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喜剧意识的笑是人类社会实践文化心理机制和生命自由资源的审美升华。只有具有审美价值的喜悦感情,才能成为喜剧意识的笑。能够凭借自由嬉戏态度对待社会历史必然的喜悦感情就具有审美价值。中国古代大陆农耕文化基础上奠立的伦理理性主义文化和西方古希腊海洋文化基础上奠立的历史理性主义文化,分别孕育了中西方文学的喜剧意识。  相似文献   

2.
本文关心的是由悲剧精神引起的中西文化传统比较的问题,或者说是通过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追问中国文化的独特品质与其起源。悲剧精神根源于人类的生命意识和原始的生命活动中,它是人类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困境的应战和超越。悲剧精神在中西方文化中有不同的表现形态:西方文化的悲剧意识深刻彻底;中国文化的悲剧意识则浮泛且留有余地,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文化发展倾向。  相似文献   

3.
鲁迅是能稔熟地运用各种现代小说艺术手段的中国现代作家。在他的小说中成功的运用悲剧艺术、喜剧艺术、意识流、象征等艺术手段,表现现代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特征,表达他启蒙的文学主张。他运用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艺术手段,展示了传统文化支配下中国人无法逃遁的悲剧命运,对改造"国民性"寄予了深切的希望。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心灵的历程和冲突的角度,考察了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自我意识理论,并着重分析了心灵冲突的两个典型形式——苦恼意识与分裂意识,以及它们构成的悲剧意识与喜剧意识,它们对于寻求人类本质、反对异化世界的意义等.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论语》这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家经典作品的文本进行研究,可以见出,在生命、个人价值实现和情感伦理三个层面中,都蕴含着孔子哲学思想中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意识与悲剧意识的超越精神。正是这种精神的影响,使中国人的悲剧意识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自我消解,也铸就了中国人自强不息、刚柔并济的品格。  相似文献   

6.
《冻苏秦衣锦还乡》虽然承袭了元杂剧"大团圆"的喜剧传统,但是从"家国同构"的内涵影射、史料引用的独特寓意、情节处理的内在逻辑三方面不难发现,喜剧的结尾只是元代文人迫于灰暗现实而生硬勾勒出来的一场圆满,而其故事本身已蕴含一定的悲剧成分,它包括悲剧比例的显然性、悲剧情节的必然性、悲剧淡化的策略性。因此《冻苏秦》虽然是喜剧结尾,但是却有着悲剧内核,因此它是"形式上的喜剧"和"内容上的悲剧"。  相似文献   

7.
作为"对立中合乎人类本质发展方向的精神现象",悲剧意识是文学反映人类生存"悲剧性"的一种总体性心灵感受与精神把握,它不仅包括传统的命运悲剧意识与人的悲剧意识,也包含介于两者之间的现代悲剧意识。而传统与现代悲剧意识的关系亦如中国传统哲学中天、地、人三才的联系,文学中与生命意志存在冲突的悲剧意识可提炼为天命的不公正、不完满,即"天残"的悲剧意识维度;来自残缺世界的"地缺"悲剧意识维度以及自我之"殇,不成人也"的"人殇"的悲剧意识维度,由此构成了悲剧意识三维理论。从悲剧意识三维理论来看,自古希腊至后现代主义的各个典型时期,西方悲剧文学的本质不只反映了一种悲剧意识维度,它大致经历了由单一到多个悲剧意识维度并存的复杂演变,由此,西方悲剧文学的未来总体走向必将延续与发展"天残""地缺""人殇"三种悲剧意识的并存性思考与综合表现。  相似文献   

8.
喜剧浅论     
喜剧是笑的艺术。在“四人帮”文化专制时期,这种笑的艺术倍受摧残,瀕于毁灭。那时的艺术创作真可谓哭笑不得:哭,则是“悲悲泣泣,人情感化”;笑,则是“嬉皮笑脸,丑化工农兵”。今天,喜剧这朵艺术之花又在百花园堅竞相开放,为无数欣赏者所喜爱。本文拟对喜剧的涵义,喜剧艺术的表现手法,喜剧的本质、规律,喜剧艺术的美育意义等方面作一番粗浅的探讨。一人们对喜剧的涵义,通常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喜剧指戏剧的一种类型,它与悲剧、正剧一起,被统称为戏剧艺术。广义的喜剧与悲剧(广义的)等一样,作为美的形态,属于传统的美学研究的领域,它包括社会生活中的一切喜剧性现象及其在艺术  相似文献   

9.
在漫长的解读人生、解读死亡的过程中,伍尔夫认识到人类是面临着无法摆脱的悲剧性结局。她的悲剧意识体现在她对死亡观念、人际隔膜、战争恐惧的感悟与理解之中。她的悲剧意识源于个人悲观意识和对自己处境的困惑与迷惘。虽然伍尔夫在生命中顿悟了死亡的真谛,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将生命交于死神。这种选择并不在于展示人生的不幸,其目的是要展示人的主体精神对悲剧的超越。  相似文献   

10.
海明威的生命意识 ,是他人生观的核心和作品诗意所在 ,构成其全部小说的基本主题和精神底蕴。海明威的一生 ,是深刻体验生命悲剧性的一生 ,也是致力于对生命悲剧性的克服、反抗的一生。海明威的生命意识包括人生悲剧观和英雄主义两个方面 ,体现他对人类生存状态的理解和生存方式的探求。他的心灵承载了人类理想与现实的永恒冲突和根本悖论。他以自己的生命和创作 ,验证了人类的超越精神和自由意志 ,为现代西方人在理想缺位、精神空虚的时代 ,指示一条不背弃崇高的生命之路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别对人文主义对英国文学的影响以及莎士比亚作品(悲剧、喜剧、十四行诗)中体现出的人文主义作了初步的探讨,由此得出人文主义的实质以及人文主义与文学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学即人性之学。文学保存了人类的精神财富,成为沟通人们思想感情的纽带。文学的目的在于激发人的精神力量,以不断更新的方式教育人们。  相似文献   

