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保持社会总需求同社会总供给之间相适应乃是宏观经济实施有效控 制的根本性措施 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平衡问题,而计划需要解决的平衡问题,首先而且主要是保证总量平衡,即社会生产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相对平衡,使社会产品的总供给量同社会总需求量之间相适应。要保持总量平衡,必须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经济发展速度和建设规模必须与我国国力相适应;二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须与劳动生产率  相似文献   

2.
林伟 《兰州学刊》2003,(3):21-22,30
平衡是矛盾双方在斗争中暂时的相对统一的一种表现 ,不平衡是矛盾双方在斗争中不均匀、不随和的一种状态。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正确理解平衡与不平衡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社会学的"剥夺"理论与我国农民工问题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李强 《学术界》2004,(4):7-22
通过剥夺理论研究中国农民工在政治、经济、社会权利等方面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对农民工的绝对剥夺、相对剥夺、多阶剥夺等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探索针对中国农民工的剥夺具有怎样的新特点,造成何种社会后果以及怎样避免冲突型社会后果等问题.迄今绝对剥夺还是主要问题,但随着绝对剥夺程度的逐步降低,相对剥夺问题地位会上升.绝对剥夺程度的降低并不一定带来社会稳定.不稳定常常发生于经济发展、民权意识提高和社会地位上升时期.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再生产中,社会资金、社会劳动的运动过程,同时就是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生产过程,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实物形式的运动最后形成总供给,而它的价值形式的运动最后形成有支付能力的总需求。从核算原则来说,收入,分配和使用三者是相等的;从计划安排来说,只要在财政上不打赤字,在实物上不留缺口,三者也是相等的。然而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供给与需求总是不相等,不是供给大于需求,就是需求大于供给。即不断出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与不平衡的矛盾。本文将从理论上对这个问题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5.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根本任务是研究社会生产与社会需要的矛盾,并探求解决这一矛盾的理论与方法。而在探求解决这一矛盾过程中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必须解决综合平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相似文献   

6.
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五大内在矛盾:工业化与农村经济的矛盾、边缘化与山区经济的矛盾、市场化与小农经济的矛盾、瓶颈化与规模经济的矛盾、特色化与资源经济的矛盾。这些矛盾根源于工业化过程中城乡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根源于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弱势地位。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性出路,一是靠国家在制度和政策上提供发展的条件,二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地制宜推进工业化,逐步改变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弱势地位。  相似文献   

7.
布哈林是前苏联共产党和共产国际杰出的理论家、政治家和活动家。1921年布哈林在《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提出并全面阐述了他的代表性理论之一——动态平衡论。其核心观点主要包括:自然界和社会的平衡不是绝对的,而是矛盾推动的动的平衡;不稳定的动的平衡区分为积极的带正号的动的平衡和消极的带负号的平衡两种;事物发展的过程既不是单一的平衡过程,也不是一个单一的不平衡过程,而是一个平衡和不平衡交替进行的过程。布哈林的动态平衡论把社会描述为一个由矛盾运动推动的动态平衡过程,这对我们思考和认识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体会蕴涵在这一历程中的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特征和趋势,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区域经济是大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课题。 我国疆域广袤,各地区自然、经济和社会人文条件差异大,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由此决定了区域经济研究在我国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新中国建立40年,特别是近十年的发展实践充分表明:区域经济充满活力是国民经济蓬勃发展的基础;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目标的重要保证。 八十年代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年代。它集中表现在下述几方面:  相似文献   

9.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第四条指出:“必须实事求是地认识到,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国民经济计划就总体来说只能是粗线条的和有弹性的,只能是通过计划的综合平衡和经济手段的调节,做到大的方面管住管好、小的方面放开放活,保证重大比例关系比较适当,国民经济大体按比例地协调发展。”这段话很重要,是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科学解释。其基本精神,我认为就是:计划要有弹性。这正是计划体制改革中必须进一步探讨和求解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我国原有的计划体制,其主要弊端是统得过多过死。过多,表现为企图把各种社会经济  相似文献   

10.
一、控制社会总需求的关键在于控制货币供给量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匀速发展需要以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为前提条件。在社会总体供需均衡与失衡的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往往在社会总需求上,如何通过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和控制来保持社会总体供需的均衡,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我国需要研究解决的现实经济问题。社会总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总量,它直接由政府或银行提供的货币形成。货币一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是社会主义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反映,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当前,我们正在对国民经济进行大的调整,对国民经济综合平衡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讨论,对于搞好国民经济的调整和社会主义经济的健康发展,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1979年以来,我国经济逐步走出了过去传统的模式,将有计划置于商品经济的基础上,使得这几年的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这就是在改革过程中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消费和积累同时膨胀。中央把“总需求与总供给必须平衡”作为制订“七五”计划的重要原则之一,这是最大的宏观管理,也是目前加强宏观管理的主要问题。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与自由市场经济不同,在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的情况下,结构性的不平衡也会给国民经济带来危害。结构性的不平衡,表现在不适当的扩大  相似文献   

