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民族主义是建立在“主权”观念基础上的民族自我意识和情感归属,旨在维护本民族权益、实现本民族和民族国家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或意识形态,其在实践中往往演化为建立和发展现代民族国家的社会运动。在民族主义话语中,作为“人民”的民众从历史“后台”向历史“舞台”前置,媒介作为国民的“养成所”,被置于民族救亡与国家建设的中心地位。在人民主权的民族主义话语中,《湘报》报人提出了“报为民史”的传媒属性观、“开启民智”的媒介功能观与“志士精神”的新闻伦理观,推动了湖南新闻思想的近代转型。《湘报》所建构的新闻思想,既接受了“民权”等现代价值观念,又具有儒教的道德激情,其对近代湖湘文化转型,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沈传新 《国际公关》2022,(4):149-153
魏源是中国近代爱国主义思想家.他作为地主阶级改革派,在清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初步的世界观念和国家意识.他主张变革自强,反对外来侵略;主张顺应时势,"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加强国际贸易;重视宗教的作用,主张不同的文明共存.这些内容构成了他具有浓厚封建性和鲜明时代特征的爱国主义外交思想.他的外交思想具有典型的现实...  相似文献   

3.
奕对近代外交做过一些开创性的实绩 ,但他的意识却未能突破古代“夷夏大防” ,以及在“战抚”之间、“臣夷”与“羁縻”之间选择的思想体系。他的行为与思想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是中国近代外交的不自觉的开创者。  相似文献   

4.
外交活动是李鸿章政治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外须和戎,内须自强”是李鸿章的外交思想,李鸿章理智地看待弱国外交,把“自强”作为外交根本之计,把“和戎”作为实现自强的手段。这是符合近代社会历史条件的,是近代外交的明智之举,而不能简单地斥之为“卖国”。  相似文献   

5.
魏源与近代中国民族觉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源在鸦片战争后最早踏上探索中国民族振兴之路的心路历程。他深刻地总结了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正确面对现实,反对因循苟且,首倡“自强”、“富国强兵”口号和“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要求当政者“厉精淬志”,改革内政,奋发图强。魏源的通过改良政治、“师夷长技”以求“自强”的思想初步揭示了近代中国民族振兴的历史课题,代表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爱国主义潮流的新方向,他无愧为近代中国民族觉醒的“前驱先路”!  相似文献   

6.
论李鸿章“以夷制夷”外交策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鸦片战争后,中国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传统的“驭夷”方略,变得袅弱无力。在中国近代的外交实践中,李鸿章将传统的制夷之策与近代国际关系中的实力思想、均势思想结合起来,产生了新形势下的“以夷制夷”外交策略,但最终这一策略还是归于失败,失败尽管屈辱,却也使中国逐渐登上国际舞台,中国外交的现代化由此开始。  相似文献   

7.
奕訢在近代中国对外开放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以恭亲王之尊倡导“自强”、“洋务”于庙堂之上 ,对清政府“师夷长技”、“采西学”的努力起了促进作用。奕主持开创了一系列具有开拓性质的近代化事业 ,在以西法练兵制器、同文馆及天文算学馆的设立、留学生的派遣以及晚清外交的近代化和外向型商贸体系的初步建立等方面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1840年鸦片战争后,国人被迫开始主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西学从往日个别零碎和缓慢的传入方式转变为广泛、迅速的具有侵略性质的文化殖民主义的侵入。西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次第经历了一个由表层器物文化、中层制度文化、深层精神意识文化的变迁过程。“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主张和“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社会变革运动成为西学传播过程中的始点与拐点。  相似文献   

9.
魏源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先驱者之一 ,其《海国图志·筹海篇》系统体现了他的海防思想。《筹海篇》主张“以守为战”、“师夷长技以制夷”、“以夷制夷”、“以夷款夷” ,阐述了一种攻守兼备的战略思想。其中“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更使鸦片战争后的思想界有了较为明确的奋斗目标 ,为后人所效法  相似文献   

10.
曾国藩军事经济思想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开辟财源、细心筹谋,以满足军事需要;合理确定官兵待遇,以提高湘军的战斗力;“师夷智”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在他的军事经济思想里,自强、攘夷、制夷的伤时意识和捍卫封建统治的自觉意识纠结交织在一起,忧患与对外妥协兼而有之。  相似文献   

