩序维持了上千年,其所运行的手段包括武力征服、文化教化、利益吸附、宗教笼络等军事、政治、文化策略,这一体系也是有其封闭性、秩序性及稳定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2.
晚清中国用条约强化中朝宗藩关系的失败(1876-1895)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治维新后,中日双方围绕中朝宗藩关系的存废问题,展开外交斗争。为了使中朝宗藩关系取得国际合法性,清廷主动让朝鲜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其后,又与朝鲜订立双边条约,从而使宗藩关系被纳入条约体系当中。清廷在很大程度上是模仿近代不平等条约的范式来实行“立约保藩”,导致表面的不平等转化为内在实质上的不平等。由于中国的实力的衰弱,无力反击日本的军事攻击,最终在甲午战争中失败,被迫彻底放弃中朝宗藩关系。  相似文献   

13.
清代中国和朝鲜的宗藩关系是不同于近代以缔约为主要形式的双边关系,其确认和维持并无成文条约的保障,因此非成文契约性是中朝宗藩关系的显著特征之一。清朝迫使朝鲜断绝与明朝的宗藩关系,成为朝鲜的宗主国。虽然双方存有疑忌和戒备,但是由于东北亚国际格局有利于清朝维持与朝鲜的宗藩关系,因此中朝宗藩关系能长期保持非成文契约性的特征。随着清朝国力的衰弱,这种没有条约保证的双边关系在近代国际关系模式的冲击下,不得不通过“立约保藩”来暂时延续生命,但是这种措施最终也未能挽救中朝宗藩关系的解体。  相似文献   

14.
从19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清政府力图强化与朝鲜之间的宗藩关系.其原因主要在于朝鲜的重要战略地位与中国的安全息息相关,洋务运动的开展使清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强化中朝宗藩关系的实力,当时远东的国际形势在客观上有利于清政府强化与朝鲜之间的宗藩关系.  相似文献   

15.
十九世纪亚洲的国际秩序分为两种,一种是宗藩体系,是封建的国家关系。清朝立国后,通过在武力征服及继承明代宗藩关系基础上建立了由宗主国清王朝和七个藩邦所组成的东亚华夷秩序;另一种是殖民体系,十九世纪中叶,由于资本主义列强的疯狂扩张,亚洲多数国家先后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资本主义列强在亚洲建立起殖民体系。宗藩体系与殖民体系有本质区别,前者是封建性的君臣依附关系,后者则是占领与被占领、奴役与被奴役、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亚洲国际秩序分为两种 ,一种是宗藩体系 ,是封建的国家关系。清朝通过在武力征服及继承明代宗藩关系基础上建立了由宗主国清王朝和七个藩邦所组成的东亚华夷秩序 ;另一种是殖民体系 ,1 9世纪中叶 ,由于资本主义列强的疯狂扩张 ,亚洲多数国家先后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资本主义列强在亚洲建立起殖民体系。宗藩体系与殖民体系有本质区别 ,前者是封建性的君臣依附关系 ,后者则是占领与被占领、奴役与被奴役、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清代宗藩体制的形成及特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藩体制是东亚地区中国和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间的一种不平等的封建国际系统结构。它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国力的悬殊 ,但更重要的还在于深刻的文化动因———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宗藩体制是通过朝贡、敕封等一系列封建礼仪来维系的。政治上表现为封建礼仪的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 ,经济上通过朝贡、赏赐及附载贸易 ,增进各国的经济交流 ,文化上促进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清朝为了防止日本和美国在对朝鲜的政策上勾结,想利用列强间的矛盾,维持中朝之间的宗藩关系,极力促成朝美之间缔结了1882年<朝美通商条约>.它是朝鲜与西方国家缔结的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此约不仅导致了朝鲜的全面开国,而且成为中国和朝鲜宗藩关系破裂的诱因.  相似文献   

19.
朝清两国在宗藩关系的架构下,双边贸易按性质可分为公贸、私贸和密贸。公贸主要包括朝贡贸易、边境贸易和使团贸易;私贸一般指在公贸过程中的非法贸易,如后市贸易;密贸是指私商们进行的纯粹意义上的非法走私贸易。由于封建的历史局限性,两国对经贸的多方限制,至19世纪末宗藩关系的解体下,双方的传统贸易关系亦终结。分析朝清贸易,对于现今两国贸易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蒙古原是金朝属部,成吉思汗受金官封“属部统领”,乘金朝衰败,称帝建国,接着出兵攻金,逐鹿中原。其继承者先后灭金、灭南宋,实现了对全国的统治。其国号本为“大蒙古国”(在中原汉地称“大朝”),第五代大汗忽必烈建新国号“大元”以示承继中原历朝统绪,同时保留原国号,遂称“大元大蒙古国”。元人以太祖成吉思皇帝为本朝开国君主,明初所修《元史》同此。所以元朝起始年代应为成吉思汗建国的1206年。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征服了直到小亚、东欧的西域许多国家,实行皇族领地分封,形成西北四个汗国,称“宗藩之国”。元朝皇帝是大蒙古国大汗,各宗藩奉为宗主,名义上统有包括各宗藩国的辽阔版图,实际上各宗藩国均自主统治本国;被宗藩称为“大汗之国”的元朝廷直接管辖之地为中书省和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湖广、江浙、江西十行省,以及吐蕃三道(算一个行省),这就是元朝的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