13.
1996年我国宏观经济成功地实现“软着陆”以后,经济发展中的结构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了。目前,我国经济生活中的种种困扰,几乎无一不与经济结构方面的矛盾相关联。它昭示,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合乎规律地进入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转变为主要依靠结构调整来推动的新阶段。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千载难逢的机遇。抓住机遇,对于我国在21世纪上半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调整经济结构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新问题 调整经济结构对于我国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新问题。早在60年代初,我国学者就提出并论证了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的问题;1961—1965年经历了长达五年之久的国民经济调整。之后,类似的经济调整,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80年代末90年代初,又经历过两次。从60年代到80年代初,理论界反复探讨过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国民经济三大部门间按比例发展的问题。从一定的意义上说,这属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但是,这种理论研讨和实践操作的单一性、直线性和平面性,远不能等同于今天我们所讲的经济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经济结构,作为经济学的一个范畴,80年代一开始,我国理论界就  相似文献   

14.
一 需求导向型经济和供给导向型经济是相对应的不同经济发展类型。供给导向型经济,是指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主要受供给的支配和制约。需求导向型经济,是指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受需求的支配和制约。简单地讲,供给导向型经济就是由供给推动经济发展的推动发展式经济,需求导向型经济就是由需求拉动经济发展的拉动发展式经济。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运行中最基本的经济总量平衡,为保持国民经济正常运行进而保证经济正常增长和发展,必须使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保持大致的平衡,这就需要不断的对它们进行调控。调控…  相似文献   

15.
一、双方争论的实质 关于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中的绝对和相对之间的辩证的关系问题,双方争论的实质在那呢?主要是围绕着什么是绝对和相对,它们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中又是如何体现等问题展开的。对于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是相对的,这不存在分歧。分歧主要是在矛盾的斗争性的绝对性之中是否包含有相对的成分,在同一性的相对之中是否包含有绝对的因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呼唤机会公平的制度安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和谐社会要求社会公平。这种公平是指机会公平,而非结果公平;和谐是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动态的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和谐要求是以经济发展为前提的机会公平。经济学意义上的和谐是可以度量的,即基尼系数,按照这一标准,中国社会目前的不和谐已经超过国际警戒线。中国社会现今不和谐主要表现为三大矛盾: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矛盾,以及经济增长与就业率下降的矛盾。种种不和谐均来源于制度安排的缺失。要实现和谐社会目标,必须标本兼治,从完善制度入手,提供保证机会公平的科学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7.
平衡和非平衡问题,是涉及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重大课题。回顾我国建国以来的社会主义经济实践过程,可以深切地认识到,经济发展,经济运行是处于平衡态还是非平衡态,会给经济生活带来不同的重大影响。特别是当国民经济基本比例被打乱或破坏,导致经济生活出现大的紊乱时,人们会从切肤之感的正反面的经验教训中,对平衡和不平衡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予以极大的重视,从而提出新的认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绿洲经济是大西北内陆河流域区域经济的重要特征。绿洲经济开发与发展 ,对西北地区国民经济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甘肃河西地区随着快速的经济增长 ,开发规模扩大 ,移民增加 ,人口规模增长 ,水土资源不平衡的矛盾、工农业用水矛盾、城乡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矛盾表现突出。绿洲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是西部大开发中迫切需要的解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9.
国民经济运行安全与国家经济安全、资源战略安全等理论有明确区别。导致国民经济运行安全各种因素产生的原因较复杂,可归纳为四大类:一是主观意识的原因,如社会弱势群体的个体心理承受能力,人们对经济全球化的适应能力等;二是国民经济运行系统总量不平衡的原因,包括资源供给与需求不平衡,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不平衡,产品供需不平衡以及资金供需不平衡等;三是各种制度实施滞后的原因,如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收入分配制度以及金融体制改革制度滞后等;四是各种体制的不合理、不完善,如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社会公共卫生系统不完善。针对这些原因,应从主观意识、国民经济运行系统总量、制度、体制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制定国民经济运行安全的原则和安全预警系统。  相似文献   

20.
不平衡发展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它主要表现为城乡发展不平衡、东西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和同产业内部结构发展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性的长期持续和不断扩大,将成为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阻滞因素。我国不平衡发展,既受我国在世界现代化总进程中的特有位置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受自然环境、社会结构、经济和文化传统等发展要素协调性差等内部因素的制约。不平衡问题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我国观阶段应实行在平衡与不平衡中求发展的战略,即采取有效可靠的倾斜政策,以实现我国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和产业结构较高水平上相对平衡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