11.
刘禾“国民性神话”论的指谓错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论证刘禾的"国民性神话"论主旨在"跨语际"批评下对中国近代思想和文学进行颠覆性的后殖民批评,忽视了中国近代据英文引入的国民性观念及其定义、中国儒文化传统观念向国民性、国民性改造观念的汇聚,而将西方殖民主义所"构建"的本质主义的"国民性神话"指认为中国近代的国民性观念,属于指谓错置.论述近代中国流行的国民性观念主要是梁启勋由英文引入并定义的国民性观念,它引入和定义之初便排除了本质主义.之前,中国儒文化中早已存在着含义与之接近的诸如"民性"、"移风易俗"、"变化气质"等观念.到晚清它们一起汇聚到国民性、国民性改造观念之中,实现了传统观念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12.
贾谊民族思想最突出的一点,是强烈的"尊王攘夷"意识。他提出的"三表"、"五饵"之术,是儒家传统的"修文德"、"来远人"、"怀柔"四夷的民族思想的应用,但其中也参杂了法家"术"的成分;董仲舒继承了汉初以来的"和亲"思想,并从大一统思想出发,提出"王者爱及四夷"的主张,但这并不等于各民族完全平等,华夷仍有亲疏贵贱之分,这是与他的阴阳五行说相辅相成的;何休主张的"夷狄进至于爵",其前提实际上就是"用夏变夷"。  相似文献   

13.
"现代性"是中国艺术在不同时代都具有的客观属性,只是在20世纪以前东方文化的语境和语义并不习惯于这样的说法,有其理其行但无其言。时下人们习惯把"现代性"仅仅归于"现代艺术"的特征性,这种以定向和特指的观念无疑是个误区,客观认识中国艺术进程中"现代性"的审美思路,对建构我国当前的艺术发展观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新诗理论的开拓和周作人的新诗主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与分析周作人关于中国新诗的理论主张———从诗的本质、特点 ,诗人的个性表现与诗的地方性、民族性的关系 ,诗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诗人“梦想”的素质和诗歌语言的“简练”、“含蓄” ,到新诗人对中国古代诗歌和对外国近现代诗歌的态度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道路 ,以及怎样进行诗歌批评等问题。周作人对于中国新诗这些见解和主张 ,不仅对中国现代诗歌的理论建设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并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2020年3月,习近平提出“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重大倡议。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以当前全球新冠疫情的持续蔓延为逻辑起点和初始动因。从理论逻辑审视,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由人联合体思想是其真理性的理论根源,中国共产党人外交实践的共同体思想是其坚实的理论依据,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体思想是其深厚的基因密码。从实践逻辑体悟,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伟大”战略部署为主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推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生成的题中之义和必然结果。从现实之维考量,中国卫生健康领域的现实境遇、世界人民对卫生健康的现实诉求、全球卫生健康领域的现实矛盾是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提出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  相似文献   

16.
王国维在《屈子文学之精神》中提出的"欧穆亚"说是对西方"幽默"理论的合理误读。从阐释学"视界融合"的角度看,"欧穆亚"说形成了跨越古今中西,由历时而共时的三重视界的重叠:首先是屈原冲突性的悲剧人格外化出的文学精神,其次是叔本华悲观哲学的"幽默"观念,基于两者与王国维文化人格的"家族相似"性,"欧穆亚"由误读而沟通了中国传统文学精神和西方近代美学思想。"欧穆亚"显在和隐在两重对话结构,使得在一个更大的阐释循环内,对本土文学和西方理论的现代性认识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7.
先秦儒家的民族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儒家民族思想的核心内容包括“华夷之辨”和“用夏变夷”两个方面。孔子“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主张,是“华夷之辨”思想的具体反映,它具有以华夏为中心甚至歧视夷狄民族的色彩,同时又具有反对外来干涉、侵扰的性质。孟子对儒家民族思想最重要的发展,是明确提出了“用夏变夷”的概念。而《公羊传》中的“大一统”、“尊王攘夷”和“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则反映了公羊派的民族观以及处理夷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方针。  相似文献   

18.
在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期,中国外交价值观成为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突破某些西方国家国际话语权制约的重要指导原则.中国外交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文化思想的有机结合,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与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有机结合.中国外交价值观的基本脉络是:以"文明多元"为基本出发点,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以"正确的义利观"为指导原则,以"合作共赢"为主要实践途径,以共同构建"命运共同体"为追求目标.中国外交价值观提升了中国的道义感召力,增强了中国国际话语权,促进更为合理的国际话语体系及国际秩序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现代启蒙小说.它既是对"五四"时期个性主义与人类主义思潮的回应,也是对鲁迅自身早期思想的一种创造性承续与发展.<狂人日记>更是一篇寓言性很强的小说,它对现代中国启蒙主义必然失败的命运作了清醒预言,并对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健全人格塑造提供了富有启示性的思考,因而它又是一篇引人深思的启示录.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转型新的历史时期,胡锦涛同志提出"三个为民"重要思想,进一步深化当代公仆的本质理论,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要求,是对我们党执政规律的新探索,是当代公仆的价值准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