12.
方海涛 《宿州学院学报》2005,20(6):47-48,74
知性与想象力的自由游戏是康德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德正是立足于此区分了一般生理的笑和审美的笑,将“笑”上升到审美的高度,指出笑是一种由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而来的激情,是主体对“幻相”的品味,亦是主体对于知性追求的失落而带动的肉体的松弛,并且指出了笑对人的存在的意义,因此康德的喜剧理论是严肃的、深刻的。这与他在晚期著作中抬高崇高排斥喜剧思想也是一脉相承的,其理论对当下喜剧创作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悲剧是人类在实践创造自由的过程中,面对暂时不可能实现自由的准自由状况所产生的特殊应对状态和精神。中国的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可从《诗经》入手。中国人在实践-创造中企图理性把握世界(自然、社会),以实现三种类型的自由,但理性反思实践自由的暂时不可能实现,使其准自由的形象呈现悲剧性。但当理性可知,悲剧性就弱化。中国的悲剧意识是一种理性反思意识,在《诗经》中包括形而上追求的反思,向死而生的反思,和实践自由过程中挫折的反思三个纬度,是一种准自由状态的忧患意识。而中国的悲剧精神则有柔韧之风,那是因为面对实践自由的受挫,中国人具有用迎合的方式化解个体与群体、社会矛盾的趋向,以达到统一的自由。这不同于西方悲剧一味深信终将实现自由,却必然挫败的惨烈。这也解释了为何中国悲剧多以“大团圆”告终。  相似文献   

14.
西方悲剧精神的历史反思性发生在古希腊时期。《神谱》、《荷马史诗》显示了人类历史进步必然冲决血缘亲属纽带,造成历史与人伦、理性与感性二律背反的困窘。二律背反困窘后来更以冥冥中支配社会人生的命运形式,在戏剧类型的悲剧中得到了酣畅淋漓的表现。基督教《圣经》为西方悲剧精神的历史反思性提供了更丰厚的文化资源。黑格尔凭借巨大的历史感在理论上说明了西方悲剧精神历史反思性所蕴藏的辩证逻辑。  相似文献   

15.
从平行研究视角出发,中国先锋小说在接受存在主义文学思想影响下产生明显变异,具体表现为:存在主义文学和现实政治密切相关,持"介入观",是置身于真实中的虚构。先锋小说远离现实政治,从虚构中假想真实,"边缘性"特征突出;存在主义文学更多的是在"荒诞"中体现悲剧精神和人道情怀,先锋小说是通过"悲剧"来体现荒诞意识和死亡意识;存在主义文学因与现实的亲缘性关系而具有一定的渗透性、对话性特征,影响"跨世纪"。中国先锋小说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个人性、独白性特征明显,只有"阶段性"影响,文学渐渐失去了轰动效应。  相似文献   

16.
文章主要论述美国现代剧作家尤金·奥尼尔对古希腊悲剧精神的传承。文章首先分析了悲剧对古希腊人精神上的重要意义 ,接着讨论现代社会中 ,奥尼尔是如何在作品中体现古希腊悲剧精神的。文章批驳了一些评论家的观点 ,并从奥尼尔在剧作中高扬的超出物质实利的梦想 ,以及其悲剧主人公身上表现出的为梦想努力奋斗、勇于舍弃一切的精神和行动的力量两个方面 ,肯定了他剧作中的古希腊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17.
文章立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维度,分析了17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文学的理性价值立场及其艺术得失。从人的主体性来看,它是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性狂欢的一种矫正,同时也是西方文学史上一次别具一格的人的退却。高乃依、拉辛、莫里哀,用悲剧和喜剧的方式,在一个特定的背景上,共同谱写了一曲人与世界的和谐乐章。  相似文献   

18.
喜剧因素与悲剧因素的互渗——铁凝小说的风格特征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悲喜剧因素的互渗是铁凝小说的风格特征之一。这与铁凝对幽默的独特理解有密切关系。她主要通过反讽和荒诞手法制造喜剧性效果,但在喜剧的背后却渗透着强烈的悲剧性。因此,喜剧品格和悲剧精神在铁凝小说中实现了统一。这包含了铁凝对生活本质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标志着铁凝对喜剧观念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9.
先秦两汉散文经常出现以声观气事象,根据人的声音判断生命力的强弱及其功能属性。有时赋予声音以超验的属性,它可以脱离人的形体而继续存在。周代礼乐文化用理性精神看待声与气之间的关系,强调志的统辖作用。先秦两汉散文所展示的声气形态多种多样,主要有喜剧型、悲剧型、悲喜剧错杂型、悖反型四类。  相似文献   

20.
李贺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一位风格独具的诗人,在政治腐败、战乱频繁、仕途苦闷等各种不幸的命运遭际下,他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诗歌创作之中,以之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因此,李贺诗歌所呈现出的悲剧精神是由内而外的情感的自然流露,这和魏晋以来个体主体意识的觉醒有着直接的承继关系。正是由于李贺在诗歌中高扬个体的主体意识,使得其诗歌创作的取材和艺术表现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诗人,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具有长远持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